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變革會引發社會的群體性認知變化,并形成代際認同的差異。將代際之間的認同差異有效的轉換成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關鍵。應充分認識“60”后、“70”后、“80”后、“90”后各自的時代背景、價值需求和群體認知特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各個群體的價值觀念。
關 鍵 詞: 代際認同;差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63-03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不同時代的人群帶來了不同的感受、認識和選擇等,集中表現在價值觀選擇的時代性印記。社會文化的作用一般通過特定年代群體的思想集中體現出來,由此,代際群體存在著行為標準和價值觀選擇的差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獲得代際群體的普遍認同,才能成為社會全體的共同價值理想,實現引領社會價值思潮的作用。我們以我國“60后”、“70后”、“80后”、“90后”代際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代際群體價值觀的特點,探討如何在代際差異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代際群體價值觀的特點和差異
(一)“60后”
“60后”主要指1960~1969年出生的一代人。上世紀60年代是一個激情激蕩、人心不安、社會動蕩的年代。人們帶著社會主義改造成功的巨大鼓舞和三年自然災害的苦難邁進60年代。同時,黨內“左”的錯誤進一步擴大, 人們在進行艱難的國民經濟的恢復中,卷入了更為激烈的政治斗爭——“文化大革命”, 大多數人滿懷熱情的投入到這場政治斗爭中。在這個時代,知識分子被看作社會批斗的對象,知識文化被丟棄,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陷入全面混亂。
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其價值觀的形成卻是高度一致的, 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來統領社會發展的,體現出社會主義一元價值觀,突出其政治特色。 他們力圖用政治的觀點來思考和解釋遇到的問題,用政治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將人們的思想、行為和觀念通過政治表現出來。“60”后的價值認同是和整個時代的大背景相契合的, 這也表現在其后的生活中有較強的政治覺悟, 是以后其他年代的人不能相比的。他們的價值取向穩定,體現出對精神和品格的追求遠遠大于對于金錢的渴望; 普遍認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價值,體現著整體價值優先的認同原則;事業上的成就感遠比工資增長、家庭生活的個人滿足感更為強烈,個人價值的實現通過群體普遍認同而獲得,體現價值實現的從眾心理。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傳入中國后,“60”后群體依然保持著理性和冷靜但又相對保守和審慎的態度,經歷了一個排斥、懷疑和批判的借鑒的過程。
(二)“70后”
“70后”主要指1970~1979年出生的一代人。 “70后”成長于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年代,是伴隨著社會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70后”成長于精英文化逐漸衰弱的年代,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生存模式完全異于其他年代。他們不像“60后”從小被灌輸要成為時代偉人去改造世界、拯救世人。“文革”等極端政治文化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微乎其微,很難對其形成深遠的文化價值的影響。處于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人們,在價值觀上呈現出矛盾的特質。 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在“70后”成長過程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但這種價值觀還不牢固,不完全具有實際的指導價值。正當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確立的時候,都市消費文化、電子網絡文化、現代傳媒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等隨著改革開放迅速傳播,由于缺乏必要的辨別分析能力,在多重價值觀激烈沖突之下,他們茫然不知所措。自我的迷失與矛盾,是“70后”價值觀選擇與確立的集體處境。
(三)“80后”
“80后”是指于1980~1989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80后”是伴隨改革開放而成長的,他們完全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洪流帶給人們的巨大改變。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對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出現的錯誤進行反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新的問題進行探索。“文化熱”悄然升溫,人們對于文化的研究超出了學科領域的限制,出現了各種人文學科相互交流、借鑒的趨勢,也突破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界限。隨著市場經濟被引入中國,人們生活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包含著市場經濟文化帶著巨大的沖擊力和浸染力迅速占領了大部分文化市場和空間,淡化了人們對于意識形態的關注,隨之帶來的是對于物質的過分追求。
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80后”具有明顯的“時代標簽”和“文化標識”,對其接觸到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評價、選擇具有這個時代的獨特方式。“80后”群體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政治上具有較高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能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對各種社會現象能夠根據自身的道德評價標準做出較為公正合理的結論,具有自身衡量的內在道德尺度;在人生的內涵、方式、意義、目的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的問題上,能夠采取積極進取、務實向上的態度。但是,我國社會深刻變革,結構深層變動,利益深入調整,導致“80后”群體價值觀念的選擇和追求出現了很大的偏差, 造成了與前幾代人的文化深層斷裂。如:多元化價值觀的沖突促使“80后”的價值觀由理想轉向現實,實用主義盛行,價值活動的功利性突出;在價值主體的選擇上,注重以自我為中心,在價值實現上, 注重自我奮斗, 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價值目標的選擇上,更加注重物質生活的享受,政治與個人需求之間的關聯越來越少。
(四)“90后”
