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民事沒收面臨的違反正當程序的抗辯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被沒收財產所有人是無辜所有者;第二,擬沒收財產被扣押前,聯邦政府沒有事先告知和舉行聽證;第三,擬沒收財產被扣押后沒收前,聯邦政府沒有告知,并且沒有及時地向法院提出民事沒收訴訟。
關鍵詞:美國民事沒收;正當程序;告知權;聽證權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35-03
有關正當程序(due process)的條款主要見于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其主要內容為任何人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而民事沒收是直接針對物提起的訴訟程序,只要被訴財產是犯罪工具、犯罪收益或者與犯罪有關的財產就可能被沒收,而不論財產所有者是誰,也不論財產所有者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等。這一制度長久以來就備受爭議,被認為是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尤其是當被沒收財產的所有人是無辜所有者時更是如此。被沒收財產所有人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針對其財產進行的民事沒收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的抗辯。
一、被沒收財產所有人是無辜所有者
美國民事沒收制度形成二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不考慮無辜所有者的權益,直接針對物實施的民事沒收是否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條款。盡管在早期的判例中,聯邦最高法院做出過一些例外的判決,但總的來說答案是否定的,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一系列判例都堅定地認為被用做實施刑事犯罪的財產是可以被民事沒收的,并且無須考慮被沒收財產的實際所有人是否無辜。其理由如下:一是政府將用以實施犯罪的財產予以沒收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這樣可以預防該財產再次被用來實施犯罪;二是即使被沒收財產所有人是無辜的,沒收其財產也可以促使財產所有人更加仔細地照看好自己的財產,以免其財產被用做非法的用途。例如,在1921年的J.W.Goldsmith,Jr.,Grant Co.訴美國的案件中,雖然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沒收真正無辜所有者的財產好像是違反了正當程序條款所蘊含的正義的要求,但法院依然堅持認為國會有權要求財產所有人盡到注意義務,對其財產負責,以幫助法律的有效實施。正如布萊克斯通所說:犯罪行為的發生,部分地歸因于財產所有人的疏忽,因此,將其財產沒收是對財產所有人適當的懲罰。此后,在1971年的美國訴United States Coin and Currency案中,聯邦最高法院再次提到了沒收無辜所有者的財產是否違反正當程序條款的問題,但最終的結論依然是只要財產被用來實施刑事犯罪行為,該財產就可以被民事沒收,即使該財產所有人并沒有卷入任何刑事犯罪活動或對其財產被用做非法用途并不知曉,也依然可以沒收其被用做實施犯罪的財產。直到2000年,美國國會才在《2000年民事沒收改革法》中規定了統一的“無辜所有者抗辯”的條款,對無辜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作出了統一的保護。即在導致財產沒收的犯罪行為發生時就對擬被沒收財產享有權益的權利請求人,如果提出自己對導致沒收的犯罪行為一無所知或者雖然知道但已采取在當時的條件下所能采取的所有合理的措施來終止其財產被用做犯罪的;或者在導致財產沒收的犯罪行為發生之后才對擬被沒收財產享有權益的權利請求人,提出自己是善意購買人或出賣人,并且其在購買或出賣產品或提供或接受服務時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該財產是可能會被沒收的,便不得對該財產予以民事沒收。
二、財產被扣押前的告知權和聽證權
聯邦最高法院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有關正當程序的問題是政府是否被允許不經事先告知和給予財產所有人聽證的機會就將擬沒收的財產予以扣押?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聯邦最高法院的以下兩個判例中找到,一個是1974年的Calero-Toledo v.Pearson Yacht Leasing Co.案,另一個是1993年的U.S.v.James Daniel Good Real Property案。在Calero-Toledo v.Pearson Yacht Leasing Co.案中,聯邦最高法院給出了對于擬沒收的動產予以扣押時政府是否需要事先告知和給予財產所有人聽證機會的答案,而在U.S.v.James Daniel Good Real Property案,聯邦最高法院則給出了對于擬沒收的不動產予以扣押時政府是否需要事先告知和給予財產所有人聽證機會的答案。
(一)擬沒收的動產被扣押前的告知權和聽證權
