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費時低效”和“啞巴英語”等種種指責,要想改變目前的現狀,必須從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入手,借鑒加拿大語言基準,改革中國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方式,構建更加合理的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CBLs;質量評價體系;英語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320-03
六十多年來,中國英語教育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專業技術過硬,英語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離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值很遠。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劉貴芹副司長(2012)所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總體評價為“成績不小、問題不少、有進展、待突破”。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強,大學英語教學的“費時低效”和“啞巴英語”等指責聲不斷。為此,許多高校采取“大幅度削減課時數”、“改英語必修為選修課”甚至采取“取消”等措施,大學英語教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應引起廣大英語教師深思。這些問題既與中國缺乏長期的外語教育政策和整體規劃(胡文仲,2009)有關,也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不夠平衡,教學模式相對單一的問題有關(劉貴芹,2012)。但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低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健全有很大的關系。
一、審視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一)大學英語課程要求還不夠完善
2004年以來,隨著基于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教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深入,大學英語教材和教法百家爭鳴,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之多就不多贅述,但弊端亦不可小視。盡管教育部2007年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課程要求),但作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唯一的指導性文件,還亟待完善,表現為:(1)要求不夠具體。課程要求把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也從聽力理解、口語表達、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翻譯能力和推薦詞匯量六個方面作了相應的規定,但具體如何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強。(2)教學大綱不統一。由于目前教材種類多,選材內容不一,教學大綱詞匯表至今無法統一。瀏覽各校外語網站,各高校的英語教學大綱千姿百態,有些亂象。(3)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無法落實。目前大多數學校還是采取傳統的段考和期考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各個學校因教材不同,教學進度不同,生源不同以及出題教師水平不同,期考試卷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的還相當不規范,試卷質量的信度和效度低。此外,過程性評價方式所占的比例不合理,考核內容和方式還很不規范,教師的主觀性很強,存在明顯的偏袒現象,分數有失公正。(4)缺乏有效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質量、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指導,難以確保英語教學質量不因地域、專業、生源的差別出現懸殊太大的現象。
(二)高中和大學英語教學不銜接問題突出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來了解決大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問題,但大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外語教學“一條龍”的設想未能真正貫徹執行(胡文仲,2009)。貫徹實施外語教學“一條龍”關鍵就在于解決大中小學外語教學銜接問題(孫競,2012),而我們在研究方面還做得很不夠。而與中小學外語教育的銜接過渡工作相比,現在“一條龍”工作的難點在于大學與中學的外語教育過渡與銜接(李建華,2011)。畢竟高中與大學兩個階段的英語從教學目的、要求、模式、方法和評價方式等都有很大差異。但教學內容重復比較普遍,比如詞匯和語法教學重復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失去前進的目標和學習動力。首先,大一新生學習的思維模式被動,要讓他們熟悉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積極調整學習策略,主動學習,幫助他們順利實現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的銜接(孫競,2012)。其次,普通高校大學新生中聽說能力普遍參差不齊。存在的問題主要受中考和高考升學率的影響,不少地區中學沒有系統的聽力和口語的訓練課,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大學英語課聽不懂,跟不上,不敢開口,課程要求提出的以聽說領先課堂教學很難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付諸實施。此外,大學英語教學英語不斷線無法落實,很多學生認為大學英語學習就是為了四、六級考試,一旦通過考試就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態度不夠積極主動,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現象(孫競,2012)。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不僅不能流利地使用英語,而且大學期間英語退步等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缺乏全國公認的和權威性的英語能力評價體系
目前除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相對統一外,各個學校對學生的英語能力評價主要通過期考段考來評價,由于學校地域不同、辦學層次不同和師生差異各異,試題的難易度和質量均存在較大差異,出題隨意性很強,對學生綜合能力評價缺乏全國公認的和權威性的英語能力評價體系。雖然2007年以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經進行了改革,傳統的書面考試加大了聽力理解部分的題量和比例,增加了快速閱讀理解和翻譯測試的內容,但畢竟翻譯所占比重太小,沒有口語考試內容,至于那些能通過四、六級考試,并獲得口語考試資格的學生比例只是鳳毛麟角。雖然增設了機考題型,加大了口語考試題型,但報考的人數有限,題庫有限,目前效果不是太理想。所以現行的四、六級考試還不足以客觀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二、如何構建科學的大學英語質量評價體系
