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作為最復雜的社會現象之一,是硬的物質手段和力量、軟的方法和能力、顯的信息和符號、動的過程和機制的有機統一;技術具有改造世界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創造價值的功效性和經濟性、自成體系的系統性和綜合性、歷時發展的先進性與時效性等顯著特點;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可能世界變為現實世界的通道。
關鍵詞:技術;內涵;特點;屬性;本質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35-03
一、技術的多重內涵
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原型是手,各種技術的原型都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技術一詞出自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與logos(詞、講話)的組合,意思是對造型藝術和應用技術進行論述。亞里士多德認為,技術是關于制作的智慧。羅馬時代的維特魯維奧對技術(ars)注意到了制作和理論兩個方面。17世紀,弗·培根首先提出把技術(art)作為操作學問來研究,強調了技術的知識性和系統性。到了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則認為:“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的體系。”這是較早給技術下的一個比較完整且影響較大的定義。
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技術,不僅與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相聯系,而且與科學、自然、社會相關聯。因此,技術概念在現代出現了許多新特點。其一,技術活動的領域大大地拓寬了。技術不僅是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動與手段,而且是認識自然、進行科學探索的活動和手段;不僅是生產勞動的工具,而且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學習、交際和休閑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方式。其二,在技術原理的形成和整個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科學知識的因素加強了。技術不再是單純經驗的產物,而主要是科學物化的結果和正確認識的對象化。其三,技術活動的過程及結果復雜化了,技術活動不僅是科學活動的延續,而且是價值觀念產生與滿足的源泉;不僅以科學認識為基礎,而且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價值目的的引導與規范。其四,技術活動中硬件的作用開始減弱,軟件的作用迅速增強,并躍居為第一位。這不僅體現為技術科學的高度發展,而且體現為它的普遍應用及其對象化、網絡化、社會化。因此,可以認為:現代技術就是人們運用知識、信息、經驗和技能,并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手段以達到認識、改造、利用、控制、組織和管理自然與社會的完整系統和過程。對技術的這種理解揭示了技術的四個層面:(1)技術是硬的物質手段和力量。主要包括勞動工具、生產設備、實驗儀器、交通設施、通信裝備等。這是技術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層面,也叫“物化技術”。物化技術就其本質而言是科學的物化、正確認識對象化的結果。(2)技術是軟的方法和能力。包括方術、方法、技能、技巧、程序、軟件等。這是技術的看不見但能感覺到和可理解的層面,也叫“人化技術”,即主體可以體驗并能經驗地表現出來的技能、技巧、經驗、訣竅、方法、思維等。它在本質上是內化為人的本能性的嫻熟技巧和思維定式,相對于可以表述、傳達和交流的“能言技術”而言,可以把它稱為“難言技術”。(3)技術是顯的信息和符號。包括語言、文字、圖形、文獻、資料、專利、圖紙、知識等表達、顯示和蘊藏的技術。這是技術的看得見、摸不著但能理解和應用的層面,也叫“信息態技術”。信息態技術是技術的信息形態和信息呈現,是對人類技術的總結、表述和一級對象化(認識的對象化有“一級對象化”與“二級對象化”之分。一級對象化指人的技能、思想等的信息化,二級對象化指人的技能、思想等的物質化。人們平時講的“科學的對象化”、“科學的物化”等實際上指的是人的認識的二級對象化,而不是一級對象化)。相對于難言技術,信息態技術就是“能言技術”,即可以表述和呈現出來的技術。(4)技術是動的過程和機制。包括控制、調節前三種技術形態的過程和一系列使其行之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產生預期效果的規劃、評價、決策、組織、管理的過程與機制。這是技術的實際運作和得以運作的層面,也叫“過程態技術”,即使潛在技術成為現實技術的過程。無疑地,上述三種技術形態是技術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如果脫離了技術活動的過程,就只能是一些靜態的和潛在的技術要素,而不會形成現實的技術,更不可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它們只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機制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變成現實的技術。過程態技術就是把它們實際地組織起來、使其協調一致、高效運作并產生預期結果的技術。
二、技術的顯著特點
1.改造世界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科學研究的目的旨在認識世界,技術研究的目的旨在改造世界。前者追求的是對世界的理解,其特點是“正確”、“同構”、“符合”;后者追求的是對世界的改造和變革,其特點是“實用”、“有效”、“可行”。所謂實用性,即技術發明和應用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是管用的,能夠產生預期的積極效果,主要是能夠產生有益的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果,發揮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產力功能。所謂可行性,即技術方法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是可以實施的,具有實際改造自然,實現既定目標,達到預期效果的現實可能性。社會實踐表明,人類大規模改造世界的客觀需要導致并推動了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正是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對技術既提出了實用性的客觀要求,也提供了可行性的客觀條件;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需要導致并推動了科學認識方法的誕生和發展,正是人類的精神實踐活動對技術發展既提供了實用性的理論指導,又提供了可行性的科學依據。
