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侵權是民事侵權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不僅危及受害人的人身財產安全還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現今環境侵權問題不斷,傳統的同質損害賠償原則并不能有效地遏止惡意環境侵權行為的發生。對中國現行環境侵權同質賠償制度不足作以剖析提出在中國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探究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同時,具體分析中國建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可行性,并提出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中國環境侵權中的具體適用規則。
關鍵詞: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實質正義;適用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64-02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大氣污染、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環境權益。中國侵權法雖然在環境侵權中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對惡意侵權行為并沒有加以懲罰性規制,將過失與惡意區分以此彰顯法律對實質正義的追求。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環境侵權問題和十八大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建立中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尤為迫切。
一、中國環境侵權同質損害賠償制度的不足
懲罰性賠償源于英國,是除補償性賠償外的損害賠償,其懲罰性是使加害人承擔超過補償性賠償的責任,從而實現其威懾功能,抑制潛在加害行為的發生和對加害人進行懲戒,對過失與惡意予以區別對待的賠償規則 [1]。中國現行法律中,對于懲罰性規則的適用還僅限于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安全、商品房買賣和侵權法產品責任法律領域,在環境侵權領域并沒有引用懲罰性規則,只是規定了無故錯責任原則和共同侵權情形。中國環境侵權賠償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質損害賠償制度下的受害人救濟不足
中國目前的環境侵權法中堅持適用同質損害賠償原則,同質損害賠償原則指加害人的責任承擔以受害人的實際損害為限,而不能妄加適用懲罰性措施。但環境侵權具有其特殊性,環境污染波及范圍廣闊,其污染損害具有復雜性和潛伏性,不僅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害,而且還會造成精神損害和環境權益受損。人身損害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是不可逆的,一定金額的賠償金也只是補償性的,不是完全的人身損害賠償。同時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不確定性也就不可能達到等額賠償。由于環境污染損害的隱蔽性以及長期性,環境權益受損是無法具體衡量的[2] 。這就導致在同質損害賠償制度下,僅以具體的實際損害為限,而難以將精神損害和環境權益損害納入具體的賠償范圍內,這種同質損害賠償從實質正義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紤]到環境侵權主體地位的不平等性和受害者訴訟成本問題,同質損害賠償制度也會導致受害者維權動力不足。
(二)同質損害賠償制度下的法律預防功能難以實現
同質損害賠償制度著眼于對損害的補償,當然在防止環境侵權行為方面有一定的預防功能。但在惡意環境侵權行為方面,同質損害賠償制度難以起到有效的威懾和遏止功能。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成為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我們不能渴求企業自身放棄對利潤的追逐以及將其視為高尚品德的自覺踐行者,而是需要法律這一外部力量的規制。在中國環境問題不斷,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形勢下,這種法律的規制應當增加其違法成本,使其在行使違法行為前加以衡量,從而避免潛在加害行為的發生。反觀中國環境侵權法的規定,在同質損害賠償制度下,違法成本遠低于其違法所獲得利潤,在主觀適用條件上也沒有加以區別,沒有區分過失與惡意條件下責任承擔的不同,從加害人的角度來說,在缺少懲罰性賠償制度下的這種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一種不公正的規定,主觀過失下的加害人其對環境侵權行為的發生付出了一定的預防成本,在一般情況下社會危害性小于主觀惡意下的侵權行為,其道德可歸責性也低于后者。因此,在缺少懲罰性法律制度的規制下,環境侵權人為了獲得利潤,明知是不法行為也會加以實施,在此條件下侵權責任法的預防功能也無法實現,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社會公共利益難以維護。
二、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環境侵權領域的適用
懲罰性賠償始于英國但卻在美國發展得最為成熟和完備,美國大多數州都適用該制度。在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中第908條明確規定了懲罰性賠償的含義:“在損害賠償及名義上之賠償以外,為懲罰極端無理行為之人,且亦為阻止該行為人及他人于未來從事類似之行為而給予之賠償;懲罰性賠償得因被告之邪惡動機或魯莽棄置他人權利于不顧之極端無理行為而給予。在評估懲罰性賠償之金額時,事實之審理者得適當考慮被告行為之性質及程度與被告之財富?!盵3] 美國侵權法中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該制度在環境侵權中的適用主要集中于有毒物質侵權案例中,但由于在環境侵權案例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要協調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該制度的適用進行了限制。根據美國侵權行為法重述的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為主觀上的故意或疏忽大意;在客觀上加害人因此而獲利,但如果即使沒獲利有予以懲戒的必要性仍處以懲罰性賠償;原告在證明責任方面要重于一般的同質賠償案件,證據證明力要求較高。同時在賠償標準方面主要考慮的是加害人的主觀惡意、行為道德的可歸責性、被告的財產狀況和違法所獲利益等。
