
歷史數據證明,IPO重啟后并沒有改變原有市場的運行模模式,對股市也不存在必然的負面影響。
4月以來,關于暫停數月的IPO重啟的消息不絕于耳。而從各方討論結果看,不管IPO將以何種方式公布于眾,它的重啟卻是“繞不過的坎”。隨著國內市場IPO自查結束,進入財務專項檢查的復核和抽查階段,市場情緒再次為IPO所牽動。新華社4月9日、10日、11日三天連發五文,大談IPO與指數漲跌無關,疑似為IPO重啟造勢。
有市場傳言,證監會主席肖鋼目前偏向于提前開閘IPO,證監會內部已經達成了共識,IPO在六月份之前開閘的可能性非常高。超過一半以上的私募人士認為,IPO近期會重啟。不過這未必全是壞事,不少私募人士表示,重啟IPO或許是利空出盡。
從1994年至今,A股史上已經出現8次停發新股的情況。雖然暫停的背景不同,但市場極度低迷、投資者呼聲很高則是相同的。雖然停發新股的效果不一,但對于穩定市場,緩沖大盤非理性下跌,恢復投資者信心起到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雖然在IPO重啟前,每次IPO重啟的傳聞都會在市場中引起不小的反響,但是,歷史數據證明,IPO重啟后并沒有改變原有市場的運行模式,對股市也不存在必然的負面影響。重啟無關漲跌
記者翻閱資料了解到,從1994年至今A股歷史上7次新股IPO開閘后3個月市場表現統計看,大盤漲跌比例4:3,顯示新股IPO開閘與大盤漲跌不存在必然聯系,新股IPO開閘更無成為波段反彈頂部催化因素的先例(除了1994年底市場規模過小,管理層利用新股IPO開閘來平抑市場投機熱情外)。
從歷史上三次新股IPO開閘后3個月大盤下跌的影響因素看,除了上述提到的1994年底那一次,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以及2005年1_月至2005年4月兩次下跌,新股IPO開閘都成為了當時大盤原有調整趨勢的強化因素。
2012年12月4日,“IPO暫停、1949點見底”的事實似乎再一次證明,股市的漲跌就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新股發行多了,供大于求,指數就下跌。這似乎已經逐漸成為市場共識。
上海證券認為,雖然停發新股的效果有大有小,但對于穩定市場,阻止大盤非理性下跌,恢復投資者信心起到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停發新股有利于市場環境的改善,它不僅有利于恢復投資者信心,也有利于休養生息。
潛在IPO對A股市場的影響一直是投資者的關注焦點。高華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預計2013年的IPO規模將可達人民幣1,800億元,同比增長80%,但IPO/總市值比率僅為0.7%,依然遠低于1994年以來2.1%的均值,也低于過去5年0.9%的均值。因此IPO對股市的沖擊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此外新增IPO供應可被投資者輕松消化。高華證券的分析顯示2013年IPO相對2012年的增量供應人民幣約800億元,可輕易被機構投資者股票倉位上升0,8個百分點以及和個人投資者新開賬戶增加60萬戶所消化(2008~2012年年均新開個人投資者賬戶為1,300萬戶)。此外,過去幾年中沒有證據表明中小板和創業板IPO比率的上升對估值的擠壓大于主板。對2005年以來中國股市各板塊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也與此類似。
劍指發行改革
2013年新年伊始,投資者沒有等來新股IPO重新開閘,反而等來了一場史上規模最大、主題為“擠水分、說真話”的IPO在審企業財務檢查工作。在新股“停發”的表象下,更多的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這也是多數市場人士預判本次新股IPO開閘市場影響的根本著眼點。
這次新改革與以往強調“市場自我改良”的做法不同,體現出監管層指向性更為明確的“疏導開源”思路。進一步強化了整體化思路,后續不排除出現推進再融資、重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工作重點非常突出,就是堅決打擊發行人粉飾業績、欺詐上市、虛假財務信息披露等行為,嚴懲保薦機構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以及幫助發行人過度包裝、合謀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新華社文章表示,面對造假頻現、包裝普遍的A股市場,如何從制度層面把造假沖動降到最低,恐怕是監管層在重啟新股發行時必須要考慮的。“堅持市場化導向、淡化行政干預”已經成為被業內普遍接受的觀點。另外,應堅持推進改革現行審核制度。任何改革都是有代價的,但指數越低時,越容易推出改革措施,且帶來的陣痛越小。期待監管層抓住IPO重啟的契機,以真正的市場化改革解決IPO難題。
國內外的很多經驗教訓都證明,通過事前審查來杜絕造假行為很難實現,事后的嚴懲則往往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在美國和香港市場,也存在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但是一旦被發現下場很慘。在中國市場,不僅是造假的企業難以得到應有的懲罰,就連歸證監會管的中介機構也很難被處重罰。究其原因,中國證券市場不是缺乏規則,而是缺乏對規則的執行力。
上海證券指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下的對在審企業的專項財務檢查分“三步走”,包括自查、復核和抽查三個部分。在下一階段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重點中,還提及要逐步淡化對盈利能力的判斷,增強市場信息披露的彈性和適應性。分步驟階段化的改革思路,利于市場形成清晰預期,且易于將改革推向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