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深入分析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途徑的基礎上,借助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開展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量化分析,回答民航科技創新究竟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民航產業結構調整這一問題。
關鍵詞:航空運輸;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計量經濟模型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08-03
在中國民航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科技創新是促進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創新對產業的作用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影響產業的投入產出狀況以及生產要素的配置和轉換效率,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變革。從供給方面看,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素質,改善民航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擴大民航服務范圍,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徑來實現的,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具有直接性;從需求方面看,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則是通過影響民航運輸需求,借助于需求結構變動來實現的,屬于間接影響。在現實經濟中,這兩種影響常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民航產業結構調整。
一、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途徑研究
(一)科技創新通過改善民航生產要素狀況影響民航產業結構調整
科技創新改善生產要素是科技創新影響民航產業結構變動的基本途徑。主要從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素質和改進民航生產工具兩個方面影響著民航產業結構調整。
1.科技創新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素質,促進民航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勞動者是最具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生產要素,其能動性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與勞動者自身所具備的技術知識儲量緊密相關。科技創新對民航生產的作用是直接通過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素質來實現的,科技創新促進了民航從業人員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和生產理念的進步。
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科技創新通過對原有生產技術進行創新,使其簡易可行,便于民航從業人員使用到生產實踐中。另外,通過對民航從業人員進行科學知識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使民航從業人員運用最新的技術從事民航生產活動。上述兩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科技創新在提高民航從業人員生產技術水平的同時,也提升了民航從業人員生產理念,使民航從業人員在生產活動中不再盲目地僅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標,而是通過學習貫通科技創新成果,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創新思想和現代民航生產理念,這些創新的思想和理念往往是新產品、新流程、新的管理方法等產生的源泉。
民航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民航生產過程中新產品、新流程、新的管理方法的層出不窮共同推動了民航產業結構不斷向高度化發展,從而實現為旅客和貨主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2.科技創新改進民航生產工具,促進民航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民航飛機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民航科技創新,先進的飛機投入運營后,會極大地提高民航產業的生產效率,進而會對民航的產業結構無論從宏觀、中觀還是微觀角度都產生巨大影響,從而促進民航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另外,中國民航業為解決自身空域和航路資源緊缺、航班延誤增多、行業發展結構不平衡、科研投入水平低等問題,以及為應對國外航空運輸的技術競爭及高鐵、高速公路的挑戰,及時提出了發展新一代航空運輸系統,建設“民航強國”的口號。中國新一代民航運輸系統的目標是建造一個更為安全、高效、便捷、智能、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民航運輸體系。通過合理規劃空域資源和應用新技術,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和靈活性,建立一個可以處理相當于現在運量3~4倍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使航空安全保障能力達到世界航空的發達國家水平,民航產業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民航強國建設順利完成。中國新一代民航運輸系統建設成功后,可以顯著提高民航產業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滿足旅客和貨主的需求,實現民航發展由大到強的轉變。當然,中國民航新一代航空運輸系統建設,離不開民航產業科技創新,而且會使中國民航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科技創新通過改變民航需求結構影響民航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中國民航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快速發展,同時由于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航空運輸量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一方面,民航的需求結構發生了快速變化,另一方面,受民航需求結構變化的影響,民航的產業結構也受到了顯著影響,主要有:(1)民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顯著提高;(2)航運輸量在整個交通運輸業中的比例逐漸增加;(3)航空旅客和貨主對民航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通用航空需求強勁。
二、分析方法
民航科技創新的衡量指標有很多,其指標的選定應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和需要而有所不同。在研究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時,由于受到數據資料的限制,本文選定民航科技投入比例變化為研究的切入點,來分析民航科技創新變化的情況。最初,我們選擇了民航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立項研究的數量和研究與開發經費總量三個指標來反映民航科技創新的變化情況。其中,民航科技活動人員表示從事民航科技活動以及專門從事民航科技管理活動的相關人員;立項研究的項數是指已被民航局科技管理部門認可立項,簽訂正式合同并作為科研任務開展研究活動的項目數量,包括當年新立項和上年延續的項目;研究與開發經費總量是表示年內用于科技活動的實際支出,包括科研業務費和管理費、小型設備和固定資產購買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動的支出。由于民航是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用民航占交通運輸業的比例作為因變量來表示民航科技投入強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航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立項研究的項數和研究與開發經費總量三個變量之間存在明顯的關聯聯系,而且變化方向基本一致,為了消除變量間多重共線性的影響,最終我們確定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項目數比的比例、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兩個變量作為模型自變量。
一般用產值變化作為衡量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變量,本文開始擬用民航產值占交通運輸業產值的比例變化來反映民航產業結構調整情況。但是,基于數據可得性的考慮,本文最終選用民航客、貨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客、貨運輸量的比例變化來反映民航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通常來講,科學研究的效度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本年度開展的研究成果可能要經過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真正對產業發展產生促進作用,也即科技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時滯效應,一般假設將在科技投入后的一年后逐步顯現促進效應,因此本文對民航客、貨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客、貨運輸量的比例作了一階差分,以體現投入對民航產業作用的滯后性,更好反映出科技創新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
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推導得:式中β1、β2、β3和β4為模型的系數;Yt表示第t年民航旅客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旅客運輸量的比例;Yt-1表示第t-1年民航旅客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旅客運輸量的比例;Zt表示第t年民航貨郵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貨郵運輸量的比例;Zt-1表示第t-1年民航貨郵運輸量占交通運輸業貨郵運輸量的比例;X1表示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項目數比的比例;X2表示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
三、數據來源
本文分析使用的數據為2002—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總樣本數為9個。民航客、貨運輸量和交通運輸業客、貨運輸量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3—2011);反映民航科技創新指標的數據來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2011)。具體用于分析的數據(如表1所示):
四、計算結果與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來源,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模型如下:
R2=0.9323,t1=5.67,t2=4.34,t3=6.11,t4=12.34
從以上回歸結果來看,模型的擬合度為0.9323,各解釋變量的t統計量均比較顯著,說明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項目數比的比例、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兩個變量能夠較好地反映民航科技創新水平的變化,對民航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具體分析如下:
(一)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項目數比的比例
從計算結果看,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相對較大,表明其對民航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比較顯著,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說明單位項目經費投入量效率較高,科研立項能夠較好地適應民航產業發展的需要,有力促進了民航產業結構調整。從經費投入的實際效果來看,單位項目投入量越大,科技人員能夠開展更多更深入的科技活動,所產生的科研成果能夠很好應用于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產值的提升和結構調整。
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項目數比的比例也說明了民航科技領域的投入強度,這種投入強度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民航產業結構調整對民航科技創新的要求,所產生的正向相關作用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這也提示民航科技主管部門在今后科研立項上要進一步結合產業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優化調整項目投入結構,為促進民航結構調整服務,進一步帶動民航快速發展。
(二)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
從計算結果看,這一比例的回歸系數為2.653,說明對民航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相對較小,但該指標對民航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也比較明顯,并且這種影響也是正向的。從實際來看,在一定限度內,單位經費投入中從事科技人員數量多,將有利于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進而促進產業發展。總體上,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變動基本符合中國民航產業結構變化對民航科技創新的要求。
通過回歸結果說明,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項目數比的比例、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科技活動投入人員數比與民航在交通運輸業中經費投入比的比例對于民航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有著顯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3—2011)[K].
[3]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2011) [K].
[4] 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4版[M].張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