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大公司的高管,懂香道,學國畫,愛喝茶,玩收藏,對傳統民族樂器情有獨鐘。成為隨安會館的女主人,是為了圓一個藏在她心里多年的夢想。
她,曾是大公司的高管,受老板賞識,知性干練;和丈夫在福州經營著一個家喻戶曉的餐飲文化品牌;懂香道,學國畫,對傳統民族樂器情有獨鐘;愛喝茶,玩收藏,精心打理位于三坊七巷的院子。
許多是北方人,雖然有著熱情,直爽,勇敢的北方人特質,骨子里卻充滿了南方人的感性、細膩和溫婉。在與之相識的六年中,筆者親眼目睹了她那絢爛如萬花筒般的多面人生,不論轉換到哪一面,都不乏精彩,令人刮目相看。
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院子忙碌。小院坐落在郎官巷,原名綏安會館,許多將它改成了“隨安會館”。她說,“有一個可以隨遇而安的地方,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如今,她終于夢想成真了。
擦肩而過的理想
對于孩子來說,五彩繽紛的顏色總是有著神奇的吸引力,兒時的許多也不例外。
許多小時候住在胡同里,離胡同口不遠處正好是街道辦的幼兒園,幼兒園的圍墻內側繪有一幅幅巨大的水彩畫,燦爛的太陽、美麗的彩虹、鮮艷的花朵及各種栩栩如生的動物。許多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和伙伴們一起趴在幼兒園的柵欄門外欣賞墻上的畫,因為當時她還沒到上學年齡,不被允許進人園內。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這些美妙的色彩不知不覺烙在她幼小的心里。從此,許多愛上了畫畫。
許多回憶道,“70年代人們的生活普遍清苦,買顏料屬于奢侈消費,父母給買一支普通鉛筆都能興奮好幾天。那會我經常用粉筆在家門口的臺階上無拘無束地“創作”,沒有老師指導,完全憑自己的感覺亂涂,但哪怕只是黑白的也很開心。”
“我的母親算是開明的家長,雖然家庭條件沒有寬裕到能負擔我在畫畫方面所有開銷的程度,但她也沒有像有些家長那樣,認為畫畫、唱歌、跳舞都是不務正業,既浪費錢又耽誤學習進步,她反而覺得扼殺積極的興趣會傷孩子的心。”許多告訴記者,母親非常支持她的愛好,會從家用中額外留出錢給她買鉛筆,讓她在舊報紙上簡單勾勒房子、小烏、貓狗這些身邊的東西。有一回聽說單位有個同事的孩子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母親琢磨既然喜歡畫畫,跟著專業人士學基本功也肯定是有好處的,于是托熟人幾經聯系,果真在暑假把人請來,成為第一個輔導她素描的家教老師。
許多曾經對素描十分著迷。她說,“初中二年級那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積得厚厚的,同學們下課后就跑到操場上打雪仗,我獨自一人坐在旗桿下,拿著紙筆,畫出他們拼殺的場面,手被凍得紅通通的都沒察覺。”
進入高中后,許多一心想考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甚至提前一年溜進大學美術系旁聽。1 994年,當時的美術系是美術設計裝潢專業。“母親堅決表示不同意,一方面她認為設計裝潢就是裝修房子,這種要下工地的工作不適合女孩子,另一方面,那時候出國潮高漲,為了將來順利找到好工作,她覺得應該選擇金融和經濟貿易這樣的專業。”許多遺憾地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她最終順從母親的意愿,放棄了理想。
與丈夫志同道合
剛開始上大學,只要有閑暇時間,許多就抓緊練習繪畫技巧,但隨著學業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準備畢業找工作上,畫畫也慢慢地變成偶爾才做的事。
1 998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許多聽從母親的安排來到福州工作。她說,母親考慮到她的專業在南方的發展機會比北方多,而且一個人去其它城市也無親無故,母親很不放心,在福州還有舅舅可以依靠。
正是因為這樣冥冥之中的緣分,許多遇到了她生命的另一半一馮老師。當時許多工作的單位和福建藝術學校合作舉辦一場文化交流活動,而在藝術學校音樂系任教的馮老師,作為活動負責人的校方代表結識了許多。
“馮老師是湖南人,從中國音樂學院91屆器樂系畢業后,分配在總政歌舞團工作,擅長竹笛、蕭等管樂。作為福建省文化廳首批引進人才,他選擇南下福州,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外鄉人子然一身在陌生的城市打拼真的非常辛苦。”許多告訴記者,“馮老師那時候完全靠自己,家里給不了支持,和同事合住在學校破舊的集體宿舍里,借來一輛二手摩托車載我去看演出,從來沒感覺福州的冬天這么冷。有朋友還勸我不要嫁給一個每月只拿那么點固定工資的教書先生。然而我壓根沒考慮這些現實問題,只因為他在那場活動上的一曲笛子演奏深深打動了我,對他的仰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馮老師的熏陶下,原本就對藝術有特殊情結的許多開始關注國樂。“馮老師經常介紹與他同屆畢業的同學,比如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新加坡華樂團二胡首席朱霖;古箏專業畢業、現任《時尚芭莎》主編的蘇芒等,如今他們都是活躍在文化舞臺上的成功人士。”許多表示,如果遇上他們來福建參加演出或舉辦音樂會,她一定和馮老師一起去觀看,如此珍貴的機會怎么能錯過呢?
