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活醫療條件的改善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同時出現高齡化和空巢化。為了緩解這些新的人口問題,我國必須逐漸松動計劃生育政策,以保證人口自身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應采用“家庭養子、社會養老”等方法來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一是在養子不再是為了養老的條件下,處于家庭養子負擔的考慮,會降低多養子的動力,可有效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二是社會養老是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解決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
關 鍵 詞:人口老齡化;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49-03
一、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增長模式
(一)世界人口數量變化
世界人口增長的6個“十億”所用的時間是在逐漸縮短的。專家研究表明,在一百萬年以前世界上的人口總量只有1萬人左右。當時人們的生存條件非常差,抗御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再加上戰爭以及天災等的原因,使得人口數量增長緩慢,直到1830年世界人口總數才增長到了10億。到193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20億。從第一個“十億”增長到第二個“十億”花費了大概100年的時間。隨著人們生存條件的改善、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同時加上出生率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使得人口凈增長速度不斷攀高。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了30億,即世界人口從20億增長到30億只花費了30年時間,人口總數的增長呈現加速趨勢。隨后人口增長速度繼續提高,到1975年世界人口總數達到40億,這第四個“十億”人口的增加時間只有15年。1987年和1999年, 世界人口分別增加到50億和60億??v觀世界人口總數的增長速度,從第一個“十億”增加到第六個“十億”分別用了1800年、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到2011年世界人口已經達到70億,這第七個“十億”人口的增長也用了12年時間。這些數據表明,近30年來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基本穩定,但由于人口基數已經很大,所以即使是一個比較低的增長率,也會導致比較大的增長絕對數。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雖然科技水平在提高,但人口數量的增加對生存環境還是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世界人口增長模式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發展狀況,可以將人口的增長模式分為原始模式、傳統模式和現代模式三種類型。
原始模式即“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的生存條件較差,再加上戰爭、災荒等各種因素的作用,雖然人口出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也很高,人口的凈增長率較低。
傳統模式即“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于人們生存條件的改善,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出生率很高的情況下,死亡率得以降低,人口的凈增長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現代模式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不但生存條件得到更大改善,而且生育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傳統思維方式在逐漸改變。很多人開始主張晚婚晚育甚至拒絕生育。于是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維持在較低水平,甚至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了負增長的問題。這些國家開始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 [1] 。人口增長的現代模式是比較理想的。
由于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有差異, 上述各種形態的人口增長模式在當今世界上都有表現。一般而言最不發達國家處于原始模式,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于傳統模式,發達國家一般處于現代模式。所以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對世界的人口貢獻相對較大, 這些國家在人口增長與生活質量提高之間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較低,居民生活質量相對較高。
不同國家人口增長模式存在的差異以及同一個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 這些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福利狀況、國家人口政策、居民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影響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社會福利狀況越好,國家則對人口實行從緊的限制政策;人們的文化水平越高,則人口的出生率相對較低。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依靠居民觀念的轉變。歐美等國家的人口增長率較低,主要并不是政府采取強制性干預的結果, 而是依靠居民自覺實現的。除歐美國家外,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人口增長率也維持在較低水平,但與國家推行人口限制政策有關。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生育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人口猛增的勢頭得以遏制。目前我國很多人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心中還是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傳宗接代的觀念還很嚴重。
二、 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新的人口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問題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和人均壽命的延長,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高齡化、增速快、數量大等成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 [3]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發展速度非常之快, 這與我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很大的關系。 美法英德日5國的老齡人口比重從7%增長到14%所經歷的時間分別為73年、116年、46年、38年和24年,5國的平均時間是50年,我國用了25年,僅略慢于日本,但比5國平均用時快了25年。 仍是上述5個國,老齡人口從14%增加到21%所花費的時間分別是35年、40年、55年、45年和15年,而我國花費的時間是15年,比發達國家花費的平均時間25年少了10年。
