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裝綺麗,風姿綽約——這是穿著旗袍的中國女性形象,百年來,已成為東方女性的經典造型。2月1日,中國百年旗袍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展出了從晚清到當代的120多件旗袍作品,其中不乏珍品、精品。觀者從中不僅看到了中國百年旗袍的演變過程,而且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旗袍作為一種繼承了中國古代的袍服元素,吸取了西洋服裝的裁剪方法的服裝,是一種東西方服飾文化結合后的產物,自20世紀20年代起流行至今,被公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女性服裝。線條簡潔流暢、風格雍容華貴、制作工藝精良的旗袍,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中國女性秀麗柔和的曲線和美麗獨特的韻致,成為服裝史上的經典而超越潮流。本次展覽分為“推陳出新——旗袍的起源”“歷久彌新——旗袍的流變”“中西合璧——旗袍的新語”“妙手天成——旗袍的工藝”和“風華永恒——旗袍的今天”五個單元。展館中既有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的百余件旗袍,還有與旗袍相關的生活用品、老照片等。
在現場,記者發現,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據了解,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采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夸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表、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后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著名女作家張愛玲還曾在她的散文《更衣記》里,對上世紀20年代崛起的傳統一件式旗袍做了精準的注解。她寫到“五族共和之后,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p>
“這件旗袍不是最美的,但她是中國旗袍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價值的—件實物?!闭褂[的負責^薛研究員在一件“貌不驚人”的旗袍前停下了腳步,向記者介紹。她介紹說:“這件倒大袖旗袍馬甲,由兩種面料組成,兩部分重疊并縫合,向人們展示了倒大袖襖已與長馬甲合而為一的最初形態,是現代蘑匏形成的前奏,這可是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p>
此外,除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遺存下來的實物,也有當代加入晚禮服元素的新創作,還有為章子怡、張曼玉、周濤等明星專門設計的珍貴旗袍。章子怡2008年赴雅典參加北京奧運圣火采火儀式時,身穿一件吊帶式的旗袍,上面繡著飛龍與祥云,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當代女性的婉約之美,備受好評。這件旗袍精品由章子怡本人捐獻給了中國絲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