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45~1937年間,隨著近代中國租界制度的確立和各列強特殊勢力范圍的劃分,外商銀行以租界為根據地,遍設分支機構,開展各項業務。就機構設置區域而言,數量眾多的外商銀行機構既集聚于各重要口岸的租界之中和北京東交民巷使館界區,又分別向各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內擴展。在業務開展方面,特別是圍繞各國勢力范圍內鐵路外債的承辦等,這些外商銀行機構的表現尤為突出。
關 鍵 詞:外商銀行;租界;勢力范圍;區域格局
中圖分類號:F8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28-07
從1845年第一家外商銀行即英商麗如銀行進入中國起,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隨著近代中國租界制度的確立和各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劃分,外商銀行(包括中外合辦銀行)以租界和勢力范圍作為主要活動區域,遍設分支機構,從事各項業務活動等,與華商銀行、錢莊之間構成了中國金融市場上“三足鼎立”之勢。關于這一時期外商銀行在華活動的區域格局問題,現有研究成果中論述不多。 ① 有鑒于此,本文在整理利用中外有關資料文獻的基礎上,對1845~1937年外商銀行在中國活動的區域格局做一些探討。
一、外商銀行在各地租界遍設分支機構
近代中國的租界于19世紀40年代初最先出現于上海,隨后向其他通商口岸擴展。外國列強在近代中國先后設立了30余處不同形式的租界,以及雖無租界之名卻行租界之實的北京東交民巷使館界區。租界作為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最初只是外國人在華“居住與通商”的特定區域,后來逐步演變成為獨立于中國行政司法體制之外的特殊“租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國列強在華又掀起了劃分勢力范圍進而瓜分中國的狂潮。在外國列強憑借租界、勢力范圍等對中國進行侵略擴張的過程中,外商銀行無疑充當了重要的角色。自1845年英商麗如銀行開始在華設立分支機構至1937年中國抗戰全面爆發前的90余年間,關于外商銀行在中國各地設置分支機構網絡的情況,根據不同時期外商銀行的構成以及機構設立區域的變遷,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845~1894年)
從1845年麗如銀行最先在香港、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約50年間,在華活動的外商銀行以英商銀行為主,其機構設置主要集中于沿海對外開放的一些口岸租界及香港等地,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中可見,1845~1894年間,外商銀行先后在中國各地設立總分支機構等(包括代理處)合計81個。就外商銀行機構的類別而言,以英商銀行機構為最多,有63個,約占全部機構數量的77.8%。 其中匯豐銀行總分支機構等有15個,居于首位;其次是麗如銀行、有利銀行,各設有分支機構7個;再次是麥加利銀行,有分支機構5個。法商、德商、日商、俄商及中外合辦銀行機構合計有18個, 僅占全部機構數量的22.2%,與英商銀行機構數量比較,相差較大。從外商銀行機構設置區域來看,最早對外開埠通商的沿海五個口岸和香港殖民地,聚集著外商銀行各類機構共58個,約占此時期外商銀行在華機構總數的71.6%。 其中以設于上海一地的租界內者最多,有23個,約占總數的28.4%;香港殖民地次之,有14個,約占總數的17.3%。
(二)第二階段(1894~1937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晚清政府戰敗,被迫對日本割地賠款,從而掀起各列強在華索要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經過激烈角逐,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大致分布情況是:山東省最先淪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被日本所竊據;長江流域等淪為英國的勢力范圍;西南諸省及廣東淪為法國的勢力范圍;東北三省最初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后來被日本通過戰爭手段逐步吞并,此外,日本的勢力范圍還包括福建省。作為后來者的美國則提出并推行了所謂“門戶開放” 政策, 積極向其他國家在華勢力范圍內擴展勢力。自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的40余年間, 伴隨外國列強在近代中國勢力范圍的劃分及演變,外商銀行在華分支機構的設置情況逐漸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1. 日商銀行
