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通過對無過錯責任發展沿革及產生的利弊分析,著重研究無過錯責任的損害賠償。在比較法上,常有最高賠償額的限制,以免無過錯者的責任過重。中國《侵權責任法》第77條規定,“承擔高度危險責任,法律規定賠償限額的,依照其規定?!蹦壳?,中國在鐵路損害、航空損害、民用核設施損害等三個領域有相關的賠償限額規定,但其效力狀況值得研究。
關鍵詞: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歸責原則;危險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25-02
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并列,為現代侵權法的兩大歸責原則。歸責原則是將受害人的損害轉歸加害人承擔之根據,侵權責任之構成以過錯為要件者為過錯責任,不以過錯為要件者為無過錯責任。
中國《侵權責任法》第7條明確將無過錯責任作為中國侵權法的歸責原則之一。依據無過錯責任原則,一些行為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無論行為人有無過錯,都會構成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第6條是一般侵權行為的一般條款,認定一般侵權行為,均須適用該條款。但是,《侵權責任法》第7條,并非無過錯侵權行為的一般條款,而只是闡明存在無過錯責任的原則性規定,認定無過錯侵權行為的場合,并不需要援用該條款,而應直接援用規范某種特殊侵權行為的具體法律規范。
或許,無過錯責任并不合適稱為“原則”,因為在大陸法系各國民法上,無過錯責任均以特殊侵權行為存在,但就整個侵權行為規則體系而言,無過錯而負賠償責任者,不過是少數例外情形,并不能成為一項“原則”。無過錯責任只是歸責的一種類型而已,并不具原理或原則之地位[1]。嚴格地說,“歸責原則”中的“原則”,只是歸責之標準(criterion),而非一般意義上之原則(principle)。
在過錯責任興起以前,古老的侵權行為法采用的是結果責任。結果責任也是一種無過錯責任,即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責任之構成要件。但今天所謂的“無過錯責任”,則與傳統的結果責任有質的區別。
當代無過錯責任肇始于社會的工業化過程。工業化為社會帶來財富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危險,需要相應的危險預防機制和損害補償機制,無過錯的侵權責任制度,就是此類機制之一[2]。關于無過錯責任已知最早的立法,是1838年《普魯士帝國鐵路法》第25條針對火車事故責任的規定。
無過錯責任制度的核心概念是危險,因而也可以稱為“危險責任”,甚至后者更能表達這種責任的本質。① 危險是損害發生之可能性或具備此種可能性之狀態[1],而損害系危險之具體實現[1]。危險責任中之“危險”,也指危險活動,即可能導致損害發生之活動,尤其是那些易于導致嚴重損害之活動[1]。危險責任,即為對此類危險活動所致損害承擔的侵權責任。
危險責任注重的,不是對行為人可責性的判斷,進而對行為人給予制裁,而是受害人的損害如何填補,以及如何防范損害的發生。危險責任與古典法時期的結果責任,在案件的處理結論上雖然是相同的,但其中所蘊含的理念并不相同。
也有人將無過錯責任稱為“嚴格責任”,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是一個英美法上的概念,其與大陸法上的無過錯責任相似但并不等同。英美法上的侵權責任,通常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損害的可預見性、存在應受譴責的行為。如果取消兩個條件,或者其中的任何一個,仍可以構成侵權行為,則為嚴格責任(較過錯責任更為嚴格)。嚴格責任在美國法上的典型情形是產品責任和雇主對于雇員之侵權行為承擔的respondeat superior(拉丁文,可以譯為主人責任或上級責任)[3]。從歷史沿革上看,嚴格責任是由早期英國侵權行為法上采取的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結果責任)演化而來,其理念與現代之危險責任并不相同。至多我們可以認為,今天英美法上的嚴格責任,由于時代的變遷,已經蘊含了危險責任之內容。
Ulrich Beck于1986年發表了《風險社會》一書[4],提出西方世界正在由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過渡。工業社會的核心是財富及其分配;而風險社會的核心是風險及其分配。
在工業社會中,財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少數上層占據了社會新增加的財富的多數,而多數下層分得的卻只是少數。在風險社會中,情況更加糟糕,社會上層從其所制造的風險中獲利,而這些風險卻進入了諸多對風險毫無意識或者欠缺防范知識的人的生活領域,由整個社會來承擔。事實上,更多地是由社會的下層來承擔,因為,上層社會成員在財富、權力、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優勢,能明顯減少其所承擔的風險。長此以外,社會的財富不斷向上集中,而風險則不斷向下集中。
