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作單季栽培的29個粳稻品種生育期、豐產性、抗性等生物學特征進行系統觀測,初步篩選出具有較好生態適應性的7個品種,為桐城地區作為水稻新品種的推廣與生產應用。
關鍵詞:單季粳稻; 品種篩選; 適應性; 桐城市
中圖分類號 S51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42-03
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是農業技術推廣中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項長期的連續性工作,通過品種試驗,可以客觀評價新品種在當地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一系列特性。2012年5月至11月,在桐城市龍眠街道對29個單季粳稻品種進行了品種篩選試驗,明確了這些品種在我市的推廣價值和生產前景。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品種與地點 參試的所有品種來自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共兩類29個,作一季稻栽培。常規粳稻18個品種:常粳10-9、常粳11-5、常農粳7號、揚粳4227、揚粳4038、揚粳9538、武運粳23、武運粳24、武陵粳1號、南粳40、寧粳3號、連粳7號、徐稻3號、徐稻5號、皖墾糯1號、皖稻68、鎮稻11、淮稻13;雜交粳稻11個品種:常優2號、常優5號、甬優7號、甬優8號、甬優12號、嘉優2號、春優58、Ⅲ優98、9優418、陵香優18、皖稻88。試驗地點:龍眠街道陳莊村丁莊組,前茬為冬閑田,土壤類型壤土,肥力中等。
1.2 試驗設計與實施 試驗設2次重復,小區面積9m2,小區間預留20cm操作行,四周設30cm保護行。各品種5月19日播種(咪鮮胺浸種并催芽),常規濕潤育秧。6月16日移栽,栽插密度:常規粳稻30cm×13.3cm(1.67萬穴/667m2),每穴3本;雜交粳稻30cm×15cm(1.48萬穴/667m2),每穴2本。氮肥施用兩類品種間均為純氮16kg/667m2,但基蘗穗肥比例不同,常規粳稻為5∶1∶4,雜交粳稻為6∶1∶3,磷鉀肥施用量與比例由當地“3414”試驗確定。病蟲害防治與田間管理參照當地常年水平。生長期內記載各品種葉齡進程和生育進程。成熟期進行考種并取樣留存,交由水稻所進行米質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在11個雜交品種中,對照9優418的產量為552.4kg/667m2,實產比對照高的有常優5號、甬優8號、春優58、陵香優18,產量分別為647.1kg/667m2、631.2kg/667m2、628.5kg/667m2、604.3kg/667m2,增產幅度分別為17.1%、14.3%、13.8%、9.4%,其它品種產量均低于對照,最低的為皖稻88,僅409.7kg/667m2。在18個常規品種中,對照皖稻68的產量為502.3kg/667m2,實產比對照低的有徐稻3號和徐稻5號,其中以徐稻5號產量最低,為481.5kg/667m2,實產比對照高且產量在600kg/667m2以上的品種有武運粳24、鎮稻11、揚粳4038、武運粳23,產量分別為656.4kg/667m2、638.2kg/667m2、628.1kg/667m2、607.9kg/667m2,與對照比增產幅度分別為30.7%、27.1%、25.0%、21.0%,增產達顯著水平。
2.2 生育期 在所有的參試品種中,齊穗期集中在8月中下旬,最早在8月18日,最遲在8月28日。生育期的最大變幅為31d,其中生育期在145~152d的品種有9個,生育期在153~161d的品種有13個,生育期在162~175d的品種有7個。在雜交品種中除9優418與Ⅲ優98表現為早熟外,其余品種的生育期均長于常規品種,其中以甬優12生育期最長,達175d,其次是甬優8號,生育期為173d。據考種時調查,甬優12有包頸現象,包頸率達25%,包頸長度為1.5cm。其它品種未出現包頸。
2.3 分蘗與成穗 基本苗:雜交品種為2.96萬/667m2,常規品種為5.01萬/667m2。高峰苗經加權平均,雜交品種為24.2萬/667m2,常規品種為29.5萬/667m2,雜交品種比常規品種低5.3萬/667m2。高峰苗出現期除嘉優2號、常粳10-9、武運粳24三品種在7月下旬外,其余品種均出現在7月中旬。通過基本苗與高峰苗的數據得到的分蘗率,雜交品種平均為717.5%,常規品種平均為489.0%,分蘗率差異明顯,分蘗能力雜交品種比常規品種高46.7%,體現出雜交在品種分蘗性上的明顯優勢。雜交品種在成穗率方面要略低于常規品種,經平均,雜交品種的成穗率為70.9%,常規品種的成穗率為77.8%。
2.4 株高 雜交品種在株高方面與常規品種相比優勢明顯,株高最高的是Ⅲ優98,為127cm,其次是常優5號、9優418、甬優7號,株高分別為123cm、122cm、121cm,最矮的是春優58,株高為105cm。在常規品種中,除常粳10-9株高超過100cm,達102cm外,其它品種株高均低于100cm。
2.5 穗粒結構 雜交品種的平均穗長為22.1cm,以9優418穗長最長,達27.2cm,其它依次為Ⅲ優98、常優5號、皖稻88、甬優12、甬優8號,穗長分別為26.1cm、25.7cm、23.5cm、22.4cm、21.3cm,穗長最短的為常優2號和嘉優2號,均為18.1cm。著粒密度以甬優12最高,達11.6粒/cm,但其粒形較小,千粒重僅21.04g,著粒密度最低的是9優418,僅6.7粒/cm。常規品種的平均穗長為16.6cm,其中以揚粳4038穗長最長,達18.8cm,其它依次為常粳10-9、淮稻13、連粳7號、鎮稻11、武運粳23,穗長分別為18.5cm、18.5cm、18.1cm、17.8cm、17.4cm,著粒密度最高的為皖墾糯1號,為9.5粒/cm,其它依次為徐稻5號、武運粳24、常粳11-5、徐稻3號、常粳10-9,著粒密度最低的是皖稻68,僅5.1粒/cm。結實率方面,常規品種要高于雜交品種,常規品種平均結實率為93.5%,雜交品種平均結實率為84.3%,在所有的參試品種中,以皖稻88結實率最低,僅有52.1%。
2.6 抗性與熟相分析 在所有參試品種中,9優418與Ⅲ優98兩品種小區內全部倒伏,其它品種未見倒伏現象。武陵粳1號、徐稻3號、徐稻5號紋枯病感染較重,連粳7號輕感紋枯病。武陵粳1號、皖墾糯1號與揚粳4227葉瘟發生較重,所有品種未見穗頸瘟發生。稻曲病以甬優12發病最重,株發病率為2.5%,常優5號稻曲病株發病率為1%,其它雜交品種稻曲病病粒極少,常規品種未見稻曲病病粒。田間熟相較好的品種有甬優8號、甬優12、武運粳24、南粳40、揚粳4038、常粳11-5、鎮稻11和武運粳23,熟相較差的有連粳7號、徐稻3號、徐稻5號。值得一提的是皖稻88,由于劍葉的披垂而導致其穗層在葉上,這在所有參試品種中是唯一現象,在考種過程中又發現皖稻88的分段結實非常明顯,結實率僅52.1%,可能與其種性不穩定有關。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參試的29個品種,依據豐產性能、生育期、綜合抗性與熟相等指標,可篩選出常優5號、春優58、陵香優18、武運粳24、鎮稻11、揚粳4038、武運粳23 7個品種,在桐城地區作一季栽培時,以上品種的區域生態適應性較好,可在我地示范推廣。本試驗僅是1a結果,為近一步探索新品種的區域適應性,有待于增加試驗年限,以獲取更科學的依據。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