2.創造價值的功效性和經濟性。與科學認識相比,技術活動更重視經濟和社會效果。因此,技術帶有明顯的功效性和經濟性特點。所謂功效性,即技術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是有效的,其發明和應用能夠實現預期的功能,為人們帶來利益。與科學研究不同,有些技術似乎缺少學術價值,但它能夠帶來技術活動的實用性、功效性和簡便性,因而被廣泛使用并得到推廣和普及。正因為如此,對技術的評價,并不是以學術價值為標準,而是以其是否“有效”為標準。這是由技術的功效性特點所決定的。技術還具有經濟性特點,即任何技術發明和應用都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目標,以消費最少的成本為原則,盡可能有效地和合理地利用材料、能源和人力,使其產出與投入比達到最大值。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節約成本消費是技術活動的重要經濟原則。如何使技術活動既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功能,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這是技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3.自成體系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科學研究對象往往是純而又純的理想客體,而技術研究對象則是復雜而具體的人工客體,它必須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和關系。科學在探求必然聯系時,可以撇開偶然因素,而技術研究則必須考慮偶然因素,防患于未然。同時,技術問題的解決,不僅要綜合地應用多門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要系統地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做到統籌兼顧,發揮整體優勢。例如,要建造一項大的水利工程,不僅包括蓄水防洪、農田水利、發電航運、地質氣候、生態環境等改造自然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居民搬遷、文物保護、國防安全、投資規模等經濟社會問題。所以,技術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科學,而且要符合經濟科學、人體科學、工程美學、社會心理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等,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特征。
4.歷時發展的先進性與時效性。技術方法的運用需要更多地考慮時間因素,把握其先進性和時效性。一方面,與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相比較,技術研究不僅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而且有嚴格的時間控制和確定的費用投入,要求在確定的時限之內取得成功,生產出符合要求的技術產品,實現技術原理的物質化、產業化和商品化,直接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技術的研究本身還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充分考慮到技術產品更新換代的規律。當我們研制一種新產品時,如果只考慮當前而不注意長遠,有可能會使一種新產品試制成功時就已經落后;如果過多地考慮長遠而不注意當前,把技術指標提得過高,遲遲不能研制出生產和生活普遍急需的物質產品,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實際發展。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一種產品從開始出現社會需要到研制、生產、使用,直到該產品淘汰又出現新產品往往有一個更新換代的發展規律,表現出一個“產品生命循環”的周期。經驗表明,不同產品的生命循環周期各不相同,但都表現出不斷縮小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技術研究中既要保證產品一定程度的領先性和實用性,又要注意產品的生命潛力和后續開發,正確把握先進性與時效性的關系。
三、技術的深層本質
技術屬于人類活動的范疇,是一種制造活動。技術的本質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利用、改造、控制和建設世界的能力、活動及其結果,這種能力、活動和結果一方面不斷地內化為主體的本能化的嫻熟技巧,另一方面則不斷地對象化為多層次、多類型和多級別的對象世界,創造著越來越豐富的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對技術本質的這種理解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1.技術是人與物的交互作用,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自在世界通達人工世界的橋梁。技術不僅是人類生產勞動技能的結晶和生產勞動活動的知識體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人與物交互作用的顯現,這是技術本質的一般哲學表述。這種表述是在技術靜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動態綜合,它從更深更廣的意義上把握了技術的本質。
人與物的交互作用是十分豐富而復雜的,但從根本上說,它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技術的變革而變革的。技術發展的客觀尺度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直接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變化,使“人—技術(工具)—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歷史地看,生產工具的演變大致經歷了手工工具、機器系統和智能裝置三大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很不相同的。在手工工具時期,人既是工具的操作者,也是工具的承擔者。手工工具直接把人與勞動對象連接起來,人的體力的大小標志著勞動過程中動力的大小,從而也決定了勞動范圍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這個時候,自在世界向人工世界轉化的速度很慢,規模很小,其內容以物質性要素為主。在機器系統時期,“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以“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1]。