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霞早綠竹Banbusa oldhami ‘Xia Zao’ZSX是從霞浦縣綠竹資源中偶然發現并選育出來的綠竹變異種,最主要特征是每年4月發筍,比普通綠竹提早一個多月;其形態變異是竹株高度比普通綠竹矮2~3m,更適合密植,具有增產潛力。霞早綠竹經過18a的繁育和多點栽培試驗,鮮筍平均產量比普通綠竹增產20%~35%;經過長期觀測結果表明,霞早綠竹發筍早、產量高、筍質優等優良性狀相對穩定,成為變異新品種。2011年,福建省林木良種委員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福建省林木品種審定辦法》,將霞早綠竹認定為優良品種。目前,已在霞浦縣營建霞早綠竹良種繁育基地和筍用林基地140hm2,豐富了綠竹種質資源,并推廣到福建省的連江縣、廈門市同安區和廣東省的珠海市等地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霞早綠竹;筍用林;豐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60-02
利用霞早綠竹的優良種質材料,發展筍用林基地,為市場提供優質保健鮮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和福建省竹產業的發展,利國利民,利在當代,功及千秋。
1 種植地選擇
根據霞早綠竹的生態適應性,在普通綠竹分布區域,霞早綠竹都能適應,抗寒性差異不大。營造霞早綠竹筍用林,一般選擇海拔200m以下,土層較深厚肥沃的緩坡山地、山坡中下部、臺地、撂荒地、果園改造林地以及溪流兩岸沖擊地、房前屋后,都可作為霞早綠竹的種植地。山坡造林地坡度不宜太大,一般宜在25°以下的中、下坡,凡是干旱貧瘠、土壤過于黏重,或地下水位太高,經常處于積水的地方不宜種霞早綠竹。
2 整地與施基肥
種植前先將種植地進行清理,劈除雜草灌木,堆燒清理,挖大穴,穴面70cm×70cm、深40cm~ 50cm、穴底50cm×50cm,心土與表土分開堆放;沙礫石較多或者干燥的山坡地,需在挖穴時客土,并將松土添加于穴中。
整地時,每穴施有機肥(農家肥、土雜肥10kg或餅肥1kg)、磷肥0.3~0.5kg,與底土拌勻放入穴,覆土5cm。山地種植應下足基肥,每穴施菜籽餅或油桐餅1~2kg,或是復合肥+磷肥0.5~1kg。
3 種植密度與種植點排列
霞早綠竹種植密度應根據立地條件,平原、山凹山谷肥沃林地,每667m2種植50~55株(叢),株行距3m×4m;陽光充足的山坡地每667m2 55~60株(叢),株行距3 m×3.5m。
種植點排列:平地上采取平行排列,山地種植點采取“品”字形排列,以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4 母竹苗選擇
母竹苗應選擇7個月~1a生、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母竹,胸徑不宜過大,一般3~5cm為宜。桿基入土深,桿基芽眼肥大、至少2~3個。細心挖掘母竹,勿傷竹蔸芽目,留竹桿長1~1.1cm,作為母竹苗。
5 種植季節
霞早綠竹的種植時節,應選在清明前后10d左右。此時氣溫回升,水分充足,母竹處于半休眠狀態,生理活動較弱,竹液流動緩慢,母竹體內儲存較多的養分,造林成活率高。過早造林,氣溫低且干燥,綠竹栽后地下部分較長時間不能生根,成活率低;太遲造林,桿基芽目已萌動長筍,移植時容易損傷筍芽,且氣溫高,水分蒸發量大,成活率低。如果不適時種植,不僅影響成活率,而且對后期的出筍率也有影響。因此,適時種植極為關鍵,應在種植季節選擇陰天或雨后種植。
6 種植方法