正如胡錦濤主席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學校應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同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劉貴芹,2012)。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大學英語質量評價體系。
(一)借他山之石,洋為中用
要想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套完備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并非一件易事。如果能借鑒國外的成熟的評價體系,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相比較來說,加拿大語言基準(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即CLBs)的體系就與中國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非常成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CLBs同樣經歷了1996年試行到2000年開始正式實施兩個階段,并在不斷完善。CLBs作為加拿大官方公認語言評價標準,主要用來描述、衡量和認證外來成年移民的英語語言能力的標準,符合中國的大學英語考核要求。它包括閱讀、寫作、聽力和口語四項測試,共有12級,1~4級為初級,5~8級為中級,9~12高級。其中分數1表示初級水平,而8表示非常優秀,12表示最強。新來移民至少要求獲得4級才能勝任大多數的工作。達不到4級的學生要求根據閱讀、寫作、聽力和口語分數不同,參加不同級別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語課程學習,進行分課型學習,分級考核,有的學校要求四項考核必須達到4級后才能參加專業學習。
除了CLBs體系外,還有一個專門的語言推廣和考核中心(Center for 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即CCLB)提供支持,在教育、培訓、社區和工作場所推廣和普及使用這個國家標準。http://www.language.ca網站上提供了詳細的CLBs介紹和操作性強的參考材料,供學生、老師和考核人員查閱學習,主要包括理論依據(theoretical frameworks)、語言能力測試問卷(Can do Checklists Level 1-10)、實施向導(A guide to implementation)、操作范本(Additional samples task ideas)、教師參考(Integrating CLB Assessment into your ESL Classroom,Teacher resources,Sample teaching plan )、定級評卷(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5-10 Exit Assessment Tasks)、特種行業考核評價(Developing Occupation-Specific Assessments)、總結性評價手冊(Summative Assessment Manual for 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Stage)以及網絡評價(CLB Online Self Assessment)等等。每年通過舉辦各種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和發布年度報告等形式不斷完善這個評價體系。
(二)嘗試新的分級和分課型教學
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都是采取大班教學模式,或按專業進行分班。有些學校的分級教學也只是廣義上分快慢班教學,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大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差異進行個性化教學,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仲蕾,2012)?,F行的分級教學依舊存在著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必然存在基礎好的同學吃不飽,基礎差的同學聽不懂的現象。學生的不滿意也反映在年終評教中,外語教師的分數普遍較低,也極大地挫傷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實施分級和分課型教學刻不容緩,對于那些已經達到一般要求或較高要求的學生直接可以進行專業英語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目前因層次不同遇到尷尬問題,還可以解決高中和大學的不銜接問題、“一條龍”問題和專業英語不斷線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們可以參照北阿爾伯特理工學院(Northern Albert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IT)等國外學校的做法,根據學生的分項成績進行分級教學。NAIT做法是首先對新來的移民進行CLBs英語水平測試,測試出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并及時給學生提供相應成績,達到特定級別的學生就可以免修ESL課程或直接進行相應的專業課學習。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必須參加ESL課程學習。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進行網絡摸底測評,然后申請考級,考試合格后方可以申請專業學習或向用人單位提出工作申請。CBLs測試結果不僅可以幫助老師根據相應的聽、說、讀、寫分級或分課型教學,能極大地方便廣大教師做到教學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減少重復工作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且也便于學生了解自己真實的英語水平,并根據自己的聽、說、讀、寫成績選擇不同級別的課程學習,從而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狀況,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三)完善各??荚囍贫?,落實形成性評價方式
