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人口大國,長期以來對環境教育重視不夠,人口的環境意識相當薄弱,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環境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挖掘教材內容, 結合環保事例和鄉土地理增長學生的環境科學知識;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也是中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希望能夠實現的愿望。
關鍵詞:環保意識;地理教育;高中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317-03
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環境人為何自然的破壞力度不斷加強,強烈的抑制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大大降低了國民的生活質量,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讓我們了解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環境保護是中國能都長遠發展的大計,所以,為解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是地理教育過程中結合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地理課堂開展環保教育的必要性及高中地理環保意識現狀
(一)在地理課程中開展環保教育的必要性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綜合學科。從改革開放至今,隨著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因此,為了達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做到保護環境,地理教學應當結合自己的學科特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中國是人口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工業化為主的經濟建設,是我們改革開放后最緊迫的任務。所以,建國初未進行環境評價而開展的大規模以提高經濟實力為目的的工程建設項目屢見不鮮,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加之近年幾年來各種自然災害的強度和頻率的提高,加重了中國的環境破壞。并且中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都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近岸海域污染也日趨嚴重,使海洋生物多樣性驟減,海洋生態環境衰退,隨之對漁業的發展也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中國一半以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危機。逐步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會嚴重威脅未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削弱中國工業化的成果,所以為使中國能夠健康、長久的持續發展,以保護環境為基礎的發展是最佳的選擇。
對于中國的現狀,一邊發展經濟一邊保護環境并不簡單,資金不足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國國民的環境意識較低。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教育和為自己的后代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了解環境的組成、結構、特點、變化,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人類破壞環境、環境的失衡將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災害,這些都成了地理科學教學的中應該傳達給學生的。面對如今的環境狀況,肩負起教育青少年認識環境并提高他們珍惜、愛護、改造環境自覺性是地理教學的光榮使命。
(二)中國高中地理環保意識現狀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廣泛認識,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從某個角度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環境的保護。在《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環境教育為本。環境教育作為21世紀的一門重要的教育事業,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把“可持續發展”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同時關于環境保護教育陸續進入中國中學課程設置中。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對環境教育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措施還需要深化和提高。目前,中國在環境環保教育上最嚴重的問題是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很死板,老師沒有刻意引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許多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沒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沒有固定的環境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隨意性很強。學生因此獲得的環保知識也是散亂的,非系統的而且不具有實施性。同時學生和家長參與環境教育活動的深度和頻率都不夠。這阻礙了創造有利于學生創新活動、培養學生民主參與合作意識,促進環境教育深入學生心中的教育目標。
二、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為緊跟時代潮流,新的高中地理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一步提出了地理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地理教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種實用性科學,已慢慢的成為培養學生環境意識及相應價值觀的一門重要的學科。
(一)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環保意識
1.地球上的大氣。在高中地理第一冊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可滲透環保意識教育。全球氣候變暖給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通過對地球氣候變暖,企鵝遭殃和氣候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島嶼國家將被迫遷移等材料的介紹,啟發同學進行思考:造成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人類活動主要有哪些?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和教師的引導,知道主要是由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工農業生產排入大氣的一些污染氣體;熱帶森林和溫帶植被的破壞;大型水體的人為改變。學生由此意識到人類活動的嚴重破壞性,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2.地球上的水。在第三章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中,教師可引用“由于地表水資源日益短缺,各國正在制定開發深層地下水,特別是跨國界深層地下水計劃。近來在埃及、利比亞、乍得和蘇丹就發生了爭奪沙漠下深層地下水的事件”這個報道設計“誰在動我的地下‘藍金’”討論題,通過學生的廣泛討論,達到對環境意識教育滲透的深化。
