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論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概念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和確立。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只有這樣,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發展才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支撐。
關鍵詞:協商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人為本;基本國情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245-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論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概念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和確立。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協商民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協商民主政治實踐的理論升華和偉大創造,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于推動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也將作出積極貢獻。但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我們把這種重要的人民民主形式發展好,也就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二、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說到底就是要傾聽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表達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的本質,正是出于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本質的要求,我們必須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在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以后,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以人為本”。我們講的“以人為本”不是西方“人本主義”的簡單重復,而是有其全新的意義。那就是突出社會發展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社會發展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有效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黨的執政實踐中,就是“執政為民”。這里的“民”與“以人為本”中的“人”是相通的,其外延和內涵都是一致的。
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要求我們要堅持把關心群眾生活放在首位。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往往就是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是熱點難點問題,也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心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心關心群眾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要“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積極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2]。
三、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
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密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呢?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2] 我們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也必須牢牢把握這個基本國情。在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過程中,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現代協商民主的概念是西方學者首先提出來的,198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畢塞特首次提出“協商民主”概念,當代西方協商民主概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首先,其社會背景在于學術界對西方式選舉民主的不滿。西方每隔幾年一次的選舉,公民權利只能在投票活動中體現,公民大眾基本上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這種斷點式的民主方式,已經導致了公民對于選舉投票或政治參與的冷漠。協商民主不是要解決什么人當選的問題,而是要體現公共問題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問題。協商民主論旨在建構一種作為政治決策過程的民主,鼓舞公民平等政治參與的權利意識。協商民主理論認為,受決策影響的所有公民都有參與協商的權利,而決策都應以公共協商為基礎。其次,其文化背景,在于價值觀念日益多元的社會現實。西方社會長期以來深刻的社會宗教、種族以及階級沖突,不僅僅是利益的沖突,而且是原則與觀念的沖突,這種沖突造成西方社會的政治文化困境以及政治共同體的分裂。在這種沖突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在政治層面加強社會團體與公民間的合作與對話,消除分歧,推進政治共識。協商民主理論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強調政治討論的包容性,提出任何參與主體都沒有超越對方的優先性。協商所訴諸的不是政治權威,而是平等的參與以及對于公共利益的共同關注,通過協商來達成共識,形成決策的過程不是強制而是理性說服。因此,協商民主理論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但是西方的協商民主還剛剛處于理論研究和局部實踐階段,而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就是民主協商的重要形式。我們可以吸收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改弦更張,而是牢牢把握中國的基本國情,循序漸進地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通力協作才能實現其目標。但是,我們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一定會開創新的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26.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