在建立起全國性大學英語質量評價體系之前,我們應該著手完善本校的目前考核體系。依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原理,按照功能可以把現代教育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評價,現代教學評價更應該注重形成性評價。要保持考試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同時,使考試最大限度地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正面的導向作用(張珍珍,2007)。首先,要做好科學診斷性評價,搞好分級教學。只有對學生有了充分的認識,老師才能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其次,要保證終結性評價模式科學性,就必須建立起試卷評價體系。過去我們根本沒有試卷質量意識,試卷東拼西湊,質量不高。2008年以來,學校開始對各科期考試卷進行每學期分析檢查制度,由專業人士對各科的試卷的信度和效度、難易度、正答率和成績正態分布情況等進行分析,做出評價并反饋到出題單位,這樣就可以知道本次試卷到底出得好不好,質量高不高,同時出題單位應對試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整改意見。此外,要嚴格落實形成性評價方式,必須要有全年級統一的標準,集體備課統一教學任務和要求,教師必須完成計劃的教學內容,當然教學形式和方法可以因人而異,實行交叉閱卷,確保公平公正。
(四)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質量標準體系
俗話說,不以規矩難成方圓。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各地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分化,嚴重地影響到全國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影響到大學英語在社會中形象和地位(張珍珍,2007)。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力到底如何,不以自己的老師說了算,應當由一個獨立的國家公認的權威評價機構來認證,就像很多工業產品那樣必須經過國際公認的ISO900體系認證才更有可信度。雖然很多高校已經引入ISO900質量評價體系,但目前在外語教學應用尚處在探索之中。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考核,不僅要考核我們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是否達到大綱規定的要求,更重要的要看是否經得起市場的檢驗,看學生在今后工作崗位上和生活中能夠聽得懂,說得出,讀得懂,寫得出,就必須有一套完備的評價體系來監督和評價。CLBs的做法值得借鑒,每一個級別考試都非常具有操作性,如Stage II Benchmark 6 Writing中規定應試者應該具備下面四個方面能力:書面社交(social interaction)、做筆錄(reproducing information)、傳達商業信息(business /services message)和陳述信息和觀點(presenting information and ideas)。而且社會、學校和工作(community,study,workshop)三種不同場合的人要求和標準也不一樣,并給出了不同的考試樣板(example of tasks and texts)和得分點(performance indicators)(Smith:103)。
中國大學英語評價體系也可以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三個要求,分成低、中、高三大類(three stages),每個大類分成多個級別(level)每個級又別對聽、說、讀、寫作出具體的規定。當然也可以參照TOEFL,IELTS,PET,TOEIC等的做法。總之,考試必須真實客觀反映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相信有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大學英語質量評價體系作為指導,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該如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也可以讓學生明確定位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減少教與學的盲目性。
三、小結
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缺乏一個專門機構負責來規劃和管理中國外語教育,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中國外語教育的無序狀態。社會中“費時低效”批判聲,不同學科專業對英語的排斥,英語課時數被大幅度削減,英語學科生成的空間越來越窄。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改革,必須把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三個要求再細化,并設立相應的等級,按等級要求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分項考核,通過構建全國性的統一的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可以保證最后的考核成績公平公正,最終保證大學外語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只有有了全國公認的水平證書認證,外語教學才會有更多話語權。當然,英語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非一朝之事,需要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需要廣大專家學者特別是一線教師的通力配合才能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 Grazyna Pawlikowska-Smith,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s 2000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 adult,Center for Canadian Language Benchmark (2000) http://www.language.ca.
[2] 劉貴芹.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努力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279-282.
[3] 胡文仲.新中國六十年外語教育的成就與缺失[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3):163-169.
[4] 孫競.如何做好大一新生的英語銜接教學[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1):114-115.
[5] 陸昌興.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史志,2009,(14):135-136.
[6] 孫曉萍.論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的科學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109-111.
[7] 孫建民,焦繪宏.大學英語一條龍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8,(8):62-64.
[8] 李建華,劉海英,崔志云.外語教育“一條龍”模式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北華大學學報,2011,(1):25-27.
[9] 仲蕾.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2,(12):8-9.
[10] 張珍珍.議英語四、六級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49-51.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