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夕,A股市場有兩家原先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上海新梅和華麗家族發布公告,宣布將逐步放棄它們所從事的房地產業務,轉投到其他行業。這是兩家規模并不很大的房企,因此它們發布的公告并未引起市場廣泛注意。事實上,A股市場中的中小型房企逐漸淡化房地產業務甚至完全退出已經不乏其例,自去年以來就已有20余家,至于非主營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剝離房地產業務的則更多了。
這些涉房類上市公司退出房地產業務,其原因一目了然,都是因為受制于近兩年的房地產市場調控,其經營業績日漸低下,有的已經出現了虧損。在調控結束還遙遙無期的情況下,這些公司退出房地產市場,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這些涉房類上市公司大都規模較小,與目前A股市場房地產板塊上被稱為“招保金萬”的四大龍頭公司分處這個板塊的兩端,在市場上的地位無足輕重。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復蘇,但結合A股市場上各種類型房企的表現,可以看出,在這股復蘇潮流中得益的基本上是大型房企,那些中小房企并未沾光。顯而易見,本輪聲勢浩大的房地產市場調控,只是使中小型房企感受到了壓力,甚至不得不棄房轉型以求得生存,至于那些大型房企,并未感受到調控的壓力,而當越來越多的中小房企退出市場以后,它們反而可以掌握到更多的市場資源,從而讓市場向有利于其實現市場利益的目標演進。最近幾個月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正是這樣一種情況,隨著市場的復蘇,以“招保金萬”為代表的大型房企,其銷售業績節節上升。這種情況很快反映到了敏感的A股市場,在近期A股市場出現的上升行情中,房地產板塊已經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重要力量。
這是房地產調控希望達到的目標嗎?顯然不是。此輪調控有一個政策選項是切斷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鏈,銀行停止了向開發商放貸,資本市場也向房企發行股票關上了門,決策層期望以此給開發商壓力,用市場的力量來逼迫它們降低房價,從而達到調控的目標。但實踐下來,卻并沒有收到這樣的效果。中小房企確實感受到了壓力,去年甚至出現了個別小型房企破產的事件,但這類企業顯然不是造成房價高企的罪魁禍首,因此它們的遭遇不可能對房價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相比之下,大型房企通過前幾年的房價暴漲,早已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因此面對銀根的收縮,其回旋余地比中小房企大得多,并不能對它們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而且,在去年為經濟穩增長而出現的銀根寬松中,信貸資金向房地產市場“跑冒滴漏”在所難免,但能夠得利的也只能是大型房企。中小房企的退出,使它們的地盤得以擴大,并且開始對市場形成壟斷之勢。去年底今年初一些城市舉辦的土地競拍活動,已經清一色地由包括央企在內的大型房企包攬了下來,這證明房地產市場的資源正在進一步向大型房企集中。很顯然,這對未來市場的調控是不利的。
由此來看,目前出現的中小房企棄房轉型的潮流,并不是一個好消息。一個良好的市場,應當是各種市場主體參與其間,通過公平的競爭來達到產品價格的平衡。我國房地產市場以往出現的問題,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資源迅速向一些與政府有特殊關系的企業傾斜,導致房價被大型房價操縱,消費者完全失去了房價的博弈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