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期間,是山東省沿海藍色經濟發展戰略和黃河三角洲經濟發展戰略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濰坊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運用SWOT經濟分析法,在全面系統深入分析濰坊港口經濟內部優勢與劣勢、外部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濰坊港口經濟發展對策,以港口促發展,以港口促建設,打造濰坊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實現濰坊區域經濟一體化。
關鍵詞:濰坊港;藍黃經濟戰略;SWOT分析;綠色港口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61-02
港口經濟是港航、臨港產業和臨港服務業等組成的綜合產業集群。地處山東省濰坊市濱海開發區的濰坊港是省級生態經濟示范區和高度開放的港口經濟區。2005年,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正式建立。開發區內有羊口港、下營港和濰坊森達美港三個港口,其中濰坊森達美港為國家一類開發口岸。濰坊港經過不斷發展,已成為濰坊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強大引擎。
“十二五”期間,濰坊港成為山東省重點建設港口之一。在山東省大力發展山東半島藍色海洋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背景下,濰坊成為兩大發展戰略的交匯點,這是濰坊港口經濟發展難得的契機。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合作與競爭同在。大力提升濰坊港口綜合競爭力,探尋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發展新模式,以港口促發展,以港口促建設,在打造濰坊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實現濰坊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采用SWOT分析濰坊港口經濟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提出若干發展對策,就具有重要意義。
一、優勢(Strength)
濰坊市自古就是山東半島東西交通要道,陸路交通向來發達,有“山東半島交通走廊”的贊譽。經過十余年發展,濰坊市依托北臨渤海萊州灣的天然優勢,積極打造濰坊海港,建成了以森達美港為龍頭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港口不僅成為濰坊海運樞紐,更成為整合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諸多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點。
1.區位優勢明顯。濰坊地處青島、煙臺、濱州、淄博等市交界處,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密集,東西交通便捷;境內白浪河、御河等河道自南向北流入渤海,河流入海口自古即成諸多優良海港。濰坊憑借優越的地理區位和發達便捷的水路交通,成為山東著名的貨物集散地和聯通膠東半島和魯西北水運的重要口岸。
2.水道地位顯赫。隨著渤海航運的快速發展,濰坊港被國家批準被山東省二類水運開發口岸和山東省重要的國際集裝箱碼頭,并被列入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規劃綱要,是重點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重要港口之一。
3.口岸航運勢力精進。濰坊港現有3個10 000噸級通用泊位、兩個3 000噸級通用泊位、兩個3 000噸級散雜泊位和3個3 000噸級雜貨泊位,5 000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港口作業。目前正在建設3個20 000噸級通用泊位,航道和防波擋沙堤工程。港口現有貨場面積12余萬平方米,倉庫儲貨能力5 000噸。目前擁有25噸門機兩臺,10噸門機兩臺,10噸固定式電吊4臺,裝載機、皮帶機、叉車、拖盤等裝卸機械40余臺套,能夠承接原鹽、純堿、煤炭、鐵精粉(石)、重晶石、糧食、鋼材、原油、成品油、液體堿等若干散裝、袋(件)裝及大件貨物的裝卸、堆(儲)存業務。
自通航運營以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吞吐量逐年攀升,2006年完成貨物吞吐量562萬噸,2007年完成850.2萬噸,2008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 001.68萬噸,200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 260萬噸,穩居山東省地方重點港口行列。2010年濰坊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 511萬噸,同比增長20%,再創歷史新高。“十一五”期間港口吞吐量以年均33%的速度遞增,成為山東北部沿海乃至全國同類港口中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港口之一,躋身山東省地區性重要港口行列。2011年濰坊貨物吞吐量突破2 000萬噸,為濰坊北部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二、劣勢(Weakness)