人口老齡化只是人口現象的一個層面, 高齡化是另外一個趨勢。 根據國際上對老齡人口的一般規定,低度、中度、高度老齡化人口分別為60~69歲、70~79歲和80歲以上的人口。 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高齡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30%左右。人口高齡化問題比老齡化問題將對社會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我國不同區域也存在差異。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農村高于城市,東部高于西部。針對這種情況,在應對老齡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政策傾斜。
(二)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問題
2011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 最近20年間我國處于低生育水平。從人口的流動性方面看,在戶籍政策逐漸松動的情況下,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 由于人口的流動性比較高,戶籍所在地與居民居住地不一致的問題增強。由此帶來的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問題日益突出。不但在農村,在城市也出現了數量很大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這部分人的養老問題,在家庭養老模式下已無法解決。
三、解決人口新問題的對策思考
(一)“家庭養子,社會養老”
我國傳統文化中都是“家庭養子”、“養兒防老”。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流動性加強。 父母在年老的時候能夠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逐漸降低,社會的變化對“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提出挑戰。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美國家庭中只有不到20%的老人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美國老人中只有不到3%的人能夠從子女那里得到資助, 發達國家的老人生活來源主要是來自政府轉移支付。但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撫養子女的責任都是主要由家庭承擔的?!凹彝ヰB子” 的局面雖然沒有變化,但“社會養老”在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共識。
“家庭養子,社會養老”是社會走向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標志,也是解決我國人口增長較快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必然選擇。在“社會養老”機制完善的情況下,“養子”在更大意義上是一種社會責任,而不再是“養老”的需要,這時“養子”的高額負擔會使很多人自愿少生甚至不生育。很多社會養老機制完善的國家人口出生率低的現象已說明了這一點。隨著社會養老體系的完善, 傳統觀念中多子多福的觀念將逐漸淡化。
研究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日本也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在社會養老機制下,年輕人承擔的各種用于向社會支付的養老費用非常高,養育孩子在很多日本人看來是個“奢侈品”。這使得很多日本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一些人甚至有放棄結婚的打算。 如果目前的政策不作任何調整,就很難提高日本的生育水平。
(二)人口結構維持均衡狀態
按照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在2030年將達到15億的人口高峰。 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6] 。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表明, 1990年7月1日到2000年11月1日的10年零4個月期間, 我國人口增加1.3億, 年均增長1.07%;2000年11月2日到2010年11月1日的10年間,我國人口增加0.739億,年均增長0.57%,比上個10年,年均增長率降低0.5個百分點。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戶均人口數量也開始下降,已經由2000年的3.44人降低到3.10人。除了總量變化和戶均變化出現如上的特點外, 性別比例開始下降,受教育程度開始上升,城市人口數量在增加。 城市人口數量快速增加有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方面的原因,也有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原因,而且后者占了60%的比重。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的人口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人口問題開始更加關注,并從人口紅利角度進行了研究。人口紅利是國內外專家在研究中東亞國家發展模式的過程提出的概念, 是指在出生率和死亡降低的情況下, 人口結構變化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口紅利時代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間,人們都會從這樣的生存環境中獲益。人口紅利的產生需要社會群體結構中,少兒、中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局面 [7] 。在這種情況下,中年人的撫養負擔比較小,生活壓力相對較小。這樣的人口結構對社會的發展是有利的。專家將這個時期稱為“人口機會窗口”。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能夠在“人口機會窗口”時段內很好地產生人口紅利效果。除此之外,人口紅利的產生還需要有多個其他前提: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在各個行業中進退自由;勞動力有參加勞動的愿望;勞動者的素質要足夠高; 國家的資源還有更多的開發空間。這些前提都需要以國家有合理政策為基礎,在有關勞動力資源使用的制度設計上不存在任何限制,讓人力資源都能夠有愿望并且能夠發揮其作用。否則人口紅利的作用不但不能表現出來, 反而會給社會發展造成較大的障礙。 人口紅利就會演變為人口陷阱。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多少兒、少老年”到“多少兒、多老年”再到“少少兒、多老年”的發展軌跡。在整個過程中,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呈“低—中—高”的發展歷程。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增加,自然就會導致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年輕人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一定要處理好不同年齡段人口的均衡發展問題。年輕人在總人口中占比過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壓力就會很大。在撫養比攀升和總人口減少的情況下,就會誘發新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孟祥林. 小城鎮發展的戰略選擇:實踐證明與理論分析[J]. 人口學刊,2005(2):9-15.
[2]蔡昉. 未來的人口紅利——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開拓[J]. 中國人口科學,2009(1):2-10.
[3]金易. 人口老齡化的理性思考[J]. 學習與探索,2011(6):59-61.
[4]孟祥林. 養老金走向資本市場的國際考察與我國的發展策略[J]. 金融電子化,2008,3(150):83-86.
[5]孟祥林. 養老保險高效運營:不完資本市場下的策略分析[J]. 金融與保險,2008(9):114-119.
[6]李建新. 倒金字塔理論與21世紀中國老齡化社會[J]. 中國人口科學,2000(3):35-41.
[7]杜鵬. 中國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 人口研究,2005(6):90-93.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