1894~1937年間, 日商銀行在中國各地總分支機構的設置情況,統計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見,此40余年間,橫濱正金、朝鮮等10家日商銀行先后在華設立總分支機構等合計約107個。其中朝鮮銀行有28個分支機構,數量最多,約占日商銀行機構總數的26.2%;其次為橫濱正金銀行,有21個分支機構,約占總數的19.6%;再次為滿洲銀行,設有總分支機構19處,約占總數的17.8%。此外,還有在華僅設立單一機構的日商銀行,大約有44家。 ① 這一時期前后合計,日商銀行在華設立的各類機構數量約達151處。就各類機構設置的具體時段而言,1914年一戰爆發前設立者約55處;1914~1918年間設立者不少于24處;1919~1937年間設立者超過60余處,另有10余處,具體設立年份無從考證。這些機構除了分設于各重要城市及沿海沿江口岸之外,主要遍布當時逐漸淪為日本勢力范圍的東北三省及山東省等地區。
2. 美商銀行
自1902年第一家美商銀行即花旗銀行開始進入中國起,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美商銀行在華機構設置情況統計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見,1902~1937年間,花旗、美豐等11家美商銀行先后在中國各地設立總分支機構等合計約37個。其中以花旗銀行的分支機構數量為最多,有11個,約占美商銀行在華機構總數的29.7%。從各類機構設置的具體時段及分布區域來看,一戰爆發前,花旗銀行作為在華開展業務活動的惟一一家美商銀行,其分支機構多設于沿海沿江的一些口岸城市。自一戰后期以來,美商銀行在中國各地的機構數量不斷增加。1917~1921年, 有6家美商銀行的機構先后在華開業;1927~1935年,又有4家美商銀行在中國成立。除花旗銀行等個別銀行的在華機構擴展至北京及東北地區外,多數美商銀行機構都分設于沿海沿江各口岸城市,其中以上海、天津及香港等地比較集中。
3. 英商、法商及德商等銀行
1894~1937年間,早先已在中國活動的英商麥加利銀行、匯豐銀行以及德商德華銀行等相繼在各地增設了許多分支機構,同時法國、比利時、荷蘭及意大利等國一批新的銀行機構紛紛成立,其大致情況見表4。
從表4中可知,1894年至1937年間,英、法、德、比、荷、意等六國19家銀行先后在中國各地增設或新設總分支機構等合計約51個, 其中在一戰爆發前設立者不少于30個。就各銀行在華機構設置的區域而言,8家英商銀行, 除匯豐、麥加利兩家銀行因為資力雄厚、在華活動歷史較長及市場影響力大,故而新增分支機構伸延至東北地區外,其余新出現的6家銀行的機構大多設于上海;法商東方匯理、匯源等3家銀行,在華機構主要分布于上海、天津、北京、漢口、昆明以及廣東地區等;1889年成立于上海的德華銀行是此時期在中國惟一僅存的德商銀行,一戰爆發前,德華銀行在華分支機構遍布沿海沿江主要城市及山東省等,一戰期間,該行停業清理,其在華各分支機構也相繼關閉;比商、荷商及意商銀行機構多半設于20世紀初至一戰爆發前的這段時間,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漢口、香港等口岸城市及北京。
4. 中外合辦銀行
自1895年近代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辦銀行——中俄合辦華俄道勝銀行創辦后,到1927年前后,又有一批規模較大、頗具影響的中外合辦銀行陸續成立,其中以中法合辦、中日合辦及中美合辦為主。這些中外合辦銀行在中國各地總分支機構的設置情況見表5。
由表5中可知,1895~1927年,華俄道勝、中法實業、中華匯業及中華懋業等10家中外合辦銀行先后在中國各地設立總分支機構等合計約67個。其中以華俄道勝銀行(后改組為俄亞銀行)一家的分支機構數量為最多,有33個,占中外合辦銀行機構總數的近一半,且大多設立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次之為中法實業銀行(后改組為中法工商銀行),在華分支機構有14個,約占總數的20.9%。這些中外合辦銀行機構,主要分布于上海、天津、漢口及北京等重要城市,同時遍及俄、法、日等國在華的勢力范圍之內。
自1894年至1937年,為了配合各列強對華政治經濟擴張與滲透活動, 外商銀行競相在中國境內設立各類機構,呈現出日商、美商、英商、法商、德商等銀行及中外合辦銀行機構并存的局面。就機構設置區域而言,數量眾多的外商銀行機構既集聚于各重要口岸的租界之中和北京東交民巷使館界區,又分別向各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內擴展。在各項業務開展方面,特別是圍繞各國勢力范圍內鐵路外債的承辦等,這些外商銀行機構的表現尤為突出。
