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2010年開始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湖南農民工就業空間不斷擴大、就業環境大為改善、就業報酬持續增加,同時也面臨著就業技能滯后的現象。承接產業轉移與農民工就業之間存在著相互牽制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此,提出首先要妥善處理產業承接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其次要鼓勵農民工參加培訓,要優化培訓內容;并通過提高“幸福指數”,來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和創業;要將發展小城鎮作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和促進農民工就業的結合。
關鍵詞:湖南;產業轉移;農民工;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38-03
自“十一五”開始農民工問題就被中國視為關系到經濟全局和長遠的重要問題。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農民工“返鄉潮”更是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與農民工就業的一致關注。隨著第四次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正確處理農民工就業問題也顯得日益重要和緊迫。通過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可以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布局,穩定擴大就業,激發內需潛能,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后勁[1]。而妥善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反過來可促進中部地區順利承接產業轉移。湖南農民工作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生力軍,2010年其總量占到了全省人口總量的18.63%。正確處理好農民工就業問題,有利于建立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和解決農民工就業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一、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
近年來,湖南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引資規模不斷增加,引資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聚集度不斷增強。2011年湖南實際利用外資61億美元,同比增長17.7%,合同利用外資93.95億美元,同比增長30.27%,居中部各省之首。同年,湖南引進世界五百強企業8家,使駐湘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量達到63家,居全國前列。內聯引資一直是湖南引資的主要來源,2011年,湖南到位內資2 086億元,同比增長20.36%,泛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是湖南區域合作的重點區域,也是湖南內聯引資的主要來源。從引資結構看,2011年前三個季度,湖南第一、二、三產業引資比為4.1∶64.7∶31.2,“二、三、一”的發展格局明顯。第二產業引進資金1 04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其中工業引進資金982.9億元,同比增長22.5%;工業中制造業引進資金842.4億元,同比增長23.6%。資金向實體經濟投入加快,工業化進程加速 [2]。2011年10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復設立湖南省湘南承接轉移示范區,湖南成為全國第四、中部第二個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與長株潭、環洞庭湖地區、大湘西一道形成了湖南特色鮮明的四大區域產業集群。
二、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1.對就業的“吸入效應”明顯。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對于湖南農村勞動力同時產生了“擠出效應”和“吸入效應”。由下圖可見,從2001—2010年,湖南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持續為負,表明農村勞動力不斷從第一產業轉出,且仍存在需轉出的剩余勞動力,擠出效應明顯。相比之下,湖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值基本為正(僅2001年第二產業為負),說明第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產生了吸入效應,且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大于第二產業。
隨著湖南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二、三產業的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對本省農民工就業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如省會長沙承接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承接的項目也由傳統加工業向高新技術業、現代制造業、物流、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發展,2011年長沙外資投資增速保持在中部省會排名第二。與此同時,在長沙務工的農民工由2008年的70.4萬人增長到目前的80多萬人;永州道縣承接了中泰鼎坤·環球鞋都項目,總投資220億元,2012年一期完工投產后,將增加就業人員1.5萬人,待2017年全部三期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安排就業20萬人;資興市作為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縣級市,創建郴州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引進了杉杉科技等153家規模企業,新增園區企業用工崗位10萬余個,其中絕大部分為農民工就業。據統計,2011年湖南新增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82.67萬人。
2.就業環境大為改善。就業信息渠道不暢、工資拖欠、社會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歷來是困擾農民工順利就業的頑疾。為穩住農民工隊伍,避免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缺工現象,湖南各相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促進和保障農民工的就業,使得農民工的就業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在職業介紹和培訓方面,2007年湖南97%的鄉鎮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85%以上的縣市區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力資源市場,至2011年該比例已分別提高到99%和90%;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到2011年底,累計建立工資保障金專戶達5 000個,累計存入工資保障金近40億元,受益農民工達80萬人,比2007年分別增加了42.86%、116.22%和60%,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大為提高。