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由原來的“四位一體”提升為“五位一體”,并且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之中。這表明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主動順應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潮流,又一次與時俱進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新的時代內容;新的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58-02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第八部分首次用一個篇幅系統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1]
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們黨在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之后,更加主動順應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潮流,進一步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這既是實現當前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在生態文明理論興起后在我們黨執政理念上的最新反映,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一、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以新的時代內容
在五年前的十七大上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并對“生態文明建設” 給出了科學的闡釋。雖然當時并沒有“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高度來加以強調,但我們黨已經敏銳地覺察到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長期執政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已經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確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必須添加的時代內容。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從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定位,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了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同樣的戰略地位。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戰略任務,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奮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2]。
這就表明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其中,政治建設解決的是人與社會上層建筑和制度的關系問題,保證其他文明建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經濟建設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實現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為其他文明的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文化建設解決的是人與精神和文化的關系問題,為其他文明的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社會建設解決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為其他文明的建設維護出穩定的社會環境;而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的則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高度來強調“五個建設”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其突出意義在于我們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我們著眼于“自然—人—社會”這個大系統的協調和統一,走出以人為中心的誤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這既有利于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有利于幫助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化解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給長期執政過程中帶來的各種風險。與此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不僅是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環境,而且也是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奠定優良的生態基礎。這樣就將我們黨的執政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既有利于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所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更加順暢地貫徹,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更加順利地實現。
生態文明建設客觀上要求我們黨必須在切實尊重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貫徹科學發展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又保證我們黨的執政理念符合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為執政理念的進一步發展增添的時代內容,也是我們黨時刻保持先進性的標志。
二、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以新的發展思路
胡錦濤總書記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高度來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3]
十八大報告里進一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現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已不再僅僅是民生改善的問題,而且還是我們民族未來永續發展的問題。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大力發展生產力成為解決當時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根本出路。“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思路有著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按照這一發展思路,我們黨在執政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初步實現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小康。與此同時,我們黨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兩個問題越來越突出:一是當前發展與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在發展規劃上,多注重當前發展和眼前數字的增長,多是延續高投入、高能耗的發展模式,對未來的持續發展規劃不足,也帶來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后果,這最終也必將導致發展后勁不足,很難持續永久;二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越來越沉重的環境代價,資源和環境方面的約束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黨主動順應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在執政過程中創新發展思路,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形成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三、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以新的價值取向
中國原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實現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的優與劣,不僅直接關系到民眾能不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而且也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是關乎社會發展、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大事。
我們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在長期執政過程中,當面臨工業化進程加快而帶來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時,主動順應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將執政理念的價值取向定位于優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效益。這必將有利于糾正我們以往不科學的“先發展后治理”的錯誤指導思想和粗放式、貪多求快的經濟增長方式,能夠更加理性地選擇一種更為合理的、科學的、可持續的和協調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為人的發展提供生活產品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之間的和諧共處;這也必將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試想如果生態環境惡劣,不僅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變難以實現,而且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勢必會下降,甚至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基本的維護,那么,不僅經濟社會的發展勢必也會變成一句空話,而且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也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效益是我們黨長期執政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大問題。實際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新價值取向,既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未來發展的需要。因為從執政的長遠角度來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效益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根本利益需求,又可以實現和經濟利益的增長的良性互動。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生態環境效益提升得多、提升得快,不僅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真正可持續發展,而且人民群眾的生存、生活和發展的質量能夠不斷提高,也有助于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經濟社會實現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又反過來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效益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人民群眾能夠在更好的生態環境里過上更好的生活,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
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效益作為執政理念的新的價值取向,是我們黨為更好完成自身執政使命而必須賦予執政理念的新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過程中新的價值判斷標準。
總的來說,十八大上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之中,是我們黨在新時期主動順應世界文明發展趨勢和時代發展潮流,賦予執政理念以新的時代內容、新的發展思路和新的價值取向,是在執政理念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3] 胡錦濤總書記7·23講話全文[EB/OL].http://www.cqdzjw.cn/viewnews.asp?news_id=3826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