6.1 移栽母竹造林 移植時,在有基肥的穴內,要將穴內基肥與土壤拌勻,覆土5cm,將母竹斜置穴內與地面成30°-45°夾角,劈口朝上以利接存雨水。根系要舒展,兩側芽眼要水平方向分布。栽植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略深5cm左右,覆土15~20cm,分層填土壓實,栽植后要澆灌定根水。若遇干旱時間長,要適當澆水管理。管理得好,一般成活率可達90%以上。
6.2 扦插苗造林 利用扦插苗造林,起苗時保留竹桿長60~100cm,剪去新苗上端枝葉。起苗時應少傷根,多留宿土,當天起苗,當天造林。用扦插竹苗造林比分蔸母造林成活率高。栽植時采用直立造林,種植深度要比原來略深2~3cm,覆土要分層壓實。
7 幼林撫育管理
7.1 除草松土培土 霞早綠竹新造幼林,每年應除草松土培土2次,挖凈芽頭蔸,擴穴培土。
7.2 施肥 幼林施肥與撫育同時進行,下基肥的新造竹林,第一年施1次肥,在6~7月施肥,叢施尿素或復合肥0.1~0.2kg;沒下基肥的,特別是山地造林,最好施2次肥,分別于5~6月、8~9月施肥。第二年施肥2次,分別在4~5月、7~9月進行,第一次留養幼竹每叢施尿素0.25kg+鈣鎂磷0.5kg,第二次每叢施復合肥0.25kg。采用環溝施肥法施肥。
8 成林經營管理
8.1 扒土曬目 新造竹林2~3a為初產期,第四年一般為盛產期,進入成林經營管理階段,每年清明前應進行除草松土和扒土曬目,把竹叢的表土往外扒開。鏟除表層細根,讓竹蔸暴露于陽光中照曬半個月,以促進筍芽萌發,防止根群結網,并有利于積儲養分,此舉稱之為“挖上促下”。扒曬是培育筍用林的關鍵措施,能提早出筍時間,增加筍產量。
8.2 施肥灌溉 每年施肥1~2次,以農家肥,土雜肥為主,適量施化肥。第一次在2月份施肥,每穴施超大有機肥1kg或者雞鴨糞2~3kg,稱筍前肥。第二次在出筍盛期的6~7月,每叢施0.5~1kg尿素或復合肥,稱筍期肥。
施肥方法:采用半環狀或穴狀施肥,施肥穴深15~20cm,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接觸筍芽,以免產生肥害,施肥后覆土。有條件的地方應引水灌溉1~2次。
8.3 挖筍與留養母竹 霞早綠竹一般4月開始發筍,6~7月份進入產筍高峰期,9月上旬(白露)后逐漸減少,到10月(霜降)基本結束。
挖筍原則:挖前后留中間,即前期、后期筍全部挖掉。4月份出筍后進行挖筍,從早上5點開始,挖到傍晚,天天如此。7月下旬8月上旬盛筍期稍后留筍養竹。挖筍一般掌握在筍尖破土至露出地面3~5cm時割取。割筍時沿筍蔸上部割斷取出,避免損傷筍蔸及其他筍蔸、筍目,因筍蔸有再發筍能力(當年或第二年再發),有的一個筍蔸會萌發出2~4個筍,筍蔸保護好對提高筍產量很重要,所以,割筍時筍蔸(筍莖)要盡量完整留下,同時也要防止筍柄與母竹連接點撕裂。
留養母竹:新種植的霞早綠竹當年就能長出2-3株新竹,第二年每叢留養新竹3~4株,多余的筍即挖掉。第三年每叢留新竹3~4株,其余的筍挖除。這樣每叢就有6~10株,形成強大的光合作用群體,第三年冬季可砍去原來種下的母竹和第一年留養的母竹。第四年進入產筍穩定時期,每叢留養新竹2~3株為宜(見表1)。留養母竹要選留7-8月的中期筍。留前期筍作母竹,會消耗大量的營養成分,從而影響后期出筍,竹林產量下降。
8.4 合理砍竹、促進竹林更新 霞早綠竹3a生以后,其材性基本穩定,出筍能力衰弱,一般不宜繼續保留。筍用林每667m2保留母竹250~300株為宜。竹林采伐后,竹叢留下很多老竹蔸、死竹頭,盤根錯節,很難腐爛又占地。即使每年長些新竹,但夾在老竹之間,竹根不易入土,吸收水分、養分困難。新竹越來越細,竹筍質量逐年下降。若長期不挖除老竹蔸,竹林就會老殘敗壞。因此應在采伐老竹后,挖除老竹蔸、死竹頭,釋放空間,促進新竹更新復壯,注意不要傷害活株筍目,挖后要覆土不留穴,并增施土雜肥。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