在采訪過程中,許多還特意拿出201 1年馮老師參加91屆器樂系畢業生專場音樂會的紀念光盤讓記者欣賞。許多說,她已經看過無數遍,但每一次看都是一種享受,要是有機會現場看這么多藝術家齊聚一堂的表演就太幸運了。
問及最喜歡先生演奏的曲子,許多靦腆地笑著說,前年我生日的時候,馮老師恰巧不在家,去毛里求斯參加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他為我創作了一曲笛子獨奏,還通過視頻表演給我看。
夢想實現
在外工作多年,許多自己也取得一番成績,相繼在多家大型企業做管理高層,然而這些并不是她真正追求的,她心里一直有一個未實現的藝術夢。
2010年,馮老師決定為她在三坊七巷租下一處院子,讓許多圓了自己的夢。許多告訴記者,“我仍然清晰記得去三坊七巷管委會那天的事情。馮老師和我在管委會負責人的帶領下直奔郎官巷的‘綏安會館’,我們里外走了一圈就決定簽合約。那位負責人被我們的沖動嚇到了,他還開玩笑說,別人斥巨資租院子都會再三權衡,從沒見過你們倆這么傻乎乎地沖進來就付錢的。”
許多表示,當時決定做這件事就沒有把掙錢放在首要位置考慮,目前院子還是虧損狀態,需要馮老師從餐飲投資那部分拿錢來填補空缺。
成功租下院子后,許多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設計翻修工作,從一塊磚一片瓦到一扇門一堵墻,每一處細節、每一道工序,她都身體力行,一絲不茍。她說,她孕育多年的夢想馬上就要實現了,這是最后一步,就如同她的另一個“孩子”,必須小心呵護。縱使受傷、累倒也覺得很幸福。
會館經營兩年多來在福州已經小有名氣。當拿到打印出來的會館大事記時,記者發現已經有厚厚的一沓紙,上面羅列有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做客會館,新加坡音樂學校交流培訓,榕城十位耄耋老人書法沙龍,毛里求斯甘地學院師生繪畫展,川派古琴文化福建基地,中德兩國古樂文化交流等大大小小國內外的文化推廣活動。許多還告訴記者,現在正籌備一個和福建海峽集郵總公司合作的郵政歷史博物館展,將來會在院子里擺放很多郵票、電話、電報機等古老的郵電通訊工具。
“院子讓我認識了很多文化藝術界的老師,他們時常過來喝茶,跟他們聊天更是一種學習。”許多說,她如今終于可以隨意安排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已經拜宋展生和曾賢謀為師,學習寫意花鳥。不僅對她自己,對女兒來說,院子也讓她從小接觸多元文化,雖然沒有強迫她非要有所成就,但可以讓她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有助于日后的成長。
在采訪結束后,許多用古琴演奏了一曲犒勞我們,琴聲低沉幽靜。她謙虛地說,這是她最近剛剛學的,彈得還比較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