“90后”是指在1990~1999年之間出生,成長于新世紀, 在新世紀里面臨工作、 婚姻及繁育后代問題,即現今的青少年一代。“90后”的生存環境明顯優越于前幾代人, 他們沒有經過政治上、 經濟上大的動蕩,他們完全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社會及家庭對他們關注較多。 整個90年代是中國改革初見成效、社會主義建設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人的家庭收入穩步增長、逐步邁進小康社會的時期,“90”后尚沒有體會創業的艱辛、改革的步履維艱,生活條件優越, 物質生活的優越使他們許多人缺乏積極進取的心態。“90后”生活的時代也是全球信息快速傳播的時期,他們是信息的優先體驗者,獲得信息的來源多樣化,從被動接受到隨時主動獲取,跨越時間、地域的界限進入無限發展的虛擬世界。他們也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一代,較好的教育資源、良好的師資,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重視,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導向作用。
這個時代的人被稱之為“新新人類”,意味著他們是新時代的開啟者,肩負著更重大的歷史責任。由于生長環境的差別,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價值觀和前幾代人有著更多的個性特征,凸顯了時代感。“90后”的適應性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面對西方價值觀依托文化的外衣迅速在中國傳播, 他們沒有辨別的接納吸收,使中國“哈韓”、“哈日”、“美劇”之風越演越烈,其價值觀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痕跡。同時,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國學熱”,“90后”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面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層沖突, 多元價值觀的選擇, 使一些“90后”出現了無所適從的境地,或者出現了價值觀的復雜化趨勢。 尤其是面對當前社會生活中的部分無序現象,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準則難以解答新形勢下出現的一系列道德失序、價值失衡的現狀,進而誘發了對于現實的不滿和叛逆的表現。“90后”的個性化較強,在價值目標選取、價值評價標準、價值原則確立、價值實現問題上,體現獨立思考、自主判斷和自我選擇,最終進行價值抉擇。在價值評價標準上,“90后”的意識形態評價原則淡薄,表現出對于多元價值觀的寬容與接收。
二、 在代際差異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通過代際群體價值觀與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和諧統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不同代際群體的普遍標準。“代際”個體價值觀雖然與各個時代緊密結合,體現出每個時代的烙印,但總是與社會所宣揚的核心價值觀保持著一致。社會進步也體現在能夠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影響各個群體,在當今社會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影響和規范各個代際的個體價值觀,同時給人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氛圍,使每個人努力實現其自身價值觀的過程也是不斷彰顯社會整體核心價值觀的過程。 例如,“1949~1978年,這一激進理想主義的時代,國內外的革命英雄和時代英雄既滿足了當時社會發展需要,也是人們崇拜并努力付諸行動的精神偶像。彼時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無私奉獻、昂揚向上的精神特質,個體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 [1] 這個特定年代把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化作無窮的力量,精神上的信仰彌補了物質上的匱乏,進而形成了全社會奮發向上、不求回報的社會價值觀。這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成為“60后”、“70后”、“80后”幾代人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呈現代際間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更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功能。
2. 代際群體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對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際認同和群體凝聚力。代際群體價值觀是代際群體對個體價值觀的提煉、凝練和升華的過程,體現群體認同感和凝聚力。“某種價值觀在群體一旦形成,就必然反映該群體共同的需要,因而是群體內部的個體之間相互認同、 相互吸引的重要內聚力量。” [1] 社會發展需要通過群體價值觀的傳遞來維持本民族文化的穩定性、延續性,更需要代際群體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普遍認同,主動實現對接,體現社會發展的主流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取得代際群體的高度認同,真正實現代際群體價值觀的對接,才能成為社會全體的共同的價值理想, 達到引領社會價值思潮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激勵代際群體的進取精神和創造力, 使之保持著旺盛的斗志和熱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引領各個代際群體、凝聚各方力量的旗幟,為了實現共同的價值信念和精神追求, 引發群體成員的情感共鳴,形成強大的群體凝聚力。中華民族精神強調的是各個民族發展的連續性和融合性, 是民族穩定的精神價值核心,傳承民族文化命脈,接續文化精神,保持價值選擇的主體性。時代精神是民族發展學習、互動的產物,是民族發展的精神特質,應不斷吸收和借鑒先進經驗,體現價值選擇的時代性。社會主義榮辱觀確立了當代社會群體的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成為社會規范的群體內化,群體主動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驅動力, 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注入了活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四個內涵方面的凝練, 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代際群體價值觀的有機對接, 各個代際群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始終團結在社會主義旗幟之下,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歐清華,胡解旺. 代際公正語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微 [J]. 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10).
[2]李強等. 生命的歷程[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利索夫斯基. 論代際繼承的辯證法[J]. 海新譯. 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9(5).
[4]姜文振. 中國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陳思和. 現代都市的“欲望”文本——對“七十年代出生”女作家創作的一點思考[N]. 文匯報,2000-04-01.
(責任編輯、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