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2年在利辛縣開展的0.667 hm2高產創建示范,通過選用隆平206玉米品種,采用土壤深松,即麥收后土壤深松30cm;增加密度,即留苗密度90000株/hm2,收獲密度83280株/hm2;平衡施肥,即有機無機相結合和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相結合,施純氮575.25kg/hm2;防治病蟲保綠防衰,即應用熱霧工程技術防治玉米灌漿期的病蟲害;以及成熟收獲等技術,取得了高產效果。經安徽省科技廳10月5日組織專家實地測產驗收,玉米單產達到12123kg/hm2,創造了安徽省夏玉米單產歷史高產紀錄。
關鍵詞:玉米;隆平206;高產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30-02
安徽省自2008年實施玉米振興計劃以來,玉米的面積從2008年的67萬hm2逐年發展至2012年110萬hm2,但單產水平徘徊不前,2010年全省玉米單產平均僅4050kg/hm2。2011年省科技廳啟動了“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及產業化”項目,加強玉米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的研究,旨在為安徽省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地創建玉米高產提供成熟的技術支撐。2012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結合“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支撐技術研究”在利辛縣開展了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研究,高產示范面積0.667 hm2,10月5日省科技廳組織5名專家實地測產驗收,測產結果玉米單產達12123kg/hm2,創造了安徽省夏玉米單產歷史高產紀錄。高產創建為安徽玉米振興發展樹立了信心,表明安徽省玉米單產潛力有較大的挖掘空間;高產創建發揮了科技引領作用,通過開展品種、栽培技術等集成示范,凝練形成的一整套技術措施,為安徽省今后的玉米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加快玉米高產示范技術與經驗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內推廣應用,現將主要技術、做法和經驗總結如下。
1 示范片創建基本情況
玉米高產示范創建地點設在利辛縣永興鎮,面積0.667 hm2,種植密度90000株/hm2,采用等行距種植,行距0.6m,株距0.185m。前茬作物為小麥,小麥單產為9000kg/hm2。示范片土壤類型為砂礓黑土,土壤肥力狀況:有機質22.3g/kg、水解氮200.8mg/kg、速效磷43.6mg/kg、速效鉀173.6mg/kg,土壤磷鉀含量豐富[1]。
玉米品種選用安徽省自主選育的玉米新品種隆平206,目前該品種已成為我省主栽品種之一,該品種株型緊湊,穗行數15.8行,行粒數32.2粒,千粒重366.8g,高抗矮花葉病,抗彎孢菌葉斑病、莖腐病,中抗小斑病、瘤黑粉病、玉米螟。
高產示范于2012年6月12日深松施肥旋耕,深松深度30cm,每hm2基施三元素復合肥(15∶15∶15)1125kg、有機肥(16∶0∶2)750kg、餅肥(含N 5%)1500kg、硫酸鋅15kg。2012年6月16日播種,一穴播種3粒;6月18日澆水,出苗齊全,7月4日間定苗,留苗密度90000株/hm2;8月1日追施尿素337.5kg/hm2;8月9日抽雄,花后10d追施三元素復合肥(15∶15∶15)375kg/hm2。8月18日應用熱霧工程技術防治玉米后期病蟲害,10月12日成熟收獲。
2 專家驗收結果
示范區種植隆平206玉米新品種,實收地塊長53.2m、寬15.6m、面積829.92m2,玉米籽粒重為1006.1kg,折合單產為12123kg/hm2。
3 主要技術措施
圍繞土壤深松、增加密度、平衡施肥、防治病蟲保綠防衰、成熟收獲5個主要技術關鍵環節和措施,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加強田間管理,全生育期玉米未發生倒伏,保證了有效穗數和穗粒數,增加了千粒重,實現了高產目標。