在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高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供不應求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質量來看,很多污染物質沒有制約的排放,不及時治理,導致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因此,只有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色列是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典范,結合書后材料,“沙漠中的奇跡——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進行相關水資源的討論,深化學生珍愛水資源的意識。
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在第五章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中,教師結合案例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過程為例,讓學生明白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眾多因素的結果。或回顧以前知識,如第三章第三節的案例2“閑海的憂慮”,它表現了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即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由此可加深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
在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師可提出“中國西北地區生態建設中,有人主張造林,有人主張種草,也有人建議種植灌木,結合書后材料,探討哪個主張比較合理”這個問題,讓學生就這問題展開討論,來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這個概念。
4.城市與城市化。在第二冊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教師應提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可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城市環境三個方面。教師應針對每個方面列出表格,細述影響內容。如城市“熱島現象”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針對此現象,展開“如何減輕危害程度”的討論,最后引入“日本政府部門采取的對策”,拓展學生的環保意識。
5.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二冊第六章的內容是對地理知識整體發展方向的概括。通過兩冊書的學習,相信學生對地理環境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已學的知識并收集有關材料和事實,進行第二節的書后活動題:中國為什么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施此戰略不僅需要公眾的支持與參與,更重要的是人們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通過這次討論,學生會加深環境保護意識,對可持續發展有了整體性認識。
(二)結合環保事例,滲透環保意識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要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師不僅要滲透課本中硬生生的環保知識,更應多找一些環保工作做的好的典型事例,如柏林菜市場無垃圾、日本餐館沒剩菜和比利時把舊衣變成資源等,以講故事的形式傳授知識,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從自身做起的環保意識。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滲透環保意識
可視化的教學原則,也是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一個原則。地理學由于直觀性較強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用幻燈、電視、掛圖、模型等各種可視化教學手段來進行環保教育可以從聽覺、視覺等不同的方面刺激,提高學生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例如,在講工業“三廢”的危害性時,結合圖片、幻燈、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增強學生對“三廢”污染的感性認識,深刻理解三廢的性質及危害性。
(四)重視鄉土地理,滲透環保意識
由于地理設計的領域廣泛,研究的問題區域性較強,初學者難以理解和把握,而鄉土地理教學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如能適時地結合鄉土地理進行教學,那么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把握,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們可以結合當地存在的環境問題,如大連各企業廢氣排放不達標,使周邊地區空氣污染嚴重,來滲透環保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環境憂患意識。
三、開展環保活動,深化環保意識
在地理課程中的環境意識教育教學,要堅持實踐性。要加強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的理解,最好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的狀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調查中獲取資料,在現實中分析問題,在實踐中提出整治方案,要通過探索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照搬書本上的東西讓學生學習。而且教學活動內容要避免過于繁瑣、不易實施或者對學生要求過高,注意教學活動的實踐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例如在調查當地環境情況時,學校可以把學生分組,讓學生分組去大型工廠內外的環境狀況展開實地調查,或者在組織學生開展城市社區垃圾狀況調查研究時,把學生分組去不同社區進行調查,最后分類,列表,來觀看哪一個社區的垃圾狀況最差,并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這樣即加深學生對環境意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在此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對較難的實踐活動可采取以老帶新或者教師慢慢引導的辦法,突出主體地位,不能讓學生過于依戀老師,并且要面向全體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不能以點蓋面。這樣在實踐中,不僅達到了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目的,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一舉兩得。
小結
綜上所述,利用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越性,從學生抓起,利用學生帶動家長,慢慢普及到我們每一個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為我們自己,我們的子孫后代建立和保持一個綠色美麗的地球。
參考文獻:
[1] 韋志榕,陸軍.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0.
[2] 楊振強,孫銘明.環境意識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 可持續發展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 高智山.環境教育與教育保護[J].教育科學研究2003,(5):70.
[5] 王豪.生態·環境知識讀本——生態的惡化與環境治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180.
[6] 鐘啟泉,催允郭.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
[7] 焦德根.環境污染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2):52-53.
[8] 劉艷.中小學生環境意識教育初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1):58-59.
[9] 周開勝.地理教學與環境意識教育[J].皖西學院學報,2004,(2):58-59.
[10] 馬學林.淺談環境意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1,(增刊):119-12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