二、 外商銀行在各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隨著對鐵路交通運輸在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及國防建設等方面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深,晚清政府曾試圖將鐵路修造事業置于自己掌控之下,但由于巨額的對外賠款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加之國內資本市場欠發達、技術手段落后等,為了籌措建造鐵路所亟需的大量資金及器材,清政府惟一的辦法便是向外舉債,并將鐵路建造、維修等事宜交由外人包辦。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從自由階段逐步向壟斷階段過渡, 各列強在全球范圍內爭奪資源和市場的斗爭日趨激烈。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為了加強對華資本輸出及資源掠奪等,一些資金雄厚、影響力較大的外商銀行紛紛發起設立各種壟斷性組織或專門機構,爭相承辦各列強勢力范圍內的鐵路借款及修造等。
(一)華俄道勝銀行在俄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東北三省最早是俄國的勢力范圍,該地區的中東鐵路外債主要由華俄道勝銀行及其控制下的東省鐵路公司承辦。1896年9月,晚清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 該合同章程前文稱:“中國政府現定建造鐵路(即中東鐵路),與俄之赤塔城及南烏蘇里河之鐵路兩面相接,所有建造、經理一切事宜派委華俄道勝銀行承辦。”合同章程第一款規定:“華俄道勝銀行建造、經理此鐵路,另立一公司,名曰:中國東省鐵路公司。”“該公司章程應照俄國鐵路公司成規一律辦理。 所有股票只準華、俄商民購買。” [1] 672-674 根據這些規定, 華俄道勝銀行和東省鐵路公司擁有中東鐵路的建造、管理等項權利。 ① 1897年3月,東省鐵路公司成立,總部設于俄國,設分公司于北京,路局設在哈爾濱。 [3] 華俄道勝銀行曾與沙俄政府簽署協議,規定中東鐵路的70%股份歸俄國政府所有。后來公開招股之結果,其余30%股份也歸俄國政府所有。
中東鐵路是當時俄國政府計劃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的支線,而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為俄國企圖吞并中國滿蒙、稱霸遠東地區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華俄道勝銀行便成為俄國政府推行這一戰略部署的“最方便的工具”。 [4] 除了承修中東鐵路干線之外,東省鐵路公司還分別于1898年、1902年參與承修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由中東干路至旅順、大連鐵路)和吉長支線(長春至吉林鐵路)。1901~1908年間,通過簽訂一系列條約,俄國資本又取得了中東鐵路沿線礦產資源的開發權益。
(二)匯豐銀行在英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為了壟斷這一區域的鐵路借款等權益,英國在華資本先后組織了許多壟斷性財團。其中,由匯豐銀行聯手怡和洋行組織的中英公司成立于1898年5月,總部設于倫敦。中英公司名義上由匯豐銀行、怡和洋行共同組建,實際是匯豐銀行居于主導地位。據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稱:“中英公司不過是匯豐銀行的外號。” [5] 206-207 經過一番并購、拓展,到1904年初,中英公司幾乎兼并了其他的壟斷性財團。
中英公司主要參與承辦了1903~1914年的滬寧鐵路(上海至南京鐵路)及其南北兩端展延鐵路(南端展延線路為滬杭甬鐵路, 北端展延線路為浦信鐵路和寧湘鐵路)外債。 [1] 830-832 、[2] 根據滬寧鐵路借款合同規定,不允許在該鐵路經過區域鋪設可能與其產生競爭的鐵路,“把這個地區特殊地看作是在英國勢力范圍之內”。該借款合同還規定,在鐵路建成之后, 鐵路管理權將掌握在一個由5人組成的董事會之手,其中3人由中英公司提名。“這一條款顯示出在投資上銀行及其股東有著強有力的行政控制權”。 [7] 71 同時,英國資本也取得了滬寧鐵路等沿線礦產資源的開發權益。
(三)德華銀行在德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山東省最初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該地區的膠濟鐵路外債由德華銀行及其控制下的膠濟鐵路公司所壟斷。山東省淪為德國的勢力范圍,是由1898年3月中德之間簽訂的《膠澳租界條約》所確定。可是早在1890年,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德華銀行已經開始與山東地方當局展開有關借款談判,“議明山東地方要購置機器,首先考慮向德國購買”,為德國資本進入山東地區鋪平了道路。 [5] 269
根據《膠澳租界條約》的規定,“中國國家允準德國在山東蓋造鐵路二道:其一由膠澳經過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往濟南及山東界;其二由膠澳往沂州及由此處經過萊蕪縣至濟南府”。“蓋造以上各鐵路,設立德商、華商公司,或設立一處,或設立數處,德商、華商各自集股,各派妥員領辦”。 [1] 739 1899年6月,在德華銀行為首的德國銀行團共同發起組織下,膠濟鐵路公司成立,股本5400萬馬克,其中德華銀行的股份占多數。 ① 與此同時,膠濟鐵路沿線礦產資源的開發權落入了德國資本之手。一戰爆發后,北洋政府參與對德宣戰,德華銀行作為敵國銀行暫時結束了在中國境內的活動,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也隨之被日本政府接管。
