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兩種生產理論為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實現人口的均衡協調發展必須保持勞動人口的數量和構成與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規模相適應?;谥袊鴩?,只有有力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才能實現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兩種生產理論;人口均衡;發展;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013-02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歷史發展脈絡及理論意義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明確而系統地提出了兩種生產理論。在此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項研究,善于將婚姻和家庭的微觀研究與社會制度的宏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婚姻和家庭這些微觀問題受資本制所有制支配,是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產物。同時,在大量的史料研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逐漸成熟和發展起來。
恩格斯在《起源》(第一版)的序言中第一次精辟地闡明了兩種生產理論,他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同時,生產又不是單一和絕對的,分為兩種,即“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到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這兩方面又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勞動愈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愈少,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制,社會制度就愈是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然而,在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這種社會結構中,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別人勞動力的可能,從而階級對立的基礎等等新的社會成分,也日益發展起來;這些新的社會成分在幾世代中竭力使舊的社會制度適應新的條件,直到兩者的不相容性最后導致一個徹底的變革為止?!边@段話可以說是對兩種生產理論集中而全面地論述。
兩種生產理論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并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所傳承。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的條件只能適應一定數量的人口”,即人口的規模和世代更替的速度受到社會生產條件的制約。在這一觀點的指導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人能創造財富;作為消費者,人需要消耗財富。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這二重作用,是正確認識人口和社會經濟相互關系的出發點。因此,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是一切社會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正是因為如此,人口的再生產既提供勞動者,也提供消費者。如果勞動者過多,超過一個社會所能容納的數量,勢必造成勞動者過剩,出現社會中的失業問題;如果消費者過多,將會造成消費資料供應的緊張和短缺。因此,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大量的勞動力不能與物質資料按照固定比例結合,過剩人口相應的產生。列寧繼承了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口觀點,堅持了人口的存在和發展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基本觀點,明確地指出,人類的生存和增殖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最主要的、直接的制約還是來自社會條件。繼列寧之后,斯大林領導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革命的實踐和理論的研究都促使他研究人口問題。他首先肯定,人口狀況屬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人口的增長,人口密度的大小,無疑也包括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這一概念中,因為人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必要因素,沒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會物質生活”,并進一步概括了人口增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人口的增長對于社會的發展有影響,它促進或者延緩社會的發展,但它不可能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的力量”。
在中國,毛澤東肯定了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的作用,他明確地提出了“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觀點。在肯定人的重要性的同時,毛澤東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出“我們這個國家的好處是人多,缺點也是人多”。既看到人口多的有利一面,要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要求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各種條件,把中國人多、勞動力豐厚這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又看到人口多的不利一面。對于新中國成立后人口增長過快,出現了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的新的人口問題,毛澤東同志科學地總結了中國建國以來的實踐經驗,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1956年就又提出了要計劃地控制中國人口增長問題的觀點,逐步形成了適應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人口思想。
縱觀兩種生產理論逐漸完善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兩種生產理論揭示了原始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而且也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大大豐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觀,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二、人口均衡發展的當代價值及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口、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國家未來的長足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中國面臨著各項人口數量、結構、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問題,針對這一現狀,黨中央在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把人口問題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之中統籌規劃,體現了人口因素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并且人口規模適度、人口素質優良、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協調平衡發展。
因此,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在人口與經濟發展的內涵和外延都是相一致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人口的供求關系上來看,人口的供給和需求相一致,這是兩種生產理論主要內容的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曾面臨過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毛澤東曾有過經典論述“中國人多,是好事,也有困難”、“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糧食多”,并指出人口要有計劃的發展,而且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類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增長”?;仡欀袊丝诎l展的歷史,中國通過控制人口快速增長,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隨后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環境,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了使人口供給和需求能達到相互協調的狀態。
第二,從生產的供求關系上來看,人口的生產和消費應相互協調,這是對兩種生產理論的有益借鑒。在傳統的社會中,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經濟制度承載力較為穩定;進入現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自然資源的承載力較為穩定,在這一條件下,“制度承載力”成為主導,人口的均衡將受制于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同時,人口的生產和消費處在不斷的適應、變化的過程中,人口的消費超過人口的生產時,在經濟中表現為經濟發展驅動力弱,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差,各項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經濟發展的效率低下,進而又導致了人口抑制資源的有效使用;反之,當人口生產超過消費時,意味著資源過度開發,社會超負荷運轉,經濟整體處在低水平的發展階段。
第三,從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來看,人口與經濟社會達到互相均衡的狀態,這是結合中國國情,對兩種生產理論的完善和發展。人口與經濟、社會達到互相均衡的狀態,并不僅僅體現在人口的數量方面。在一個國家中,人口的概念較為廣泛,除人口的數量之外,還包括人口的素質、年齡性別結構、分布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諸多的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因素密切相關,同時又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程度、一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所制約。
三、實現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反思及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教育,投資于人。人口的素質反映著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總體條件和能力。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不僅要在數量上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而且要在質量方面與社會發展和經濟水平相適應。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人口的素質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內容和顯著標志,同時也是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條件。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的程度,正是體現了這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所處的階段,人口質量的提高,大大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發展。
第二,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有力引導。改革開放帶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同時區域發展的差異日益明顯。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區域差異的逐漸加大,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選擇到東部沿海工作和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區域之間的差異。
第三,積極發展老齡產業,未雨綢繆。新一輪的“民工荒”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一方面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城鄉區域之間差異正在逐漸減少,農村將成為吸引農民工返鄉的重要吸引地區。另一方面說明了學界所指的“劉易斯拐點”到來。綜合考慮這一問題,“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并不僅僅意味著勞動力人口的減少,更重要是中國歷來以勞動力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總之,要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從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均衡發展的高度,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從人口再生產和物質資料再生產相協調的角度研究并解決中國面臨的各項人口問題,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G]//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列寧.論農業中的資本主義[G]//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斯大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G]//斯大林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G]//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5] 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G]//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李斌.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