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末全球醫學討論會上,專家們共同得出一條結論--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這一結論與中醫的“治未病”之說不謀而合。
中醫“治未病”之說在現存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被提出來了。《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可見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是多么超前和精辟。中醫“治未病”之說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后康復三個方面。所謂“未病”,不僅僅是指機體尚未發生疾病時的狀態,還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及在未來某一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這些可能出現的狀態包括微而未顯(癥狀隱而未現)、顯而未成(癥狀明顯但尚未形成疾病)、成而未發(已形成疾病但尚未發作)、發而未傳(疾病已發作但尚未傳播)、傳而未變(疾病已傳播但尚未惡化)、變而未果(疾病已惡變但尚未有結果)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
那么,中醫怎樣“治未病”,“治未病”應從哪些環節入手呢?在中醫典籍中對此有十分豐富的論述。盡管歷代醫家對“治未病”的程序和方法不盡相同,但最基本,同時也是最具共性的要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養精調神,鑄就健康支柱
精神狀態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狀況的首要標準。《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化生之源。因此,中醫始終把心理調治作為防病健身、治病療疾的第一步。中醫認為,醫生要為患者解決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疾病,還有心理上的疾病。從某種意義上說,治療心病比治療身病更為重要。因此,醫生要做好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是治療身病的基礎。此外,醫生還應從了解患者的精神狀態入手,針對與患者病情相關的心理及情感障礙,為其開出操作性較強的精神處方,同時運用開導、鼓勵、暗示、轉移等多種心理療法為其進行治療,在幫助其消除精神障礙的基礎上,再通過辯證開出藥方,治療其身體的疾病。
二、養護脾胃,打造健康基石
中醫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人之氣血、津液均來源于食物及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中醫把脾胃稱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的運化功能出了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損害。所以說,養護脾胃是養生防病的關鍵,“脾胃和,則可不病或病輕,反之,則多病或病重”。古人對此有很多精妙的論述,如“胃氣為養生之王,是以養生家必當以養脾胃為先”、“凡病均應從調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藥之”、“善用藥者,使病者而進五谷者,真得補之道也”。因此,若平日對脾胃養護不利,則藥物的療效也會大打折扣。尤其是久病之人,若服藥太多、太雜,且不知“以護衛脾胃為救”,抓緊時機扶助機體的正氣,待到胃氣衰敗之時,再高明的醫生也無計可施。因此,中醫無論治療何種疾病,只要患者出現了飲食欠佳的表現,必重用調理脾胃之藥,先使其胃氣來復,然后再辨證開方。
三、堅持鍛煉,增添健康動力
中醫認為“運則立,動則健”。人體正氣的強弱、血液循環狀況的良惡、新陳代謝質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療和恢復的快慢都與平素是否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有著密切的聯系。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導引術及現代各種健身方法都是很好的運動療法。在人體患病之前,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在患病之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又可起到治療及康復的作用。因此,醫生在為患者治病之前常常先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及性別,有針對性地為其制定合適的運動處方。比如,治療失眠多夢的運動處方有:晨起慢跑、打太極拳、睡前散步、摩擦腳心等。可調整呼吸,治療肺痿的運動處方有:晨起進行深呼吸、拉長聲音大聲呼喊等。可預防及治療老年癡呆的運動處方有:散步時按摩雙側腎俞穴、雙手反叉腰倒步走、散步時左右扭轉頸項等。這些運動療法既有利于增強健康人群的身體素質,又可促進患病者的身體機能快速康復,還能對藥物治療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四、科學用藥,減少毒副作用
中醫“是藥三分毒”的觀點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發展。中醫認為,凡藥均有毒性,雖甘草、苦參也不例外,久服必有偏勝。可見中醫對藥物毒副作用和藥源性疾病的認識是非常超前的。所以,適時、適宜地進行藥物治療,能夠起到祛瘀除邪、降火除濕等消滅病因的作用,反之若濫用藥物則會使病情加重,甚而導致藥源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