三、中國在環境侵權中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平正義的法律追求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內在追求,其外在表現形式就是權利義務的分配均衡和地位平等。在環境侵權中,雙方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財力雄厚的企業加害者,另一方是普通公眾,同時在環境信息的獲取方面也是不對稱的。在現有的環境侵權賠償制度下,受害人難以獲得充分的救濟,其權利也難以得到有效的維護。對于加害方來說,違法成本的代價還不足以降低其將來違法的可能性,其環保義務的違反是因其環保責任承擔的不足。在環境侵權中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平衡二者的地位懸殊,受害人的權利得以救濟和保護,加害人的義務得以履行,補償責任承擔的同時處以威懾性的懲罰,充分發揮法律的預防功能,最終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趨同
近幾年來中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侵權事件不斷發生,從紫金礦業事件到康菲漏油事件,其污染范圍廣泛、危害嚴重。環境問題不只是涉及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最終是要歸于人類自身的發展。中國十八大后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基于對中國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考量和對公民環境權益的保護。環境權是人權的必要內容之一,加大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與建立環境侵權懲罰性法律制度有著根本的價值趨同,二者都體現了維護公民環境權益的人文關懷。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是建立生態文明的法律手段,其不僅可以威懾潛在環境侵權行為,保護環境,還可以給予受害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濟,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三)現行法律的可借鑒性
中國環境侵權領域雖然還沒有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了適用的先例。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敝袊氖称钒踩ǖ牡?6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中國侵權責任法中的產品責任領域也適用了這一規則。因此,在現行法律的基礎上,擴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將其引入環境侵權領域,并謹慎的予以條件限制是可行的。
四、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中國環境侵權中的具體適用
(一)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條件
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主要是在主觀、客觀損害、加害行為和因果關系方面加以規制。根據中國現有法律規定和借鑒國外的做法,在主觀上加害人應為故意或重大過失,主觀惡性大于一般過失環境侵權,這是懲罰性責任承擔的主觀基礎而區別于現行無過錯責任下的統一規定,根據不同惡性的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現法律的公平正義,同時彰顯該制度的懲罰性與威懾力。在客觀損害方面,受害人因加害人的侵權行為遭受到了實際的損害,這種損害既包含人身財產方面的損害,也包含精神和環境權益的損害。這種損害可以是直接利益的減少如人身財產的現實受損,也可以是間接的利益減少如可期待利益的喪失。在加害行為方面,應當明確該行為的不法性,有的環境侵權行為雖然并不必然違反現行的法律的明確規定,但其違反法律內在的原則和社會風俗的,在考慮加害人主觀惡意之后也應適用懲罰性賠償。在因果關系方面,堅持相當因果關系說,受害人只需證明現實損害是由加害行為造成的,之后由加害人承擔因果關系不存在和無惡意的舉證責任[4]。
(二)環境侵權懲罰性制度適用的限制
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該問題的解決需要法律制度的規制,法律制度的設計要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的關系。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在保護環境、社會公眾利益的同時也不應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在適用時應予以謹慎限制。在適用情形方面,應當主要針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惡意環境侵權行為,如造成人身傷亡的,生態環境遭受重大破壞的等;在懲罰性賠償數額方面應當考量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補償性賠償的數額、加害行為社會危害性程度、加害人財產狀況、懲罰后的預防效果等;在歸責原則和舉證方面,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達到二者地位的實質平等,既保護了弱勢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也給予加害人抗辯的機會與余地,同時嚴格受害人的證據證明力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怒蕾.產品責任適用懲罰性賠償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2] 鄭顯芳.再論環境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J].河北法學,2009,(5):114-117.
[3] 劉恩媛.論懲罰性環境損害賠償判決的承認與執行[J].商業時代,2010,(3):86-87.
[4] 尤子曦.論侵權行為責任中的因果關系[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7.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