3.1 選好示范點 利辛縣永興鎮示范點示范農戶積極性高,示范田土壤基礎肥力較高,示范田能灌能排,保證了出苗齊全,示范田玉米全生育期未出現干旱和澇漬現象;示范點各實施單位的技術人員責任心強,較好地落實了示范方案,技術落實到位率高。6月16日適時播種,及時灌溉,6月23日出苗齊全,大旱之年保證了生育期不延遲,比當地農戶種植的玉米7月初出苗早10d左右。
3.2 采取了“土壤深松促根防倒增產”的技術措施 麥收后實施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cm,疏松了土壤,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全生育期玉米未發生倒伏現象,奠定了高產基礎。
3.3 采用了“高密度、高肥水、防早衰”的栽培技術 高密度是高產的前提,根據目前玉米單株生產力偏低的特點,通過建立大群體、增加穗數來增加產量。種植密度為90000株/hm2,一穴播種3粒,出苗齊全。早間苗,3片葉時間苗;晚定苗,6~7片葉時定苗,確保留苗密度90000株/hm2。田間6點(每點20株)調查結果(見表1)表明,收獲株(穗)數平均83280株(穗)/hm2,高留苗密度保證了收獲穗數,高肥水保證了玉米個體與群體發育良好。在增加密度的同時,提供充足協調的營養,保證個體和群體生長的營養需要,保證了有效株(穗)數。防早衰是高密度下玉米穗重和粒重穩定的保證。通過應用熱霧工程技術防治玉米灌漿期的病蟲害,玉米活稈成熟,粒大粒飽,平均單穗重達146.4g,千粒重平均達到363.8g。
3.4 做到成熟即收獲 收獲時玉米全生育期達118d,比品種推薦的生育期111d多7d,籽粒灌漿時間充分。果穗外觀形態表現出苞葉變枯變白,籽粒尖部出現黑色層,即達到了成熟標準,及時收獲。
4 結論與討論
選用高產潛力大的品種是創建高產的基礎。隆平206是安徽省自主選育的玉米新品種,該品種現已成為我省主栽品種之一。黃涇[2]研究表明該品種耐密植和抗倒性強,耐密和抗倒伏為密植增穗奠定了基礎。
深松土壤創造了良好的根系生長環境。宋日等[3]研究認為深松打破犁底層后,各層土壤中根系分布都有明顯的下移趨勢,而且能提高玉米生長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抗逆性,使玉米百粒重增加。本示范點土壤深松30cm后,玉米全生育期未發生倒伏現象,活稈成熟,收獲密度為83280株(穗)/hm2時,千粒重仍達363.8g。因此,深松土壤促進了根系生長,促進水肥吸收,粒大粒飽,為實現高產創造了條件。
高肥水和增施有機肥是創建高產的保證。玉米營養吸收特性表明,玉米吸收的礦質營養元素60%~80%來自土壤,20%~40%來自當季施用的肥料[4]。按生產100kg玉米籽粒吸收3kg純氮計算,本年度玉米從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純氮量為363.69 kg/hm2,從土壤中吸收的純氮量為218.2~291.0kg/hm2,從肥料中吸收的純氮量為72.69~145.49kg/hm2。土壤分析結果表明,土壤磷鉀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基礎肥力高,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玉米高產奠定了基礎。復合肥和尿素、有機肥、餅肥提供的純氮量分別為380.25kg/hm2、75kg/hm2、120kg/hm2,總量為575.25kg/hm2,施肥提供的氮量可滿足玉米生長的需求,充足的肥料保證了玉米生長的養分供應。尤其是有機肥持續供肥時間長,后效足產量高,增施有機肥料是實現玉米持續高產的重要措施[4]。因此,充足協調的營養保證了個體和群體生長的營養需要,實現了穗大粒飽產量高。
活稈成熟和充足的生長時間有利于玉米后期灌漿,增加了籽粒千粒重,粒飽增產。
參考文獻
[1]魯如坤.土壤—植物營養學原理和施肥[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196-243.
[2]黃涇.玉米新品種隆平206在阜陽市最佳種植密度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1):57、60.
[3]宋日,吳春勝,牟金明,等.深松土對玉米根系生長發育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0,22(4):73-75、80.
[4]郭慶法,王慶成,汪黎明主編.中國玉米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5-116.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