1.港口硬件建設亟待提升。目前,濰坊港的建設是向海外延展,通過填海,建成離岸式港島碼頭。這種建設模式,造成了碼頭距離港區的距離增大,加大了輸港的距離,增加了出入港的運輸成本,且港口空間有限,不利于大型裝卸機器在港口的作業。另外,濰坊港區缺乏臨港工業園區建設。臨港產業是港口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臨港產業和港口建設密切聯系,方能發揮二者的綜合積聚效能。
2.綜合競爭力不強。隨著濱海經濟開發的不斷推進和渤海海運的發展,濰坊港也日益暴露出一些不足。如以水運、鐵路運輸和公路為組成單元的聚集運輸網絡的立體運輸體系尚未建立。港口高端專業人才的缺乏。近年來,從事港口管理的專業人才雖然不斷增加,但高端人才仍是急缺,這導致港口管理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濰坊港腹地的經濟相對單一,缺乏多樣性。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已初步構筑起以海洋化工為主體的產業框架,建成了以山東海化集團為龍頭的海洋化工及相關產業,形成了以鹽及苦鹵化工系列、純堿系列、農藥化工、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系列為主,上下游產品配套發展的產業鏈。這是濱海開發區的最大優勢,同時也是最大劣勢,經濟產業結構的單一和對海洋化工的高度依賴性存在著高風險。
三、機遇(Opportunity)
隨著國家加大對海洋經濟的重視,國家提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宏偉藍圖。山東省則提出加快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的發展戰略。地理位置優越的濰坊濱海開發區就是聯系環渤海與長三角兩個經濟隆起帶的重要著力點,更是環渤海經濟圈和黃河三角洲開發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濰坊市及時提出了建設濰坊“以海洋產業為主導、生態環境優美、充滿發展活力,具有海洋城市特色,富有魅力的居住生活片區”的具體規劃。濰坊港建設已成為國家、省、市級政府積極關注的重點地區之一,機遇非常難得。此外,濰坊濱海開發區還有承接國外產業轉移和青島高新產轉移的大好時機。國內外一些先進技術產業的加盟,必定為濰坊港港區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四、挑戰(Threat)
濰坊港經濟的挑戰來自國內外兩個方面。目前,世界經濟的不景氣,特別是海上貿易的衰減氣象仍未有所好轉。這對以港口貿易為主的濰坊港來說,不是好事情。從濰坊周邊環境來說,濰坊港周邊也有很多年吞吐量過億噸的大港,如青島港、煙臺港,特別是日照港的異軍崛起,給濰坊港帶來嚴峻挑戰。此外,在注重綠色環保經濟的今天,濰坊港區以高污染高消耗為主的化工產業面臨著諸多困難。
五、濰坊港口經濟發展對策
在新的發展階段,濰坊港應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圍繞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和海洋經濟發展,抓住國家大力支持港口建設和發展的大好時間,按照港口建設科技化、規模化、綠色化和集約化的戰略部署,靜心謀劃“十二五”期間發展思路和方向。
1.繼續加大深水航道建設,提升航運港口能力。航道建設是港口建設的根本,“十二五”期間的濰坊港應繼續加大深水航道建設,挖掘航運潛力,吸引十萬噸級輪船靠港,增加吞吐能力。
2.認真做好集疏運體系建設,降低綜合物流成本。加快建立以港口為樞紐的集疏運網絡,積極發展水鐵聯運、水水中轉、水路聯運等多式聯運,促使集疏運能力盡快適應港口物流發展需求。
3.加快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裝卸費率。堅持科技治港的發展理念,提高裝卸費率;加快構建“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以綠色化、效率化為標準,重點推進糧食、煤炭、鋼材、工業原材料和化工原料等交易市場建設。
4.優化業務結構,升級貨源保障板塊。以綠色化為標準,進一步優化臨港產業集群,利用港口倉儲、配送的物流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構建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
5.引進港口高端管理人才,創造“濰坊引航”服務品牌。以建設“高效、法治、廉潔”港航為目標,引進高端管理人才,提升港口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港航形象,提高為民服務能力,創造“濰坊引航”服務品牌。
參考文獻:
[1] 馬林峰,孫曉亮.濰坊經濟開發區托起藍色高端集群[N].中國工業報,2011-07-27.
[2] 王國文.濰坊港發展港口經濟戰略新構想[J].港口經濟,2010,(3):50-51.
[3] 王咸寧.港口經濟對沿海地區發展的效應分析[N].光明日報,2005-05-24.
[4] 王友順,喻琳.基于港口經濟整合的方略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6):105-108.
[5] 東吳.加快推進港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港口經濟,2010,(3):1.
[6] 古繼寶,張兵.關于港口經濟區空間發展幾個問題的認識[J].價值工程,2006,(6):6-8.
[7] 彭傳圣.建立綠色港口認證體系推動港口發展轉型[J].港口經濟,2012,(1):10-13.
[8] 肖鐘熙.港口管理體制改革十年的回顧[J].港口經濟,2012,(9):17-21.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