機器系統是一個自己運轉、自行轉換能量并做功的高效運作系統。因此,先前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直接的物質變換被本質上無限的自然之間的能量變換取代了,生產超出了人的體力的限制,獲得了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人類的“勞動資料本身成為一種工業上的永動機”[2]。機器動力系統的這些特點根本改變了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性質,使工具本身在本質上具有了與天然自然相抗衡、相并立的性質。這樣,人與自然之間的普遍的物能交換開始了,自在世界大規模地轉化為人工世界,轉化的內容不僅是物質型的,更是能量型的。在智能裝置時期,由于計算機的出現和使用,機器系統增加了新的部分,控制機成為其核心和靈魂,它使生產中的能量變換被信息變換所控制,其運作過程達到了自我調節的新水平。智能裝置第一次使人類全面利用外部世界物質、能量、信息三個層次,大大優化了生產過程,豐富和深化了人類與自然界物質變換的內容和層次。自在世界開始全方位地向人工世界轉化,自然界人化的速度加快了,人的自然化的進程也加快了,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交互作用的雙向過程開始全面地展開,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2.技術是人的目的性預期與相應工具和手段的整合,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體。技術作為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它并不是實現人的目的的單純手段或工具,從根本上說,它是人把自己已經掌握了的自然規律能動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預期中去的一系列過程和結果,是人的目的性預期與其相應手段和工具的實現了的統一體,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是這兩種屬性的高度整合。
技術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類社會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技術由于負載著預期的價值并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這就使它與一般的自然過程區別開來。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自然過程的某些方面或層次也卷入到這一歷史過程,并作為這一過程中的物質性因素發揮作用,從而使這一過程又呈現出自然過程的某些性質來。因此,可以說,技術形成的過程和結果是人的目的性預期與自然過程共同參與、共同推動從而共同開辟出來的。在這里有兩點需要指出:其一,在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被卷入技術活動及其結果中的自然過程的作用,發揮著工具性作用,體現著自然規律的一元性和因果必然性。技術實踐活動因此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滿足因果性要求。這正是技術的自然屬性的表現。許多學者認為技術是價值中立的,恐怕正是基于此吧。其二,在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的目的性預期是始終起作用的引導和制約因素,發揮著內在規范的作用。就是說,自然過程的工具性作用的實際發揮,是以人的目的性預期的明確確立為前提的。技術形成與發展過程就是把人的內在規范運用于自然過程以求實現預期目的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通過技術設計和技術制造兩個步驟完成。技術設計活動是一個把預期性目的見諸自然過程的觀念整合過程,它創造著一個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來說具有潛在意義的可能性世界,正是在這里,人的價值性預期觀念地賦予自然過程,技術因此又承載著人類的價值而不可能是價值無涉的。技術制造活動是將技術設計的結果實際地物化成滿足人的目的性預期的技術產品的過程,它使技術設計中所包含的自然過程的工具性作用和人的目的性預期的價值賦予整合成一個物質形態的技術產品。因此,它實際地建構了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可見,就技術的本質構成來看,與其說它是人類實現自身之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還不如說它是人類借助自然界實現了的自己的目的,它承載著人類的目的性預期,將人類的價值追求積淀于自身之中。
3.技術是科學應用于生產過程的橋梁,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變為物質形態的生產力的轉化器,是可能世界變為現實世界的通道。科學作為人類的認識成果,是一種知識體系,是對客觀世界本來面目的真實反映,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它從根本上為人類指明了一個無限豐富的可能世界。例如,原子能級的受激輻射原理指明了激光世界的存在,現在已經制造出來的各種激光器只是激光世界的簡單例子;質能關系方程指出,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和能量世界,它們以確定的方式(即遵循質能關系)而相互轉化,而原子彈的爆炸、核電站的運行、核潛艇的遨游、宇宙的誕生(宇宙大爆炸)等等,這些只是物能世界存在并轉化的具體例子;全息原理指明,物質世界中存在著一個無限豐富的信息世界,物質本身的形態可以是具體的和多樣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卻是豐富的和全面的,具有完整性和不滅性,全息攝影、細胞育種、器官再生、細胞克隆等等只不過是全息原理的具體運用罷了。然而,科學所揭示出來的世界往往只是一種觀念世界而不是物質世界,只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而不是一種現實的力量,要把這種觀念的東西轉化為現實的東西,把這種潛在的力量轉化為現實的力量,還需要技術活動來實現。技術作為科學應用于生產過程的中介和橋梁,既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變為物質形態的生產力的轉化器,也是可能世界變為現實世界的通道。通過技術活動,科學思想轉化為技術設計,科學原理轉化為技術發明,觀念世界變成了對象世界,可能世界變成了現實世界,只可理解的力量變成可以感受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固然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是技術實踐和生產活動的指導,而技術更能體現人的本質,體現人與世界之間的能動關系,使現實世界實際地人工化、革命化,實際地確證科學的力量和價值,現實地實現人的愿望和理想。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