(四)法商銀行在法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西南諸省和廣東是法國的勢力范圍,對于該區域的鐵路外債,一向由法國金融及實業資本來承辦。1899年9月,法蘭西銀行曾一度參與承辦龍州至鎮南關鐵路外債。 [1] 922-923 1903年10月,法國滇越鐵路公司開始承修滇越鐵路(云南昆明至越南河口鐵路)之際,東方匯理銀行作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投資數額最多。當時東方匯理銀行蒙自支行為滇越鐵路公司掌理財務,滇越鐵路公司則在營業上給予該行以極大的支持。該行通過承匯滇越鐵路收入,獲得了巨額的流動資金,進而得以操縱云南地區的外匯市場。 [4] 100-102 1914年1月,法方資本占優勢地位的中法實業銀行參與承辦了欽渝鐵路(由廣東欽州經過南寧、百色、興義、羅平至云南昆明,再由云南昆明經過敘州府過江至四川重慶鐵路)外債,并負責購辦車輛、材料等。 [2] 983-984 結果,法國金融資本取得了欽渝鐵路的修筑營運權,并獲得了鐵路沿線礦產資源的開發權。
(五)日商銀行在日本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
如上所述,在1937年中國抗戰全面爆發以前,日本在華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展,先是福建省,后至東北南部、山東半島,最后是東北三省全部。為了壟斷勢力范圍內的鐵路借款及其相關權益,1907~1909年,橫濱正金銀行參與承辦了南滿洲鐵路(即新奉鐵路與吉長鐵路,前者由新民府至沈陽,后者由吉林至長春)外債, [2] 并成立了承修、管理南滿洲鐵路的專門機構——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一戰期間,乘著西方國家忙于戰爭,日本大肆擴張在華勢力,由朝鮮銀行、臺灣銀行及日本興業銀行等組成的銀團共同承借了總額為1.45億日元的西原借款。 ② 通過承借該項巨額債款,日本攫取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大量權益。一戰結束后,各列強對華借款數額比較,日本已經穩居首位。日本對華投資多半集中于東北地區和山東省,其中以對鐵路的投資占比最多。 ③
此外,各外商銀行機構在承辦鐵路外債的過程中,為了維護、擴張各自國家在華權益,彼此間還不時存在著競爭與合作。例如,長江流域是近代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英國強占該區域為勢力范圍,自然引起其他列強的垂涎。為了向英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滲透,1897~1903年間,華俄道勝銀行和東方匯理銀行暗中支持華比銀行承辦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鐵路)及其支線(開封至洛陽鐵路)外債等。出于抗衡的目的,匯豐銀行主導的中英公司參與承辦了1898年10月的關內外鐵路(即京奉鐵路,或稱山海關滿洲鐵路)外債及1907年的廣九鐵路(廣州至九龍鐵路)外債,積極向俄、法兩國在華勢力范圍內滲透。 對于貫穿不同國家的勢力范圍修筑鐵路,一般由相關國家的銀行機構聯合承辦鐵路外債。 如1908~1910年間,匯豐銀行與德華銀行聯合承辦了津浦鐵路(天津至南京浦口鐵路)外債,因為該條鐵路先后貫穿德國和英國的勢力范圍。
三、結論
1845~1937年間, 隨著近代中國租界制度的建立和各列強特殊勢力范圍的劃分, 外商銀行紛紛以租界等為基地,廣設機構網絡,開展各項業務,繼而又在各國勢力范圍內承辦鐵路外債等,在活動方面逐步形成了從租界到勢力范圍的區域格局。租界和勢力范圍是外國列強依靠中外不平等條約體系侵犯近代中國領土與主權的重要體現,外商銀行以各處租界和勢力范圍作為主要活動區域,其活動必然帶有較強的侵略性和殖民地性。
近代中國的租界大多地處沿海沿江各口岸,這些口岸交通運輸便利,中外各類公司企業匯聚,對外商貿往來活動頻繁, 也是外商銀行在華設立機構的首選之地。 正如上述,從1845年英商麗如銀行首先在華設立分支機構起, 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先后有113家外商銀行在中國各地租界及各列強勢力范圍內設立總分支等各類機構約計385個,其中絕大多數設立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后。除了向各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內擴展外,外商銀行在中國的機構一般集聚于上海、天津、漢口等重要口岸租界內以及北京東交民巷使館界區。對近代中國的各處租界進行比較,就占地面積及各國租界數量而言,當推上海租界的面積最大,天津各國租界的數量最多,漢口租界的情況則僅次于上海、天津兩地。據1920年前后的統計, 有23家外商銀行在上海租界設立各類機構; 有10家外商銀行在漢口租界設立分支機構; 有12家外商銀行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界區設立機構。 ① 另據某外文著作中的不完全統計,1932年底,約有32家外商銀行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不包括東北地區),“這些銀行的業務活動局限于主要城市”。 [6]
