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管理思想體現出一定的科學性,既要做好政府的宏觀管理,又要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和農田水利建設的具體管理工作,促進人地關系協調,保持生態平衡,對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管理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059-02
無論是在社會生產力落后的古代,還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業經濟都是社會經濟的根本,糧食豐則農業穩,農業穩則天下安。因此,在農本思想的指導下,不僅僅統治者非常重視對農業的發展,勞動人民也視農業為自己的命根子,便形成了農業管理思想。
一、政府宏觀管理
早在古代時期就形成了最早的農官制度,夏、商均已設置官職管理農業。到周朝,一套比較嚴密的農業管理體系已建立,周天子以下的中央兩大官屬卿士寮、太史寮的長官們都得過問農事,親自參加耕作。統治者為了促進官吏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良的管理和服務,歷朝都規定了農業官吏考核的法律制度。秦對官員的考核標準為最、殿二級,獲最者得到獎勵擢升,獲殿者處以笞罰;漢時專門頒布了《上計律》對官員進行考核;元代則把地方官吏置于司農司、勸農司與戶部、提刑按察司等政府機構的監察之下,形成了一套賞罰皆由中央機構參與的嚴密管理系統。這種制度以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否作為地方官吏的考核依據,激發了地方官吏組織和指揮農業生產的熱情,促使地方官吏傳播農業知識、推行適合于當地農業經濟政策、力勸農桑、保證農業生產發展和繁榮。
值得一提的是,自宋代開始,國家也將對水利建設的管理轉向宏觀控制,具體各縣如何興修水利,應當“各述所見,具為圖籍,申送本州。本州看祥,如有不盡事理,即別委官復檢各縣利害,送主管官”[1]。根據這一制度要求,縣一級的水利主管部門,要對全縣水利現狀做一全面了解,并且“審視境內合興修堤防溝洫,以利害大小急緩為先后具圖狀”[1]。使全縣的水利有一個整體規劃。與此同時,對上級機構也有要求,當上級接到縣上報的圖籍后,要認真審查,必須認真去考察這些水利工程是否應該修建或修復,開工時間是否恰當,征集勞役的方法是否合理,所需要的工程錢是否屬實等等。這樣既可以保證水利工程的成功,又能避免官員欺下瞞上,虛設工程,謊報成績的現象。還有對興辦水利的官員“議量功績大小,比附優劣與改轉,或升陟差遣,或循資家便等第籌獎”[1]。不僅如此,獎勵的依據不但看興辦水利的次數或規模,而且還要看到功效,主要是根據受益田畝多少、擴大種植面積多少而定。對于那些失職者、虛冒者、擾民者進行懲罰。這樣就提高了水利管理機構的效率,增強了農業防災的能力。
二、農田水利建設
水利灌溉和農業生產關系密切,它可以說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通過對農田的灌溉,不僅能能保證按時耕作,還能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和收獲。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歷代統治者非常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管理。
堯舜時代,中國已經開始興修水利,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和利用水利來發展農業,灌溉田園,《尚書》中便記載有鯀和禹治水。經過禹平水土之后,中國經濟進入農業時代,其后歷經治理,使全國各地均享河渠灌溉之利。《周禮地官》記載說:“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遂注入溝,溝注入洫,洫注入澮,澮注入川。故田畝之水有所歸焉。”這說明當時的灌溉排水系統發達,百姓得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水利與農業的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管子》一書中強調主管農業的官吏必須承擔起興修水利的職責,“使時水雖過度,無害于五谷,歲雖兇早,有所粉獲”。這時的人們也已經學會興修大型的專門灌溉工程。根據史籍的記載,魏國的西門豹和史起的漳水渠,秦國的修建的鄭國渠,都是當時的名渠,灌溉面積達數萬頃。《水經注》記載說:“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這里寫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這項工程的建設,一方面減輕了岷江兩岸的災害,同時也灌溉了沱江水域成都平原十余縣的田地五百萬畝。漢代水利工程規模更大,渠道長達數百里,且兼收航運、灌溉、防洪多目標水利的效果,奠定了后代興建水利的基礎。宋代更是重視水利建設,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強水利工程管理。水利的發達,有助于土地效力的增加,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農技創新和推廣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開始用石木工具種植農業。唐堯時期,姬棄因為善于農耕,懂技術,堯即“舉棄為農師”,棄親自教人們耕種技術。到舜時,命棄主管農業生產,官名“后稷”。后稷之興,推動了古代農業的推廣。商和西周時,中國農業耕作技術又向前發展了一步,石木工具明顯改進,青銅工具開始用于農業。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器農具并且得以推廣,牛耕也普遍流行,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兩漢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有了更大的推廣。從考古發掘看東北起遼東半島,西北至甘肅、新疆,西南至云南、四川,南至廣東,都有漢代鐵農具的出土。此外,農具創新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從墾耕、播種、灌溉、加工和清潔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改革和創造,如耦犁、耬車、翻車、水碓、風扇車等等。從文獻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政府比較重視農業的推廣工作。《齊民要術》引崔實《政說》曰:“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在推廣的過程中,趙過還創造出一套農業技術的推廣程序。以代田法為例,趙過推廣代田法用了三個步驟:第一,他親自試驗,驗證代田法的優越性,以便于推廣。第二,借用行政力量和生產骨干力量,建議“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使適合代田法耕作區的官吏和老農去京城學習方法。第三,他們回來后先在公田和“家田”上重點推廣,其后全面推廣。這樣,趙過通過這一系列的程序,將農業科技推廣開來。趙過之后氾勝之又在關中一帶推行區田法,區田法在耕作要求方面比代田法高,它是一種比較先進的農田豐產技術。