雖然聯邦最高法院在1972年的Fuentes v.Shevin案中確立了公民財產被剝奪時應當被告知并獲得聽證機會的一般原則,因為這樣不僅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也可以減少錯案的發生,但如果對公民財產實施臨時性、暫時性的剝奪,則允許有例外。對擬沒收財產的扣押即是對公民財產的一種臨時性、暫時性的剝奪。因此,聯邦最高法院在Calero-Toledo v.Pearson Yacht Leasing Co.案中認為,對可移動的動產,如本案中的游艇,可以不予事先通知而予以扣押,直到沒收訴訟對該財產的處置作出了最終的裁決。這樣做并不違反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條款,理由如下:一是對財產在被沒收前先行實施扣押,可以使法院享有對物管轄權,并從而享有對該財產提起民事沒收訴訟的權利,而且財產被扣押后還有助于預防該財產再次被用做非法的用途,有助于刑事裁決的執行;二是如果在財產被扣押前就事先通知財產所有人并舉行聽證,則有可能使財產所有人為逃避沒收而將擬被沒收財產藏匿、破壞,或者轉移到法院不享有管轄權的區域,從而損害法律所保護的權益;三是對擬沒收財產的扣押令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申請簽發的,不同于經濟交易案件中個人出于私人利益申請簽發的扣押令,政府在申請扣押令時必須符合憲法第四修正案規定的有“可能成立的理由”(probable cause)的要求,這就確保了公民的財產不會受到無理的扣押。這與在刑事案件中對證據的扣押類似,在絕大多數的刑事案件中,如果事先予以告知,則可能使犯罪分子破壞或隱匿證據或犯罪收益。因此,只要政府滿足了憲法第四修正案規定的有“可能成立的理由”(probable cause)的要求,并在事后給予財產所有人就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機會,政府就可以在不予事先通知和舉行聽證的前提下扣押擬沒收的動產。
(二)擬沒收的不動產被扣押前的告知權和聽證權
對于擬沒收的不動產的扣押,聯邦最高法院在U.S.v.James Daniel Good Real Property案中認為,即使是臨時性、暫時性的扣押,只要是固定的不動產,如房屋,如果沒有事先通知并舉行聽證就予以扣押,則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條款,緊急情況除外。
在Good案中,屋主Good將89磅的大麻存放在自己的住處,因而觸犯了毒品犯罪的有關罪名,被刑事起訴。當刑事訴訟程序結束后,政府又針對Good存放大麻的住處提出了民事沒收訴訟,并在民事沒收訴訟進行期間向法院單方面申請了扣押令,在沒有事先告知Good的情況下取得了對該房屋的臨時占有權。而Good的房屋在當時是租給了他人使用,但政府并沒有將租戶逐出門外,而是允許租戶繼續租住,只要租戶將房屋租金支付給聯邦地方法院即可。Good隨后對該民事沒收訴訟提出了異議,認為政府的單方扣押令剝奪了憲法賦予其的正當程序的權利。然而政府卻認為其申請的單方扣押令是合法的,因為第一,政府獲得對該房屋的單方扣押令是符合憲法第四修正案的規定的,政府已經向Good履行了該條款所要求的所有的正當的程序;第二,根據前述Calero-Toledo案的判例,政府為沒收的目的而臨時性的扣押財產的行為,可以作為一般原則的例外,即在扣押財產前可以不予事先通知和舉行聽證。但聯邦最高法院并沒有采納政府的這兩點理由,認為政府雖滿足了憲法第四修正案所要求的扣押財產時需存在“可能成立的理由”并有扣押令的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憲法第四修正案是在沒收程序中為財產所有人提供的唯一的憲法保護。也就是說,在Calero-Toledo案中,政府滿足了憲法第四修正案的要求可以作為政府履行了正當程序的理由之一,但在其他案件中政府做到這一點并不意味著完全滿足了正當程序的要求,政府仍然需要解釋說明在扣押擬沒收財產前如果事先通知和舉行聽證將如何妨害政府或公共利益的實現。
在Calero-Toledo案中,由于被扣押財產是動產,因此事先告知可能會導致財產所有人為逃避沒收而將財產藏匿、破壞,或者轉移到法院不享有管轄權的區域,從而妨害政府或公共利益的實現,但在Good案中并不存在這樣的情形,因為房屋是不能被移動的不動產,在扣押前事先告知并不會導致房屋的滅失。因此,政府在民事沒收訴訟進行期間可采用相對緩和的方式來保障對擬沒收財產享有的權益,如在地方土地登記中予以注明就該財產取得的任何權益將受法院判決的影響(lis pendens)或者申請對該財產的司法禁止令(judicial restraining order),這樣也可以減少錯誤剝奪財產所有人重大財產的風險。最終,法院認為,除非是在緊急情況下,否則正當程序條款要求政府在對擬被民事沒收的不動產實施扣押時,必須事先通知財產所有人并舉行聽證。
法院在Good案的這一判決結果,隨后被國會納入了《2000年民事沒收改革法》,該法案§985節專門規定了對不動產的沒收程序,其中包括對不動產的扣押除緊急情況外需要事先通知并舉行聽證的規定。
三、財產被扣押后的告知權
