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為基礎考察影響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和居住意愿的因素。分析發現,健康狀況自評及受教育程度對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響因素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較差、婚姻狀況處于獨居(喪偶、離婚、未婚)的老年人更傾向于與子女同住,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照顧和情感慰藉;是否工作、是否有養老金這些經濟收入對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有一定影響,有工作的老年人及有養老金收入的老年人更愿意獨立居住。說明老年人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主要是可以得到子女的貼身照料或情感慰藉。
關鍵詞: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77-02
引言
隨著社會及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危機理論指出老年期的任務是自我整合,若不能夠完成可致失望。有調查表明,老年人的軀體化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和偏執五項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國成年人指標。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大軍及老年人口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對老年人的照護問題顯得十分重要。老年人居住安排是實現老年人照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國,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傳統的養老模式給我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本文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考察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響因素,以期對中國的養老保障、養老方式提供解決問題的事實依據。
一、數據來源與變量描述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2008 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該調查樣本包括1 570 戶、2 685 人,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組織實施,目的為收集中國人口健康情況及老齡化問題的具體微觀數據。在樣本選取上,利用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方法在浙江省和甘肅省共抽取了32個縣,然后再隨即在每個縣抽取3 個村或社區,隨之在每個村或社區隨機抽取年齡滿45 周歲的人作為受訪者。因此,樣本數據涵蓋人口、家庭、健康、醫療、工作、收入和養老等方面。
(二)研究對象界定
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為:有成年且已婚子女的城市老年人口,因而在統計時刪除了未婚及無已婚成年子女的老年人口,所得樣本量為1 917個。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為“城市老年人”。本文關注的是城市地區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因此刪除了農村地區的樣本。
(三)變量轉化
根據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我們將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定位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主要考慮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健康、是否工作、是否有養老金及日常生活能力幾個方面因素。
(四)樣本特征描述
在老年人特征方面:老年人樣本總量2 685,其中城市老年人口527人,男性274人,女性253人,分別占城市老年人口的51.99%和48.01%。城市老年人口中獨居老人76人(包括分居、離異、喪偶及未婚),占城市老年人口的14.31%,其中男性獨居老年人口18位,女性獨居老年人口58人,分別占城市老年人口的3.4%和11%;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城市老年人口中,文盲的老年人85人,占16.13%,未讀完小學但可以獨立讀寫的老年人80人,占15.18%,讀私塾的老年人3人,占0.57%,小學文化101人,占19.17%,初中文化114人,占21.63%,高中文化76人,占14.42%,中專(職高)文化34人,占6.45%,大專文化25人,占4.74%,大學及以上文化7人,占1.33%,其他學歷2人,占0.38%;在健康方面,城市老年人對健康自評狀況表現為:認為自身身體狀況不好的老年人有46人,占18.85%,認為自身身體狀況好的有198人,占城市老年人口81.15%,缺失283;年齡方面,在被調查城市老年人中,最小的37歲,最大的49歲,其中45歲中老年人口最多,128人,其次是44歲118人,分別占城市老年人口的24.29%和22.39%。在城市老年人中,有23人沒有領取任何形式的保險金,占人口數的4.36%。在工作方面,219人在參加工作,308人目前未工作,分別占41.56%和58.44%。被調查城市老年人中,有養老金的有189人,明確表示沒有養老金的有23人,缺失315人,分別占35.86%、4.36%和59.77%。
二、實證分析
基本回歸結果:
因變量為定性變量,所以本文采用了非線性回歸,沿用基本回歸方程:Yiv = βXiv +β0,其中,Yiv代表v 村的第i 位老年人是獨立居住還是與子女同住,等于1 代表獨立居住,等于0 非獨立居住;Xiv代表老年人特征變量,β0為常數項。回歸結果如下:
通過對老年人特征的各變量進行logistic和logit回歸發現:模型的對數似然值為-71.45,模型適應性較好,同時對模型進行卡方檢驗和P檢驗,其Prob > chi2=0.02388,模型較顯著。
回歸結果表明,老年人有工作時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沒有工作時獨立居住可能性的1.666倍;老年人沒有喪偶時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喪偶時獨立居住可能性的1.862941倍;老年人日?;顒幽芰]有喪失時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日?;顒幽芰щy時獨立居住可能性的1.404586倍;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好時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健康狀況還好時獨立居住可能性的0.6771469倍;老年人有養老金時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沒有養老金時獨立居住可能性的1.480069倍;男性老年人獨立居住的可能性是女性老年人獨立居住可能性的1.725448倍;而受教育程度對老年人獨立居住的影響不大。
工作狀況、是否有養老金、婚姻狀況是否為孤身一人(包括喪偶、離婚、未婚)和日常生活能力對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響更大,這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和喪偶的老人越愿意與子女一起居住。而相反,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自評狀況對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響卻較小。這表明,只要日常生活能力尚好,健康狀況差一點的老人也不傾向與子女一起居住,而日常生活能力較差和因喪偶、離婚、未婚等原因而獨立居住的老人會更傾向于和子女住在一起。受教育水平對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并不明顯。
與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意愿影響因素相比,楊恩艷等(2012)對于農村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意愿的影響因素中,是否在工作、是否有養老金的系數都不顯著,說明沒有經濟收入和沒有養老金的老年人并不一定更愿意與子女一起居住。城市中處于工作狀態、有養老金的老年人口更傾向于獨立居住。而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受教育程度對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影響均不顯著,但對于生活自理能力來說,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老年人口,若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時,更傾向于與子女同住。因此,我們說,老年人與子女同住,需要從子女身上得到更貼心、細致的照顧。
結論
本文利用前述數據對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后發現,一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和獨居老人(喪偶、離婚、未婚)更傾向于與子女一起居??; 經濟收入對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有一定影響,有工作的老年人更傾向于獨立居?。幌噍^于農村老年人,也許與城市老年人的思想認識及自身經歷有關,城市老年人更多的在單位上班,而且在受調查者中,城市老年人口年齡偏小于農村老年人,有可能導致其思想認識異于農村老年人口,更希望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空間。另一方面,城市老年人口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依然依賴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更傾向于與子女同住,這也與中國長期以來的家庭養老方式相契合。他們從子女身上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細微照顧與情感慰藉。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的社會養老模式和機構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養老需要。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和引導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相應的體制,積極穩妥地解決我們的養老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恩艷,裴勁松,馬光榮.中國農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2,(1).
[2] 李斌.分化與特色:中國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對692位老人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0,(2).
[3] 曾毅,王正聯.中國家庭與老年人居住安排的變化[J].中國人口科學,2004,(5).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