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旅游資源,將會對貴州的扶貧開發起到積極的作用。以西江苗寨為例分析貴州民族村寨的扶貧開發效應,指出影響貴州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主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后,貧困村民參與程度低,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村民的參與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效應分析;貴州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91-02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9個民族,3個自治州、11個自治縣,自治地方共轄46個縣市,占全省縣市的53.4%,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55.5%。在貴州50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民族自治地方就有36個,占全省總貧困縣總數的74%,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全省總貧困人口的70%。貴州民族地區的貧困是因為生活環境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社會化服務水平低、居民文化素質低、增收渠道少等導致的絕對貧困。但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通過對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來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使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促進貴州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地區經濟的全面振興。
一、貴州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效應分析——以西江苗寨為例
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效應主要指村寨旅游扶貧在消除貧困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同時也包括村寨旅游扶貧的負面影響。村寨扶貧開發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和保護民族地區的資源環境,發揮資源優勢;發揮旅游業的關聯效應和乘數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繁榮,提高民族地區收入;為民族地區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分流;增加民族地區居民收入,改善群眾生活,加速脫貧致富;促進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改善貧困地區勞動力整體素質,提高人文生態環境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民族地區的更大發展奠定思想觀念和人才基礎;改善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環境,促進民族地區橫向經濟聯合和對外開放。
村寨旅游在發揮扶貧作用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即村寨旅游扶貧的負效應。村寨旅游扶貧的負效應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旅游開發對地區資源、環境、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民族地區盲目開發、重復建設導致資源環境的浪費和破壞;旅游業同其他產業在資源方面的博弈競爭和抑制作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旅游飛地”現象和替代性競爭對消除貧困的負面影響。
西江苗寨位于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內,距縣城36公里,平均海拔833米,行政面積38.59平方公里。西江苗寨由平寨、東引、羊排、南貴四個自然寨組成,現共有1 330戶,5 414人,苗族人口占全村的99.5%,故被譽為“千戶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族古村。西江苗寨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景點,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西江千戶苗寨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圍繞旅游發展的相關服務行業日益繁榮,呈現勞動力有效集聚,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2000—2010年以來,西江苗寨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不斷增長,農民收入水平也呈現不斷增長態勢。
從雷山政府辦收集的資料可以看出西江苗寨的村寨旅游游客數量從2000年的0.76萬人次,發展到2010年的90.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由2000年的17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2.8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00年的664元增加到2010年的2 880元。2008 年后增長非常顯著,西江景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增長55.7%,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已經成為西江景區群眾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二、貴州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影響因素
(一)基礎設施建設
貴州雖然民族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地處云貴高原,道路險峻,加上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缺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阻礙了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的發展。保存相對完好的民族村寨大多處于交通不便的最偏遠山區,交通成為影響民族地區村寨旅游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西江千戶苗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貴州大多數民族地區的村寨基礎設施仍處于落后狀態,嚴重影響了當地村寨旅游地發展,制約當地居民脫貧。
(二)村寨居民參與程度
民族地區村寨居民的參與當地村寨旅游開發的程度決定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廣度和深度。貴州民族地區的村寨居民貧困人口大多數知識水平較低、能力不強、信息資源落后,導致其參與村寨旅游的機會與相對富裕的機會不平等,所獲收益也相差較大。相對富裕的人擁有較多的資金用于投資建設,大多擁有經營和管理能力,因此會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從中獲取大量收益,而貧窮人口沒有資本和能力參與旅游開發,所獲收益較少,同時還得被迫接受旅游開發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大量的垃圾、生態環境破壞等。西江苗寨居民在旅游開發中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實地調查顯示,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多是占有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居民,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并不多,并沒有完全脫貧致富。相對富裕的居民參與程度高,從旅游開發中獲得大量收益,貧困人口參與程度低,從旅游開發中獲得收益較低。
(三)利益分配機制
貴州民族地區的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多個行為主體,各主體因不同的利益形成不同利益主體,能否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村寨旅游的持續發展。一般來說民族地區的當地政府占據主導地位,把握利益分配機制的權利,調節旅游開發商、企業、居民的利益分配比例,并且傾向于重視旅游開發商和投資商。從實地調研中可以看出村寨景區的大部分收入屬于開發商,部分返還給當地居民,當地居民從旅游開發中所獲收益并不多。
三、貴州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優化研究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貴州民族地區村寨旅游扶貧要充分發揮去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扶貧優勢,爭取當地政政府的支持和認同,走政府主導型的旅游扶貧開發之路。政府應充分發揮在村寨旅游扶貧中的主導地位,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把發展村寨旅游作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多方籌資加強交通、水利、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建立村寨旅游扶貧專項資金貸款,對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
(二)提高貧困村民的參與程度
貴州民族地區的貧困居民自身弱勢限制他們參與旅游開發的能力和機會。在西江苗寨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絕大多數是初中以下水平,婦女和老人的很多是文盲和半文盲,信息閉塞,對政府的扶貧政策基本不知道。語言交流存在障礙,很多老人和婦女不會講普通話,這也嚴重削弱他們參與旅游開發的機會。政府要建立相應的專項教育基金,加強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普通話培訓和進行服務技能的培訓,以及餐飲衛生等培訓。同時扶貧基金向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進行傾斜,提高貧困人口參與村寨旅游開發程度。
(三)完善利益分配機制
貴州民族地區村寨旅游取得一定的發展,但是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受益面窄等情況。貴州民族地區要想持續發展,帶動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政府要理順各利益主體關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要能確保參與旅游活動的農民獲得合理、穩定、持續的利益回報,增加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和支持貧困人口參與旅游商業活動,以提高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興趣。對于積極參與旅游開發的村民給予支持和獎勵,對于給當地帶來的負面效應給予一定的補償,將當地居民作為利益主體的核心,才能保證村寨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煥洲.貴州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互動關系及實現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
[2] 張偉,張建春,魏鴻雁.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5,(5):43-49.
[3] 張遵東,章立峰.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以雷山縣西江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4] 羅永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3,(2):102-107.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