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發展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提升產業層次。但由于多種原因,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性。如何認識和協調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化;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008-03
一、文化與經濟的內在作用機理
(一)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文化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的理解,作為上層建筑,總是以經濟為基礎的,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文化。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同時,他還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經濟關系不管受到其他關系——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惟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2] 這表明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基礎的,文化的發展當然也離不開物質資料生產所提供的物質條件。文化不僅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且是以人類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活動為源泉。毛澤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文化離開人們的生產實踐,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就會喪失發展生機與活力。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素材,都是來自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涌現出許多新的觀念、新的精神,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創作動力和原創的素材。
2.經濟發展要求規定文化發展的性質和方向。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1]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思想道德等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并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例如,美國等發達國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決定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主要是贊美資本主義制度,主張資產階級的人權、民主自由,文化成果由資產階級享用;中國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文化要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成果由廣大人民群眾享用。
3.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決定文化的發展水平。任何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有其階段性和發展程度的區別,進而影響文化的發展水平。馬克思曾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4]。毛澤東也說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自古至今均是如此。中國古代史上曾出現過的幾個經濟繁盛時期往往也是文化興盛的時代,如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大唐文明”、“康乾盛世”。如今,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提高了文化生產的質量、效率和結構,加速了文化普及方式多樣化、普及程度的廣泛化和便捷化,客觀上要求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
(二)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提升產業層次
1.文化提供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文化首先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理念和一種精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鼓勵人們對革命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文明道德風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人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激發人們參與經濟建設的熱情,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2.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軟實力” 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5]從此,文化與政治、軍事相提并論,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特殊地位越來越凸顯。中國是一個多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國,決定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意義更為重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硬實力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文化的軟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就文化產業而言,中國文化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不足4%,西方發達國家平均達到10%以上,美國則達到25%。從世界文化市場來看,美國占43%,歐盟占34%,亞太地區占19%;在亞太地區所占份額中,日本占10%,韓國占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僅占4%。可見,提高文化軟實力、掌握文化話語權是中國亟待解決的迫切和繁重的任務。
3.文化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文化產業屬于高層次的第三產業,它的形成和發展,在微觀上表現為單位產品的價值構成中,物質、能源消耗的比重減少,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比重急劇增加;在宏觀上表現為,文化產業在社會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和從事文化工作的勞動者在全社會勞動就業中所占比例的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逐步高級化。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坂本二郎就提出,將第三產業中的腦力勞動部分獨立出來成為第三產業下游的第四產業。日下公人等經濟學家又提出第四產業也不是產業高級化的終點,主張將第三、第四產業中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部分獨立出來,稱之第五產業[6]。這些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產業已成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主要標志和發展方向。
4.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隨之增長,必然要求社會生產出滿足人們多樣化精神文化的產品,從而使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按照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7]。可見,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對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提升產業層次,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狀考量
(一)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現
1.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認識不協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使得一些地方和單位單純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建設,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理念在經濟與文化的關系中占主導地位,導致在現實中文化建設投資比重增長速度低于物質生產投資比重增長速度,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慢于經濟體制改革。
2.發展市場經濟與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關系不協調。發展市場經濟與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理應是同步進行的。市場經濟越發展,越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但是,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中,一些地方和單位只重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使市場經濟的消極現象出現,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唯利是圖、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等,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也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損失。
3.文化軟實力與對外開放新形勢不協調。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凸顯。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宣傳、滲透其價值觀,擴大其國際影響力。而中國一些地方和單位對這種新形勢認識不足,盲目吸收國外文化產品,盲目追崇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出現了庸俗、低俗和媚俗文化現象,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的提高和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大國形象。
4.文化產業規模結構和物質產業規模結構不協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物質產業發展較快,規模顯著擴大。1978年中國GDP是2 000多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五位,2011年,中國GDP已達到7萬多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位。第一、第二產業產值約占GDP的60%,而第三產業約占40%,其中文化產業僅占2.8%,北京、上海兩個發達城市也不到4%。文化產業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
5.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經濟人才隊伍建設不協調。人才隊伍是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是關鍵。中國在經濟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大批懂金融、懂外貿、懂管理等各類經濟專業人才,而文化專業人才缺乏。中國急需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缺乏一批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二)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運動過程中具有不同步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在運動過程中發展到革命性變革的節奏快慢不同,即經濟基礎的變革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變革并不總是同步發生的,同步是偶然的,不同步是經常的。19世紀中葉,美國經濟發展水平比歐洲各國要高,但文化藝術卻遠不如歐洲許多國家。中國一些地方和單位出現的文化與經濟不協調現象其內在原因就在于此。
2.文化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文化的發展不僅受經濟的制約,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學、道德、社會思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歷史上看,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了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然而曾經出現文化藝術繁榮的國家不曾繼續繁榮,有的甚至出現文化衰敗或畸形發展的狀態。中國少數地方和單位由于受思想認識、制度建設等因素影響,使文化發展相對滯后。
3.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個沉淀過程。由于文化和經濟受各自特殊運動規律支配,一般來說,經濟可以在短時期內有一個快速發展,而文化不可以在短時期內爆發,需要一個積累過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GDP以9%以上的速度遞增,而文化則不同,文化作為一種有生命的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一種文化精神、一種文化行為等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
4.文化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1978年,中國開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爾后,陸續出臺了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而文化體制的改革是于2003年在部分地區開始改革試點,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體制改革是從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后才開始的,從這方面看,文化體制的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
三、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的對策
1.堅持先進文化引領經濟發展。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甚至還有腐朽反動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的社會本質和社會作用,有著根本的區別。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目的。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先進文化對經濟的引領作用,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為經濟發展提供思想保障。
2.增強文化自覺,提供經濟發展智力支撐。當代中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增強文化意識,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
3.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經濟活動主體素質。經濟活動主體的素質決定著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水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調動經濟活動主體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又要提高經濟活動主體的思想道德水平。為此,要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要用道德的手段來規范和調節人們的經濟行為,約束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保障和促進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健康發展;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4.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用于娛樂、休閑等方面的文化消費支出也越來越大,這給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我們必須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合理流動;擴大文化消費,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對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起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5.加速文化與經濟融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文化與經濟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當今世界,文化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財富源泉,我們必須加速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一是要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引入市場機制,使文化生產和管理中愈來愈滲透各種經濟要素。二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不斷增強產業的文化內涵,不斷發揮文化要素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三是著力培養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經濟管理的人才,為實現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人力保障,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
6.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各種文明中獨樹一幟。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一是要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利用本國的文化資源優勢,強勢推出民族品牌,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堅實根基。二是擴大文化交流,善于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感染力、滲透力、傳播力、影響力。三是積極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創造出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文化產品。擴大和鞏固中國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在吸收他國優秀文化成果之時,要主動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61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5] 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05:2.
[6] 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9:30-50.
[7]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