宋代的農技推廣主要體現在種子方面。宋太宗時,何承矩主張在河北推廣稻種,并親自在雄莫、壩州、平戎、順安等長達六百華里的地區內屯田種稻,使農民從種稻中獲得增收,大獲其利。宋代“占城稻”開始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大量種植,這與宋真宗親自過問推廣有關。大中祥符四年,江、淮、兩浙旱災,水稻收成大減。五年,真宗派人從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給三路種植,并公布種植的方法,號召人民種植。六年,真宗在玉宸殿上種植“占城稻”,稻熟之后,帶領近臣參觀,收割完畢,又運至朝堂,以示百官。他親自過問推廣,加快了占城稻的推廣速度,給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們更應該重視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四、生態環境保護
管理制度完善、農業硬件設施完備、技術先進這一切都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外在原因,最主要的是要想搞好農業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支撐。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生態倫理思想,給人類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智能,在今天愈來愈顯其獨特的價值。
首先是關于水資源的保護,水是“萬物之本源”,不單農業,甚至關系到國家民族之存亡。《史記·周本紀》說:“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管子》一書十分重視水的問題,“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溝瀆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由此可見,水的重要性。儒家曾經提出通過加強對水利設施的管理從而合理農業用水。而古代司空管理水利的基本原則和措施,就是根據季節節律來決定蓄水和瀉洪的問題。因此在對水的問題上不僅要做到“開源”,還要“節流”。其次是土地資源的保護,如果說水是農業的命脈,那么土就是農業的基礎。土地問題,自古就是中國社會一個特別核心的問題。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小農經濟社會,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是“食之本”、“國之寶”。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把土地看成是衣食的來源。《國語·周語上》記載卿士召虎(穆公)在進呈治國建議時就說:“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左傳·成公六年》記載晉國韓獻子看到了土地的重要,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國寶論的主張。他說:“夫山、澤、林鹽,國之寶也。”《管子》一書更是反復強調了土地的重要:“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由于人民的衣食來源于土地,國家的財政來源于土地,國家的富強依靠于土地,怎么樣來保護土地呢?《管子》認為應保持城市與鄉村適當比例和人地平衡。它指出,如果城市規模過大,農村相對狹小,就會導致“其野不足以養其民”;缺乏必要的農產品供應,“其藏不足以共其費”、“其民不足以守其城”。關于人地平衡的問題,它說:“地大而不為,命曰土滿;人眾而不理,命曰人滿。”最后是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先秦時期,人們就反對濫砍濫伐,履行“時禁”,以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荀子·王制》記載:“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但是當時僅僅是禁止在二三月間草木生長季節砍伐樹木,目的是為了“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漢代以后,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森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巨大作用,《漢書·貢禹傳》記載貢禹曾提出“斬伐樹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繇(由)此也”,把對山林的濫墾亂伐,與水旱災害的發生直接聯系起來,對保護森林的意義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在民間則通常是通過設立“護林碑”和林(樹)神崇拜等形式,對森林進行保護。
五、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管理思想的當代啟示
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經濟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作為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管理思想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作用,而且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價值。
首先,我們的政府可以借鑒古代農業宏觀管理思想中的精華,利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利,充分發揮自己的管理職能,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對農業進行宏觀管理,加強政策確保對農業的持續投入。其次,我們仍然要堅持不懈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水能資源,水利灌溉仍然是農業的命脈。我們應該在吸取古代水利建設經驗的基礎之上,一方面對農村舊有的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最后,要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科技,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7:4815-4923.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