在養老保險方面,湖南更是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的全覆蓋。此外,“農民工法律援助一小時服務圈”的建立、“平安計劃”的開展、一系列幫扶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出臺、居住證制度的逐步實施、鄉村青年文化節的舉辦都從各方面使得湖南農民工就近就地創業和就業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3.勞動報酬快速提高。從當前形勢來看,一方面沿海地區經濟回暖,用工量增加,另一方面,沿海地區的生活成本不斷攀高逼走了一批人,產業轉移帶走了一批人,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農產品價格上漲留住了一批人,內需市場(尤其是服務業)的火爆搶走了一批人,沿海地區可用勞動力在不斷減少。兩方面的因素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的“民工荒”愈演愈烈,農民工的供給也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為了爭取更多勞動力,東部地區開始與中部地區爭搶農民工,紛紛提高了勞動報酬,進而使得中部地區的農民工工資水漲船高。2008—2011年湖南農民工工資性收入增長分別為13.99%(2008)、11.67%(2009)、16.84%(2010)、24.22%(2011)。可見,除2009年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湖南農民工工資性收入增速有所下降外,基本呈加速度增長態勢。隨著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推進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從勞動力供給的趨勢來看,中國農民工一直以來忍受著低工資低福利的待遇,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處于“人口紅利”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適齡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比重將下降,低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正在改變,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將迎來“劉易斯拐點”。據測算,湖南勞動適齡人口將在2010—2014年形成一個高峰期,勞動力供給量約在4 750~
4 770萬,但隨后將逐年減少,甚至將出現大幅度減少的年份[3]。而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對勞動量的需求卻在不斷擴大,供需的變化將使農民工工資上漲常態化。
4.對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會影響其就業彈性,當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不匹配以及對崗位的期望值過高時,就業彈性系數就會變小[4]。從目前情況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無疑會帶來一部分農民工“結構性失業”,湖南農民工的就業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占總產業份額的提升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相當有限,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具有巨大潛力。然而第三產業的技術進步要求更高的就業技能,從而制約了這種拉動效應。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與用工需求之間的差距,將對湖南順利承接產業升級形成阻礙,也會直接導致“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奇怪現象。據調查,2011年湖南轉移就業的農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51%,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4.7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67%。這樣的文化素質基礎非常不利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競爭,不利于湖南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且從返鄉農民工的情況來看,有72.47%的人屬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低的占了返鄉農民工的大多數。如何提高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技能使之適應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需要,如何使湖南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與就業崗位相匹配,這對農民工的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湖南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促進農民工就業的建議
1.要妥善處理產業承接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湖南省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節能環保等七大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施“四化兩型”戰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搶占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根據相關規劃安排,到2015年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年均增長將在20%以上,總量達到5 0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0%,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屬對農民工就業拉動效應較小的產業。此外,湖南承接的產業轉移主要是沿海地區遷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從海外轉移過來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外包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對湖南農民工就業形成較大拉動,而高端制造業和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對低端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則不如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強。同時隨著產業的技術升級,生產流程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將明顯提高,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也會增大。因此,湖南在不斷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還應注重發展有利于拉動低端勞動力就業和能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優勢的經濟產業和生產領域,要處理好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對就業的集聚效應,降低產業結構偏離度。
