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低碳日益成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由此引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對于中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積極培育節能環保型產業集群,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以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
關 鍵 詞:低碳經濟;經濟增長方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42-02
一、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工業革命
低碳經濟是一系列經濟形態的統稱,它涉及產業結構創新、技術革新、制度變更等各個層面的內容, 是通過新型能源替換現有化石能源的使用及消耗、提升現有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現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從高耗能、高污染向清潔低碳轉變的經濟發展模式。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各國都在試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低碳經濟的發展將催生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在低碳理念下生物技術將快速發展,新能源將逐步取代高污染能源。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都紛紛在新能源及生物技術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制定了很多鼓勵性政策來引導對清潔能源的消費。奧巴馬的新能源政策短期目標是利用新能源政策,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并通過發展實業,擴大就業來解決國內的重重矛盾,拉動經濟復蘇;長期目標是擺脫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在新能源領域占領制高點,繼續使美國充當世界經濟的“領頭羊”。歐盟已經啟動“綠色汽車”、“低能耗建筑”、“未來工廠”三大行動,總投入72億歐元助推低碳經濟發展。
就像前幾次工業工業革命帶動經濟飛速發展一樣, 低碳經濟這種新經濟形態將會改變未來世界的經濟版圖。在這場歷史性的變革中,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歷史性的機遇 [1] 。
二、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方向
(一)培育節能環保型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我們將發展第二產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然而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高耗能高污染,隨著未來清潔發展機制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我們勢必要加快調整現有的經濟發展結構。
首先,改變政策支持傾向,產業政策要向清潔環保型的第三產業傾斜。 要引導產業基金流向清潔發展的能源項目, 更多地培育扶持此類環保型的產業集群,逐步讓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的發展,替換掉部分高耗能產業,降低高耗能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其次,在能源使用層面,通過政策補貼引導的方式加大清潔能源的利用度,鼓勵使用天然氣、生物質能、核能、水電、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逐步替換和減少污染嚴重的煤炭的使用, 推動并完善循環經濟的發展 [1] 。
(二)加速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1. 推進能源體制改革。 一方面應構建清潔發展體系,這有助于改變我國能源管理體制的分散、無序和權力交叉的現狀。 能源產業是一個涉及經濟、外交、資源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產業部門,能源管理涉及生產、需求、結構調整、技術引進和創新,以及財稅、價格、國內外等方方面面,清潔能源發展體系的構建能從更高層次上加強戰略性統籌協調 [2] 。另一方面,我國的煤荒、電荒、油荒、氣荒等現象頻發,加上煤電價格之爭近些年日益加劇,碳交易價格體制的一體化能對這些能源的定價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有助于推進能源價格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清潔能源產業已形成了良好的國內外融資機制,為社會資本進入能源生產領域提供了經濟制度上的可能性, 也增強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能源產業的競爭力 [3] 。
2. 完善資源環境產權制度。 完善的資源環境產權制度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即資源環境產權明晰、資源環境產權自由交易和流轉、完善的產權保護體系。我國土地資源與礦產資源一般以公共產權的形式存在, 這種制度導致了資源產權的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配置的效率很難提高。碳交易機制的構建為環境產權提供了一種新的運營參考模式,能實現部分使用權和經營權的技術性分離,根據不同屬性的生態資源具有不同的公共性與外部性,相應地對其進行技術性分離。“建立和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作為一種新的理念正在改變著現代環境產權制度, 隨著這種制度的完善,市場機制逐步被引入,資源的配置效率會得以增進 [4] ,然而碳產權的界定及保護體系的構建還需要逐步探索發展。
3. 碳交易體系的搭建。 我國碳交易的發展比國外要滯后很多,從2008年才開始推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北京環交所、上海環交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相繼成立。另外,我國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碳產品規模也非常小,跟國際碳交易市場相比差距很大。碳交易主要分為兩類,即基于配額的交易和基于項目的交易兩種, 前者主要在發達國家間交易, 后者主要的交易主體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中國發展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可以借助碳交易所實現企業與金融機構間的項目交易, 部分CDM項目可以實現國際碳配額交易 [5] 。具體交易市場從最基本的現貨開始,逐步發展期貨乃至衍生產品市場,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開始探索性地開展了碳排放交易,雖然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碳交易,僅僅基于企業自愿交易的層面,與國際碳交易機制相差甚遠。現在我們的企業并沒有被強行限定碳排放的指標,未來我國一旦限定了碳排放的指標,那么指標總量將會攤派到每一個省份,再細分排放指標到各個地方。未來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借此推動國內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發展, 為今后與發達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消額的轉讓與獲得做準備。
(三)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來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減少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技術包括: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水資源利用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節能建筑技術、生物煉制技術、綠色化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復技術、信息技術等。
三、 面臨的挑戰
1. 轉變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及消費偏好需要較長的時間。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石油這些高污染的能源為主,無論采取技術措施降低這些能源使用的污染還是尋找可靠的清潔替代能源,都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同時,轉變長期形成的能源偏好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為轉變現有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僅僅是一個使用習慣的問題,還必然涉及到能源使用單位的成本核算問題。
2. 轉變不好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按照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 降低低端制造產品和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在沒有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的辦法的條件下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就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 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對現有的低端制造產業和產品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升級,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和其他戰略新興產業;進而逐步達到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產業取代傳統低端制造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衛東.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的低碳領域布局探析[J]. 商業時代,2012(4).
[2]余慧超,王禮茂. 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中國碳市場潛力分析[J]. 資源科學,2006(4).
[3]王桂清. 對中國經濟低碳之路的探析[J]. 中國商界,2010(12).
[4]王順. 金融風險管理[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5]劉偉平,戴永務. 碳排放權交易在中國的研究進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4(4).
[6]江朝,唐恬恬.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探析[J]. 中國外資,2012(4).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