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蕪湖縣自2008年起開始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將各項技術集成推廣,實現了水稻單產、品質、品牌、效益4個提升,并使超級稻得以大面積推廣;通過社會化服務使實行統一供種、供肥、供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配方施肥在全縣得以推廣,水稻生產實現了區域化規模種植;同時還實現了“一鎮一品”、“一村一品”、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有效地緩解了勞動力緊張的矛盾,保護了生態環境。該文介紹了蕪湖縣水稻高產創建活動的成效及主要做法與經驗。
關鍵詞:水稻;高產創建;技術集成推廣;服務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37-02
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是全國“4大米市”之一,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在區劃調整前,蕪湖縣是蕪湖米市的重要糧倉,全縣常年糧食種植面積5.33萬hm2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67萬hm2以上,每年可提供商品糧28萬t左右,是全國第一批“十五”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縣。2008年蕪湖縣開始實施水稻萬畝高產創建項目,5a來,通過高產創建實現了水稻單產、品質、品牌、效益4個提升。種植品種由過去的多亂雜,變成了今天的品種專一化、優質化,種植類型由過去的零散的早單雙混栽轉變為今天的種植區域化、規模化的格局,大大方便了水稻收獲收購、加工和銷售,為我縣大米品牌創建提供了豐富的優質糧源,提升了我縣優質水稻產業。
蕪湖縣2008年水稻高產創建666.67hm2,2009年1333.34hm2,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試點推進實施“油-稻”模式整建制鎮水稻高產創建,當年創建面積達3400hm2,2012年在全縣范圍內繼續擴大創建規模,全縣單季稻種植區70%納入高產創建,創建面積突破0.67萬hm2,涉及全縣3個鎮,其中2個鎮實現整建制創建。 5a來累計實施創建面積超1.33萬hm2,輻射帶動面積超3.33萬hm2;高產創建示范區單產均突破700kg/667m2,最高單產達841.6kg/667m2;全縣單季稻單產達618kg/667m2,較創建前全縣水稻單產555kg/667m2增加63kg;通過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及帶動,計增產稻谷15750萬t。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4次親臨我縣指導,時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樹叢、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胡元坤也來我縣考察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實施情況。
項目的實施帶動和持續不斷地推進 “良種”、“良法”、“良制”、“良田”的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廣大農民種植糧食的生產水平大大提高,農業技術人員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現將我縣水稻高產創建的主要做法與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1 健全組織機構,實行上下聯動
為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開展,創建伊始,一是成立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創建工作領導組,對創建工作常抓不懈;二是成立技術指導組,由縣農委負責主抓業務,具體技術指導工作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落實;三是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牽頭,實行上下聯動,成立由縣、鎮、村技術骨干參加的創建技術指導組,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期,縣、鎮、村3級技術指導組的農技人員下鄉駐點開展技術指導活動;四是落實技術措施,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和技術人員分片包干制,同時建立技術人員聯系核心戶和種植大戶制度;五是在面上實行技術人員每周匯報交流制,做到每周一開會交流項目區內工作進展及水稻生長情況,布置落實下一步工作措施。通過建全機構,層層落實責任,創新服務方式,真正做到縣、鎮、村3級聯動。為提升創建水平,聘請知名專家做顧問,為我縣高產創建工作把脈,我縣聘請了安徽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黃義德教授和省土肥總站副站長錢曉華為常年技術顧問,在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方面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邀請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組組長張福鎖親自來我縣指導。
2 核心技術集成應用成為創建的主要內容
2.1 水稻品種實現“三化”,優質超級雜交稻良種得到推廣應用 創建方案制定前,為實現水稻品種的良種化、優質化和商品化,縣農委邀請科研院所及上市種子公司專家,充分論證適合我縣推廣的水稻品種,在充分尊重糧食加工企業和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縣農委再組織種植業專家,對照省、市農委指定品種和我縣近幾年應用推廣的優質品種進行認真篩選,編寫品種使用意見和栽培說明書。通過5a創建,農民應用優質超級稻品種已由過去的宣傳被動接受轉為積極主動應用,創建區優質超級稻品種種植率達100%,并全部實現了“一村一品” 和“一鎮一品”,基本實現了我縣水稻品種良種化、優質化、商品化,全縣單季雜交稻優質率和品種優良率達100%。
2.2 配方施肥深入人心,配方肥應用成為創建亮點 高產創建前,盲目、過量施肥現象普遍,不僅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自2008年創建開始,將測土配方施肥納入創建的核心內容。在創建中,以宣傳、培訓、印發技術明白紙的方式,并以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核心村為單位,統一組織供應配方肥;以“百畝攻關點”和“千畝核心示范片”為載體,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截至2012年,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全覆蓋。5a來,項目區累計組織統一供應配方肥6250t,其中僅2012年創建區供應配方肥就達2750t,帶動全縣推廣配方肥5000t以上,5a中,全縣水稻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20萬hm2以上,發放配方施肥技術明白紙和配方施肥卡75萬份。