在風險的防范方面,政府①以及由大企業和政府支持經費的科學研究者,②往往會缺少風險防范的內在動力。受害人成為對風險的最主要反思者,并推動風險的防范。一個社會如果對受害人進行打壓,將使風險防范失去了唯一的可能動力。
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危險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上的地位更加重要?,F代化的過程消滅或減少了許多風險,使身處于某些社會領域中的人們更加安全;但現代化也創造了很多新的風險,這些風險影響的范圍更廣,所造成的損害也更為嚴重——從前的風險往往是個體的風險,而現在的風險往往會嚴重影響諸多人,甚至是那些并未生活在事故發生當時、當地的人們。③
危險責任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分配正義,而對危險活動所生之損害做合理分配?;谇拔奶岢龅膿p害承擔之理由,承擔危險責任的依據,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制造危險者,承擔損害;第二,對危險有控制能力者,承擔損害;第三,從危險活動中獲得利益者,承擔損害;第四,有負擔損害的能力者(資產雄厚者,或能通過保險機制和產品價格機制將損害分散于社會),承擔損害。
危險責任制度有重大社會價值,但也存在明顯弊端,即容易使人更為保守,在行為時縮手縮腳,甚至干脆放棄行為。因為在過錯責任下,行為人自身對于行為在侵權行為法上的后果是可以控制的,即其只要使自己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就無須承擔責任;而在無過錯責任下,行為人對于其行為在侵權行為法上的后果是無法控制的,只要行為造成了損害,行為人就需要賠償。此時,行為人所能做的:(1)更加小心、謹慎,以避免損害的發生,這是法律希望看到的結果;(2)權衡行為的利益和損害之危險,如果利益較大,則其會承擔危險而從事該行為,這是法律所意欲規范的通常情況;(3)如果危險較大,則會放棄該行為,這往往是法律所不愿看到的結果,因為這些危險行為,很可能對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必須的。廠商會因為無過錯責任而放棄對某些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是其典型例證。
對于上述弊端,無非三種解決方案:(1)保留無過錯責任,而設法消除其弊端;(2)放棄無過錯責任,以其他制度實現無過錯責任意欲實現的功能;(3)保留無過錯責任,但將其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事實上,現在各國法律,同時采取了這三個方案。責任保險制度屬于(1),即通過行為人購買責任保險,其所可能承擔的責任轉移于保險公司,分散于多數人,從而行為人可以重獲行為之自由;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傷害保險制度屬于(2),使受害人可以從行為人以外的途徑獲得賠償,亦使行為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賠償責任的壓力下解放出來,重獲行為自由;各國的侵權行為法,大都以過錯責任為原則,將無過錯責任限制于少數之例外情形始得適用。
中國的《侵權責任法》規定監護人責任、用人單位責任、生產者承擔的產品責任、機動車責任、高度危險作業損害責任、飼養動物損害責任、建筑物倒塌責任、妨礙通行物損害責任④等幾類特殊侵權行為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歸責。
無過錯責任,并非絕對責任,很多無過錯責任的情形,都有法定的責任減免事由;出于對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所涉及的諸多利益的不同平衡方案,某種特定的無過錯責任侵權行為,具體哪些是由可以免責,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包括受害人過錯和不可抗力。
無過錯責任的損害賠償,在比較法上,常有最高賠償額的限制,以免無過錯者的責任過重。中國《侵權責任法》第77條規定,“承擔高度危險責任,法律規定賠償限額的,依照其規定?!蹦壳埃袊阼F路損害、航空損害、民用核設施損害等三個領域,有相關的賠償限額規定,但其效力狀況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1] 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97.
[2] [德]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權行為法[M].齊曉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7.
[3] [美]Vincent R.Johnson.美國侵權法[M].趙秀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
[4] 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