前文論述了財產被扣押前,政府應當就擬扣押的財產區分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從而決定是否事先通知財產所有人并舉行聽證。而財產被扣押后沒收前,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政府都應當通知財產所有人,并給予他們就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機會。這項原則早在1950年的Mullane v.Central Hanover Bank Trust Co.案中就已經確立。聯邦最高法院在該案中指出,正當程序在任何訴訟程序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有關通知都應當送達訴訟中的所有相關權益人,并給予他們提出異議的機會。聯邦沒收法規中也有相關規定:19 U.S.C.A.§ 1607(a)規定,扣押和沒收等處置財產的通知不僅要按照財政部所要求的方式連續公告至少三周,還應將書面的扣押和擬沒收通知送達對該財產享有權益的每一位當事人。有關民事沒收訴訟的補充規則(Supplemental Rule)G(4)(a)(b)也規定,沒收訴訟的通知不僅應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予以公告,還應連同訴狀副本一起送達有合理理由成為權利請求人的所有相關利益人。可見扣押后沒收前的通知是履行憲法所要求的正當程序必不可少的,因為沒收前的通知與扣押前的通知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對財產實施扣押只是臨時性、暫時性的剝奪財產,財產雖由政府監管和控制,但財產的所有權權益依然還是屬于財產所有人的,如果政府在扣押前沒有通知財產所有人,僅僅剝奪了財產所有人就訴訟期間政府占有或控制其財產提出異議的權利。但如果政府在扣押后沒收前沒有通知相關的權益人,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根據聯邦沒收法規規定,在法定的期間內如果沒有人就沒收訴訟提出異議,政府則可以單方作出沒收決定而無須法院查明該財產是否應當被沒收。因此,政府在沒收財產前沒有通知相關權益人的,就會造成剝奪財產所有人就自己的財產被沒收(喪失財產所有權)提出異議權利的嚴重后果。也就是說,財產被政府沒收了,而財產所有人卻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這就嚴重違反了憲法第五修正案所規定的正當程序條款。因此,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在被扣押后沒收前,政府都必須要通知相關的權益人。
然而,2002年的Dusenbery v.United States案,再次讓聯邦最高法院進一步思考,在民事沒收案件中,是否只要遵循了上述聯邦沒收法規關于沒收程序的要求,就足以表明政府已經給予了擬被沒收財產所有人充分的通知,也就是說,符合正當程序的通知行為是否如Dusenbery在Dusenbery案中所聲稱的那樣,要求政府不僅要按照沒收法規的規定公告和送達通知,還應當確保相關的所有權人實際收到該通知?對此,聯邦最高法院最終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認為正當程序條款并沒有要求政府確保有關所有權人實際收到沒收訴訟的通知,只要政府努力找到每一位所有權人并向其送達沒收訴訟的通知即可。該案中,盡管Dusenbery是個囚犯,但政府已根據法律規定不僅在當地公開發行的報刊上連續三次公告了沒收訴訟的通知,還將該通知直接以郵件的方式送達了Dusenbery被囚禁的監獄、Dusenbery被逮捕的地址以及Dusenbery母親的居住地三個地址,這足以表明政府的通知行為完全符合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的正當程序條款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道揆.美國政府和政治: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88.
[2] Stefan.D.Cassella.Asset Forfeitur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M].美國紐約:JurisNet,LLC,2007:39.
[3] J.W.Goldsmith,Jr.,Grant Co.v.United States案,254 U.S.510(1921).
[4] Fuentes v.Shevin案,407 U.S.67,82(1972).
[5] Calero-Toledo v.Pearson Yacht Leasing Co.案,416 U.S.663,680(1974).
[6] United States v.James Daniel Good Real Property案,510 U.S.43(1993).
[7] United States v.James Daniel Good Real Property案,510 U.S.58-59.(1993).
[8] 18 U.S.C.§985.
[9] Mullane v.Central Hanover Bank Trust Co.案,339 U.S.314-315(1950).
[10] 19 U.S.C.A.§1607(a).
[11] Supplemental RuleG(4)(a).
[12] 19 U.S.C.A.§1609.
[13] Dusenbery v.United States.534 U.S.161,183(2002).
[14] United States v.$8,850 in U.S.Currency案,461 U.S.555(1983).
[15] 18 U.S.C.A.§983(a)(1).
[16] 18 U.S.C.A.§983(a)(3).
[17] 18 U.S.C.A.§983(a)(1)(D).
[18] 18 U.S.C.A.§981(g).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