2.鼓勵農民工參加培訓,優化培訓內容。農民工在知識技能的獲取上是典型的弱勢群體。一方面,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的大多數農民工,具有強烈的接受培訓提高就業技能的意愿,另一方面,知識基礎差和經濟拮據等原因制約了他們接受培訓和學歷繼續教育。湖南實施了許多針對農民工的培訓項目,建立了一批培訓示范基地,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在開展“訂單式培訓”,但仍有很多農民工對培訓政策一無所知。因此,要加大培訓政策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要強調培訓對于就業和增收的好處,充分調動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還可鼓勵他們脫產培訓。此外,政府要增加對培訓人員的困難補助,如發放培訓生活津貼,或參照貧困大學生助學貸款的辦法,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低息或無息助學貸款,要盡一切可能降低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機會成本。要通過立法建立對企業增加教育培訓投入的激勵機制,如采取職業培訓稅和培訓基金的方式[5]。在培訓內容和專業設置上,應根據湖南承接產業轉移的不同產業集群的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實行對接式的培訓。要組織有成功經驗或實踐經驗的師資對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進行創業培訓。除了技能培訓外,還應適當進行文化修養培訓和道德教育與培訓,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使他們逐步樹立起與現代城市社會生活相適應的權利意識、義務意識、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6],激發他們潛在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湖南承接產業轉移貢獻力量。
3.提高“幸福指數”,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和創業。2010年湖南流到外省半年以上的人口中,15~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就占了89.7%,若能夠設法吸引這部分流動到外省的勞動力返鄉就業和創業,將對緩解湖南“劉易斯拐點”后可能出現的勞動力短缺起到極大幫助。要想“引鳳還巢”,不能簡單地與東部地區拼工資,應從提高“幸福指數”上做綜合文章。如政府在制定就業政策和培訓政策時可適當向本省農民工傾斜;成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對返鄉民工提供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免費培訓、免費法律服務等;發揮湖南“教育強省”、“文化強省”的優勢,讓農民工隨遷子女享受與城鎮居民子女相同的教育服務,讓農民工樂享家鄉的優秀文化氛圍;降低農民工在工作城市購買城市經濟適用房的門檻,增加廉租房供應量;繼續擴大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覆蓋面,對于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要加大監查力度,督促落實。在2012年“全國農民工幸福感排名”中,長沙位列第三,可以說在提升農民工的幸福指數上取得了成效,可總結經驗,在全省加以推廣。對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要提高他們的“創業幸福指數”。要開展多形式的招商活動,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對創業初期的企業給予一定程度的費用減免或緩繳,對創業成功的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獎勵;要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創業資本供給;建立創業孵化園、創業園、實訓基地等項目,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效應。把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小城鎮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力量。
4.將發展小城鎮做為承接產業轉移和促進就業的結合點。湖南在大力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經濟提速的過程中,卻面臨著城鎮化率低的尷尬。2010年湖南城鎮化與工業化比率只有0.95,低于1.4的最低合理標準。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地區人均GDP為3 621美元時,城鎮化水平應為50%~59%。2010年湖南的人均GDP為3 632.08美元,但城鎮化率僅為43%。要提高湖南城鎮化率,關鍵是要加強小城鎮建設。小城鎮是聯系城市和農村的紐帶,加強小城鎮建設可以成為湖南承接產業和吸納更多的農民工就業的共同著力點。在建設過程中首先是要合理規劃,準確定位。要根據地區區位優勢和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或為大中城市提供特色配套服務,要避免盲目重復發展工業項目和惡性競爭。小城鎮發展特色產業有利于吸引本地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同時,技術在同鄉之間傳遞時,傳播的速度和經驗積累都相對更快,有利于降低培訓成本、降低本地勞動力轉移成本和穩定用工隊伍。其次是要加大生產性基礎設施的投入。既可以改善產業發展環境,還可以在同樣的投入下,吸收比大城市更多的勞動力。據調查,小城鎮安排一個勞動力就業,所需生產性投資和商業服務性投資共約5 000元,而大城市安排一個勞動力就業,僅生產性投資就需10 000元以上。此外,房屋、道路、橋梁的建設還能更好地發揮“建筑湘軍”的優勢。三是要發展小城鎮的服務業。隨著產業轉移、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小城鎮的人口日趨增多,對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服務的購買力也日漸增加。在小城鎮合理規劃商業區,配置文化、休閑、娛樂場所,完善醫療、養老、教育機構,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本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起到巨大的支持和推動作用,還能利用服務業對就業吸納能力大的特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參考文獻:
[1] 劉莉.產業轉移中的就業新路[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1,(10):23-24.
[2] 2011年1—9月全省內聯引資情況[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hunan.gov.cn/xxgk/szfzcbm_11036/tjbm_6853/gzdt/zwdt/201110/t20111014_401067.html,2011-10-14.
[3] 湖南“人口紅利”接近末期 勞動力資源趨緊需引起高度重視[EB/OL].湖南省政府門戶網,http://www.hunan.gov.cn/xxgk/szfzcbm_8834/tjbm_6941/gzdt/zwdt/ 201202/ 20120210_449680.html,2012-02-10.
[4] 課題組.上海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比較分析[J].上海商業,2010,(3):20-23.
[5] 鄧寒竹.困境與對策——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思考[J].經濟師,2009,(3):257.
[6] 劉應君.農民工道德融入的目標模式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11,(4):36-38.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