從外商銀行在各地租界及各國勢力范圍內機構設置的前后變化來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與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比較,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勢力較為興盛,以匯豐銀行等為代表的英商銀行在華的機構擴張也最為顯著。甲午戰爭以后,隨著日、美、俄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勢力的興起,外商銀行在華的機構設置逐漸呈現出多國銀行機構并存競爭的局面。特別是1914年一戰爆發后,隨著日本在華勢力的不斷增強,日商銀行在中國的機構擴張更為迅速。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其他多數國家的銀行在華擴張勢頭相對“停滯”,日商銀行在中國東北及其他區域的機構擴張卻愈益強烈了。關于日商銀行機構擴張的原因,當時就有外國人在其著述中分析稱:“由于有日本銀行及日本政府的背后支持,它們(指日商銀行)在遠東地區的能量是難以估量的。” [8] 通過分析外商銀行之間機構設置的消長變化可見,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機構擴張具有不平衡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各列強之間在中國政治經濟勢力的興衰變遷。
針對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與各自母國政府對華政策之間的密切關系,時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外國銀行之營業趨向,莫不與該國之外交政策相一致。因該國在華之勢力范圍,各有所在,故在有勢力之地方,尤有莫大之權力。” ②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隨著各列強在華勢力范圍的相繼劃分,“為了緊緊抓住這些勢力范圍,他們要求在勢力范圍內修建鐵路的特權”, [7] 69 進而更好地實現對中國資本輸出和資源掠奪的目標。“惟鐵路之建筑,端賴金融機關為之扶持,故各國之占據鐵路權者,莫不有本國之銀行以為融通資金、采辦材料之機關,而鐵路之管理權,遂常操于銀行”。 ③ 與此時期西方國家的金融資本與工商業資本紛紛聯合組織各種形式的壟斷財團,以加強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本輸出及資源掠奪等情形相適應,各國在華的銀行機構亦牽頭組建各種壟斷性財團或設立專門機構,爭先恐后地承攬中國鐵路對外借款及修造等。外商銀行通過承辦鐵路外債,在攫取諸多權益、增強自身影響力的同時,進一步維護、鞏固了各列強在華的勢力范圍。
參考文獻:
[1]王鐵崖. 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M]. 三聯書店,1957.
[2]王鐵崖. 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二冊)[M]. 三聯書店,1957.
[3]黑龍江金融歷史編寫組. 華俄道勝銀行在華三十年[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24、25.
[4]壽充一,壽樂英. 外商銀行在中國[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
[5]汪敬虞. 外國資本在近代中國的金融活動[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G. C. Allen and Audrey G. Donnithorne: Western Enterprise In Far Ea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and Japan, George Allen Unwin Ltd,1954,p.109.
[7]毛里斯·柯立斯(英). 匯豐——香港上海銀行(匯豐銀行百年史)[M]. 李周英等譯. 北京:中華書局,1979.
[8]Frederic,E.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Washington,1926,p.101.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