2.3 推廣增施有機肥技術,實現高產創建可持續發展 為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質量,實現創建工作的可持續性,我縣在高產創建示范中對增施有機肥常抓不懈,每年在高產創建核心區,包括在所有的萬畝創建區,選1個“千畝核心區”,2~3個“百畝攻關點”,按每667m2施25kg菜籽餅的標準無償發放給農戶和種糧大戶,年共發放餅肥100~200t,5a中,帶動創建區應用餅肥3500t以上,覆蓋面積達4666.67hm2,該技術的運用使土壤有機質得到較大提升,對提高水稻產量、品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水稻高產創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4 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技術得以充分運用 在水稻高產創建中搞好病蟲草害防治是實現高產的關鍵。高產創建的施肥水平較普通栽培要高,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也較重,落實好統防統治,降低生產成本是創建工作的首選。每年我們將項目區全部納入病蟲害統防統治范圍,在項目區科學設立測報點,確定專人管理,用科學數據分析病蟲草害發生規律,作出準確的預測預報,并將預測結果通過電視播放、辦培訓班、進村入戶指導、印發技術明白紙等方式向項目區傳送。項目開展以來,通過其他農業項目和農民自籌,配備機防器械1840臺,組建村級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12個,防治服務隊34個。在防治的關鍵時期,推廣中心包村聯戶的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有效地指導農民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5a共建立病蟲害統防統治核心示范區6666.67hm2,項目區統防統治率達95%以上,年輻射帶動面積3.33萬hm2以上,全縣病蟲草害防效率達95%以上。通過統防統治技術的推廣,667m2節本近30元,挽回經濟損失100元以上。
2.5 推進農機農藝結合,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 隨著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增多和農村務農人員老年化的加劇,加速了土地流轉進程,催生了我縣6.67hm2以上的種植大戶達254個,流轉耕地面積3847.85hm2 ,其中高產創建區種植大戶116個,涉及面積1570.99hm2。為有效改變勞動力緊張、費工費時、種植比較效益低的現狀,縣農技農機部門協作開展攻關,摸索并總結出適合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配套技術,并充分利用種植大戶、示范片和高產攻關點,著力推廣水稻機耕、機插、機防(植保)、機收等全程機械化技術。項目開展以來,創建和扶持服務組織(合作社)3個,配備和購置各類農業機械72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6臺,小型插秧機6臺,高速插秧機4臺,油麥稻多功能聯合收割機20臺,水稻機插年服務面積1333.33hm2以上,2012年率先開展“水稻高產創建全程代管活動”,實行 “代耕、代育、代栽、代管、代收” 即“四代一管”, 進行試點,服務面積433.33hm2,輻射帶動周邊800hm2。
3 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
3.1 扶持村級服務組織,強化為農服務 在創建區堅持強化為基層服務,扶持成立村級社會化服務組織。到2012年為止,項目區共成立村級服務組織24個,負責項目區內統一供種、供肥、供藥、病蟲草害防治信息的分發傳送、與企業聯手開展訂單生產以及具體技術措施的傳達等,組織植保服務隊為項目區農戶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自項目開展以來,組織供應超級稻良種30萬kg,供肥供藥5000多t,與企業聯手開展訂單生產10666.67hm2,合作收購優質水稻8萬t以上。
3.2 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戶和核心戶 創建中在強化行政推動的同時更注重人才培養,培育一批懂技術、肯鉆研、留得住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和核心戶的作用。以種田大戶、村干部、村民組長、農村老黨員為基礎,按照村有一個帶頭人、片有一批示范戶的模式進行培育,將各項技術措施通過他們引入千家萬戶,逐步將高產創建活動從行政推動轉化為示范片農民的自覺行為。5a中共培養農民科技示范戶3000多戶,3.33hm3以上的種植大戶300多個。
3.3 強化技術培訓 采取“四個結合”的方式強化技術培訓。一是室內培訓與室外培訓相結合,強調培訓的靈活性,豐富培訓內涵;二是培訓要與農事活動相結合,強化培訓的針對性;三是現場培訓與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相結合,增強農民的感性認識;四是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相結合,提升培訓及技術應用效果。5a來蕪湖縣農技推廣中心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800余場,培訓人數達4萬余人次。
3.4 堅持農技人員聯系科技示范戶制度 在技術指導服務方面。堅持以縣鎮技術骨干為主導,完善縣、鎮、村、組4級聯動機制,做到農技人員人人包村聯戶,每名農技人員至少聯系10個以上農戶,并根據生產季節,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指導,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5a中培養核心示范戶和種植大戶516個,其中66.67hm2以上大戶6個,有力地推動了我縣創建區水稻產量整體提高,鞏固了創建成果。
4 集中整合項目資金,發揮項目實施的疊加效應
建設旱能灌、澇能排、地力提升的良田是實現我縣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前提。為此,在創建中我們抓住近年來農業水利項目較多的有利條件,以水稻高產創建、超級稻推廣示范區為核心,統籌整合農田水利、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優質油菜基地建設、良種良法配套項目、植保工程、優糧工程、科技入戶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水稻產業提升獎勵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產業化發展資金、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等項目資金,向示范區傾斜,保證在示范片率先落實,集中項目資金,分批投入推進。在項目實施中我們將可用資金向種糧大戶、農田集中區傾斜,著重解決種植大戶資金少、大田溝渠難配套、排灌設施差、田間作業道路少的難題。5a中項目區共投入資金3.6億元以上,利用中央、省、市、縣項目資金直接用于高產創建物化補貼達500萬元以上。項目的聚集,高產創建和核心技術的推廣應用,產生了疊加和轟動效應,社會反響強烈。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