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普通高校是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比較國內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差異,提出要通過強化危機意識;以先進生產力為標準;完善機構設置;建設師資隊伍;加強立法保障;規范教育內容等措施促進中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立法保障;國內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97-02
一、國內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差異
1.觀念。中國強調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家是國防的主體,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更多的理論教育。俄羅斯的國防教育重在培養尚武精神。美國把保衛祖國和民族利益作為全體公民的“終身義務”。法國把“精神防務”作為一種威懾力量。印度宣稱自己的社會制度最民主,號召民眾為保衛祖國而獻身。
2.目的。國防教育的目的由其所處的安全環境決定,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備戰為目的;20世紀80年代,是確保利益安全、呼吁和平、反對戰爭、倡導和諧、培養國防觀念、加強國防建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目前,則是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國防觀念,核心是發展利益。朝鮮、以色列、伊朗、敘利亞等因所處的安全環境比較嚴峻,以備戰為目的。日本是增強優患意識,為其軍國主義擴張政策尋找借口。美國的國防教育是其政治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其世界的主導地位。
3.機構。隨著高校機構改革,高校軍事教學機構出現了多種合并:保衛處與武裝部合并為武保部;學生工作處和武裝部合并為學生工作處或兩者聯合辦公等,一些保留武裝部的學校無專職軍事教師或機構設置名存實亡。目前,中國已正式開展國防教育的普通高校,大多數也成立了相應的軍事教研室,沒有成立教研室的暫由武裝部或其他部門代管。教研室多歸校直屬單位,與武裝部是平行關系,另有少數教研室為武裝部下屬單位,仍無專門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主管部門,自上而下未形成有效力的管理機構,易出現責任歸屬不清等問題。俄羅斯在學校設軍事教研室,還設軍事系,如醫科大學的軍事醫學系、經濟學院的軍事財會系等,培養具有高等軍事專業知識的國防人才。
4.師資。具有高級職稱的比較少,無職稱的占比例較大,年齡結構年輕化。目前中國高校專職軍事教師大專學歷的最多,其次是本科以上學歷,還有初中以下甚至是無學歷,以及少數的高中學歷者。瑞典的心理防御委員會專門負責國防教育,直屬政府領導,成員由教育部、文化部、警察總署、國家電臺和電視臺、各大報刊的最高負責人組成。越南的國防教育由現役軍人、院校教師和國防教育中心教師組成。泰國由部隊派人與地方教育部門一起,對大學生進行軍訓和國防知識的學習和教育。以色列、朝鮮、美、英和波蘭的國防教育師資由軍隊的現役軍人承擔。
5.立法。中國的國防教育立法相對外國建立較晚,2001年4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內容較宏觀,操作性不強。20世紀50年代初,國外就有不少國家把國防教育納入了法制的強制軌道。美國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的國防動員法規及具有法規性質的國防動員計劃,如《1947年國家安全法》、《普通軍訓與兵役法》等,并且設立了軍訓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1958年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明確了國防和教育的關系,使兩者齊頭并進。
6.教育內容。中國傳統的國防教育有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課教育。前者,各高校采用集中時間開展訓練;后者,現行教學大綱下無確定課本,各校的課本參差不齊,課時有長有短。國防教育從內容上和形式上均單一,且國防教育未滲透和交叉到其他學科中,學生基本上完成軍訓及修完理論課后就沒再接受正式的學校國防教育。英國為強化學生防務意識,除在許多大學設有專門的軍事學位,辦有專門的軍事刊物外還利用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的輿論優勢,開辟專欄和專題節目,讓學生回答有關防務的基本知識和一些重大問題,并在許多學校建立各種軍事研究團體,廣泛吸收學生參加,且把它作為學生防務教育的重要社會活動。學生可自愿參加陸、海、空軍組織的訓練活動,訓練時間安排每周一二個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訓練一二周。參訓學生可領取參訓費。其中部分參訓學生已與國防部簽訂參軍合同。根據合同,學生學習期間由國防部支付學費,并發給生活費,畢業后參軍。如違約,學生將如數退還所有學費和生活費。
7.教育經費。各國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經費幾乎都由國家負擔,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地方政府也承擔部分教育經費,美國還設立了軍訓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
