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態修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恢復一定區域內的原有生態系統。小型湖泊由于多年連續養蟹,湖泊生態系統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利用生態修復技術,提高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再生能力,進而為河蟹棲息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關鍵詞:生態修復;湖泊;河蟹
中圖分類號 S96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106-01
2011-2012年,繁昌縣水產站承擔了蕪湖市科技局下達的“生態修復技術在小型湖泊養蟹中的應用”課題,經過2a的養殖實踐,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 材料與方法
1.1 水面條件 項目實施地點選擇在平鋪鎮中塘、岱湖灘、荻港鎮外套、孫村鎮二壩、峨山鎮農場湖,總面積333hm2,都是毗鄰長江、漳河的小型湖泊。由于河蟹價格居高不下,養殖者連續多年高密度放養,湖泊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導致河蟹規格小,產量低,效益差。小型湖泊由草型向藻型轉變,生產率急劇下降,底棲生物匱乏,一些小型湖泊的湖底已成為“水底沙漠”。
1.2 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減輕生態系統的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1.2.1 圍蟹種草 生態養蟹的核心技術是對養殖水體進行生態修復,就是在養蟹水體大量種植水草,其目的是利用水草脫氮、脫磷,凈化水質,供河蟹采食,蛻殼隱蔽。主要水草品種有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和金魚藻。(1)輪葉黑藻。屬水鱉科,俗稱燈籠薇、竹節草、溫絲藻、轉轉薇等。優點是喜高溫,生長期長,適應性強,再生能力強,河蟹喜歡攝食。缺點是早期容易被河蟹破壞。
(2)伊樂藻。屬水鱉科,原產北美洲,是一種速生高產的沉水高等植物,俗稱吃不敗、常青草。伊樂藻適應力極強,只要水溫在5℃以上即可生長。優點是發芽早,生長快,缺點是不耐高溫,當水溫達到30℃時,基本停止生長,并容易沉入水底腐爛敗壞水質。
(3)苦草。屬水鱉科,俗稱扁擔草。優點是耐高溫,河蟹喜歡攝食,一般不會腐爛敗壞水質。缺點是容易遭到破壞。(4)金魚藻。屬水鱉科,俗稱沉頭薇、青松草。優點是再生能力強,耐高溫,河蟹喜歡攝食,缺點是旺發后腐爛。
利用泊湖每年冬、春季節枯水位時,大部分淺灘都露出水面,湖泊底泥的有機物分解礦化快,水草栽培易于操作的時機,種植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金魚藻等優良沉水植物。在3~5月份水草發芽、生長期,圈養河蟹,先保護優良沉水植物生長,待水草旺盛期再撤除圍欄,放養河蟹,達到既防止河蟹將水草消滅在萌芽狀態,又不影響河蟹正常生長的目的。
1.2.2 投放螺螄 河蟹屬于雜食性動物,但偏愛攝食動物性餌料。在自然條件下,河蟹的動物性餌料主要是底棲的螺螄、河蜆。為了補充河蟹動物性餌料的來源,促進河蟹快速生長,5~8月份,從長江外龍窩湖、漳河、黃滸河收購活體螺螄,按每100kg/667m2投放?;铙w螺螄投放前用5%食鹽水浸泡10min消毒。
1.2.3 幼蟹投放 幼蟹選擇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要求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為了維護湖泊的生態系統,每667m2投放150只/kg規格的河蟹300只,使成蟹規格150g/只比例達40%以上。
1.2.4 科學搭配 在小型湖泊生態系統中,水草是關鍵環節,因為草魚食草太快,鯉魚拱食草根,所以魚種搭配上應盡量少放或不放草魚、鯉魚,主養鰱魚、鱅魚、細鱗斜頜鯝、銀鯽、黃顙魚、鱖魚、翹嘴紅鲌,少量搭養青魚、團頭魴,避免與河蟹爭食。每667m2搭養10cm細鱗斜頜鯝20~30尾,可以控制水體青泥苔的生成。
1.2.5 日常管理 幼蟹下湖前,對胡汊的攔網設施進行整修加固,汛期加強攔網防逃管理,以防洪水沖毀,造成河蟹逃逸。在攔網的外層設置地籠,定期觀察是否逃蟹。
1.2.6 成蟹捕撈 9月下旬成蟹開始起捕,采用閘門放水套張網、地籠、迷魂陣等多種工具捕撈。以地籠為主,多管齊下,捕撈期間不定期開閘放水,用微流水刺激河蟹,以便提高河蟹回捕率。
2 收獲情況
2011年,投放幼蟹1萬kg,收獲成蟹6.1萬kg,較2010年的4萬kg增長34.4%,其中150g以上大規格河蟹占42%,較2010年提高25個百分點。2012年,投放幼蟹1.1萬kg,收獲成蟹6.8萬kg,其中150g以上大規格河蟹占45%。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 討論
(1) 繁昌縣、三山區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小型湖泊眾多,推廣小型湖泊生態養蟹,是促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河蟹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之一。
(2)小型湖泊由于多年來連續養蟹,湖泊生態系統不同程度遭到破壞。為了提升河蟹規格、品質,增加產量,提高效益,就必須采用湖泊生態修復技術,移植水草,使水草覆蓋率達40%以上,在底棲動物資源相對貧乏的水域,投放螺、蜆等甲殼類,彌補餌料生物的不足。
(3)在小型湖泊生態養蟹過程中應用生態修復技術,要控制草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投放數量,提高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的再生能力,避免魚類和河蟹爭食,減少肉食性魚類對河蟹的傷害。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