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提出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需樹立的理念,指出促進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對于進一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實驗室;可持續發展;內涵;理念;策略;標準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310-02
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完成以后,如何鞏固建設成果,充分發揮基礎實驗室育人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一、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科學的實驗室發展觀,其核心是優化基礎實驗室軟環境、提高硬件設施使用效率,其目標是立足當前,實現基礎實驗室建設持續、整體、協調發展。
(一)持續性
在通識教育的新人才培養理念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是重中之重。因此,基礎實驗課程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完成好三個轉變:一是深化現有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變革,完成基礎實驗教學單純服務于基礎理論教學向提高學生實踐素養的轉變;二是依托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發展和實驗儀器設備資源的優化,完成實驗教學內容側重于對基本原理的檢驗、對理論知識點的驗證向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創新實踐素質培養的轉變;三是加快仿真實驗和演示實驗項目的開發應用,完成學生對理論真偽性的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事物的科學發展規律上轉變。
(二)整體性
院校教學工作評價對基礎實驗項目和內容的規范,為基礎實驗室育人功能整體優化提供了良性互動空間。基礎實驗室可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統一對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場地進行協調,充分發揮基礎實驗室的整體功能,實現不同學科實驗儀器設備共享,從而提高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的利用率。提高實驗人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基礎實驗室也可以發揮自身人員結構優勢,統一對實驗室人員進行選拔和協調,優化實驗教員隊伍結構,培養學術帶頭人,為實驗教員繼續深造創造條件,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精、多層次的實驗教員隊伍,為基礎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協調性
基礎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是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等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一人一組”是基礎實驗室發展的首要指標,屬于“數量”;實驗項目中“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是“結構”,這些可以通過硬件設施建設達標。但是,基礎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質量”和“效益”。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思維、創新意識、工程素養和動手能力,全面更新教學內容,把原來過多的驗證性、演示性實驗更新為設計性、綜合性實驗;把定時定位定項實驗更新為開放性實驗;把必做實驗更新為必做與選做相結合實驗,還要把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管理模式引入基礎實驗室建設中,從而實現基礎實驗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綜合平衡。
二、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應樹立的理念
(一)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基礎實驗作為人才培養鏈條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是實驗教學的主體,實驗項目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設施的裝備全都是為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生成服務。基礎實驗室建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就是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加強實驗教學設計,豐富實驗教學資源,除了基本實驗知識、技能、方法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二)效益最大化的理念
實驗室是為教學、科學研究提供實踐支撐的平臺,實驗室先進的設備和優良的環境必須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教學服務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真正價值。因此,要樹立效益最大化理念,充分發揮現有實驗設施的效益,實現不同實驗課程間的資源共享,實現課內教學和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共享,實現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活動的共享。對于今后要重點發展的實驗項目,要以現有條件為基礎,對預期效益高的項目予以重點投入。對于不能很好地發揮現有儀器設備效益的實驗項目,減少投入或不再投入,維持現狀[1]。
(三)虛實并重的理念
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主要圍繞實驗設備、場所、平臺的改造進行的,這些建設項目中,“實”的硬件建設項目遠遠超過“虛”的數字化資源和平臺的建設。面對信息化條件下軍事斗爭準備對人才信息素質的日益漸高的需求,基礎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特別關注實驗室信息化條件建設,構建以數字文獻和媒體資源為支撐的基礎實驗信息資源體系,研發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學雙方互動的網絡教學應用系統,滿足模擬仿真教學需要。把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全時空延伸至課堂、實驗室、自習室、學生宿舍,形成實驗自身系統性和科學性的開放模式,拓寬學生獲取信息渠道,更好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促進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基礎實驗室隊伍建設,解決實驗室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實驗隊伍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實驗室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然而由于編制體制和干部政策導向的影響,實驗教員的評獎、晉升等涉及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較突出,育才、用才的局限性導致實驗教員的入口堵塞,實驗教員整體素質在較低的層次上徘徊。因此,首先要更新觀念,建立一套激勵、競爭的工作機制和晉升交流機制,使每一名實驗教員都能保證教學的最佳效率和最優質量。其次要重點培養實驗骨干力量,引進關鍵和緊缺崗位人才,建立一支綜合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實驗技術隊伍,確保實驗室各種潛能的充分發揮,完成各項實驗教學、科研任務,促進實驗室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基礎實驗室開放力度,提高實驗室教學資源利用率
加強實驗室信息環境建設,以創新競賽、比賽為牽引,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依托、以制度管理為保證,加大基礎實驗室開放力度,保證實驗室對學生實現時間、空間上的完全開放,為學生主動獲取實踐知識與發揮潛能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對于教學計劃內的實驗實行開放,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充分施展和發揮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學計劃外的實驗實行部分開放,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驗興趣,改變學生只動手少動腦(或不動腦)的習慣,變被動實驗為主動實驗,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實驗技能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設備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3]。
(三)加強基礎實驗室制度建設,實現實驗室精細化管理
基礎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基礎實驗數量、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取決于管理,實行實驗室精細化管理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精細化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成功使之被廣泛遷移到涉及管理的各個領域,根據基礎實驗室的任務使命,實驗室的精細化管理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實驗室使用時間管理、實驗項目組織管理和實驗課堂教學質量管理。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教學標準規范和實驗考核方法之外,還要探索讓部分學生參與實驗室日常的管理的新路子,緩解實驗教員不足的矛盾,也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實驗室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技術手段和支撐平臺。兩者系統、有機的應用結合,能夠實現精細化與信息化的同步運行,解決實驗室管理中精細與效率的矛盾。
四、結束語
基礎實驗室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要求,更是一個宏偉的命題,需要著眼一流的大學實驗室建設經驗,結合人才培養任務的目標通盤考慮,在規模效益、質量水平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蕾.關于實驗室內涵建設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9).
[2] 于志良,王福舉.發揮基礎實驗室支撐作用,加速院校教育轉型發展[C].第七次軍隊院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6.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