8.人才培養。目前,中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自愿參軍入伍,提高了軍隊干部和技術人員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也逐漸依托普通高校,培養高層次的軍隊干部。俄羅斯在高校設置軍事教研室,為俄軍培養所需的預備軍官。在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學習的學生,若健康狀況適合服役并符合法律規定的各項要求,可以與國防部簽訂合同,進入高等教育機構設置的軍事教研室,按預備役軍官訓練大綱接受培訓,培訓結束取得軍官軍銜后分配到軍隊工作。學生在培訓期間,可享受俄羅斯政府支付的獎學金。
二、促進中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發展的建議
1.強化危機意識。中國需要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出發,強化危機意識,也需要培養尚武精神,當然不是像日本那樣的軍國主義,我們需要的是有“民族的脊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冷靜看待中國現在面臨的內憂外患,不怯于與日本等侵占中國領土的國家對峙,拿出大國姿態,剛柔相濟,強力反彈。現實迫切需要我們從國家戰略高度強化危機意識,激發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2.樹教育新理念。各國國防教育的目的均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中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使國防教育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先進生產力為標準構建大學生國防教育新理念。涉及國家安全的,應蘊含在國防教育理念中,應辯證地思考常規的軍事思想、理論、戰略、戰術。要加強學生的國防科技教育,提高科技知識水平,在普通高校中也培養更多現代戰爭需要的國防人才。
3.完善機構設置。應明確高校武裝部和軍事教研室的設置和人員編制,嚴格職責界限。已開設軍訓課的單位,保留相應的教研室,在學校直接領導下,承擔教學與科研雙重任務。教研室是直接組織進行國防教育的基層單位,是重要的學科教學單位,不是一般行政機構,不應對其進行合、并、減等不適當的組織機構調整。成立專門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主管部門,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機整體。應確保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經費的充足,加大經費的投入并保證落實到位,成立專項資金,促進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順利開展。
4.建設師資隊伍。教師的七成應有本科學歷,三成應有碩士以上學位,職稱構成應接近1∶2∶4∶3(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通過合理的考核制度,給教師提供相應的晉升空間和報酬,維持師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另外要加強師德教育,強化全體教師的育人意識。教師要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有淵博的知識。學校要積極引進人才,引進人才的渠道可以來自博士、碩士、優秀本科生、企事業單位的高職稱人才等,來適應發展的需要。
5.加強立法保障。只有加強立法保障,中國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才能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立法明確規定普通高校必須開設國防教育課程,并作為高校評估的一項指標,明確規定其是必修課之一,納入教學計劃,并將考試成績計入升留級條件之中。加強國防教育的學科建設和持續發展,增加投入和建設力度。地方應根據《國防教育法》,及時修訂相關的條例及實施辦法。
6.規范教育內容。以先進文化為導向,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中國國防建設和國防安全的任務決定了國防教育的主題,在進一步普及國防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要加強大學生的大局觀和國家觀,促使學生做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要實現從傳統教育內容更多的向高新技術知識的轉變,促使大學生自覺自愿地履行國防義務,增強對國家安全的警惕性,使學生意識到即使不上戰場也可為國家國防做貢獻。
7.教學改革管理。要科學化管理,提倡并鼓勵結合實踐開展國防教育的軟課題研究,創造條件,招標研究課題,通過定期召開學術研討會來交流經驗。有條件的院校設軍事系,專門負責全校的國防教育任務。對院校的專業進行改革,充分利用地方院校某些優越的教學資源,設置一些兼有地方特點,又有部隊特色的軍地兩用專業。改革教學的技術手段,用運用數字信息工具,改變枯燥的國防理論教學,組織運用多種國防教育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8.重視人才培養。把中國普通高校的人才、技術跟國防人才和國防科技發展融合起來,軍地合作,技術和人才軍地共用共享。國防教育作為必修課就意味著大學生必須要參加國防教育包括軍訓,且要對成績進行考核,成績不合格的需要參加下次教育,直至合格,否則不能畢業,對成績優異者授予相應的軍銜。只有有了更多的志愿效力于國家的高科技人才,才能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居于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大維,汪強.對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4).
[2] 劉浩波,肖云龍.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現狀及發展方向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3).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