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養老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中國發展的現狀,從老年人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特征出發提出中國養老金融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養老金融;中國;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083-02
一、養老金融界定與分類
養老金融是與養老有關聯的儲蓄投資機制,泛指與居民終身理財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關的金融服務,① 具體包括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養老儲蓄、養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養老信托、養老基金等金融服務方式。作為中國目前尚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的有力補充,養老金融在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壓力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按照服務主體劃分。第一,在銀行針對老年人的業務中,養老儲蓄和養老金的發放占有較大的市場比重。除此之外,在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中,銀行還作為貸款人和托管人分別參與到養老住房抵押貸款和企業年金的金融服務中。第二,保險公司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提供基本的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外,還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商業養老保險和老年護理保險。第三,在證券市場中,基金公司經常受托管理養老基金和企業年金的投資,以實現保值增值的目的。
2.按照服務對象劃分。第一,對老年人個人的金融服務。在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通過金融機構來解決自己的理財問題,他們請投資銀行為其制訂個人退休金計劃、進行退休資產的現金流動分析,委托信托機構代理其管理和營運資產,借助投資基金獲得資金投資收益等等。第二,對養老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老齡產業作為中國的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之初可能會得到一定的財政資金、社會團體捐助資金的支持,但從根本上來看,老齡產業,特別是具有商業性質的老年消費品生產、老年服務行業和老年公寓建設,在資金方面的需求將主要靠金融市場來解決。
二、中國養老金融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養老金融產業仍處于比較薄弱階段,各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種類比較匱乏,主要有銀行儲蓄及代發養老金、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三大類。
1.由于中國老年人重積累輕消費以及銀行存款服務較高的安全性,銀行儲蓄吸引了老年人大量的結余資金,被廣泛應用于提供養老保障。代發養老金是銀行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一種便民服務,銀行網點覆蓋率高和金融服務專業化使得這一形式簡單的金融服務一直廣受老年人的青睞。
2.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是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的。目前中國的企業年金產品都是以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產品的形式出現,是指同一受托人將多個委托人交付的企業年金基金進行集中受托管理的企業年金計劃,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規模效益三大優勢,可以滿足不同的投資需求。
3.商業養老保險是以獲得養老金為主要目的的長期人身險,被保險人在交納了一定的保險費以后,就可以從一定的年齡開始領取養老金,是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目前中國所有的壽險公司都有養老性質的保險產品,主要分為分紅型養老保險和萬能型養老保險。分紅型指保單持有人每年都有權獲得建立在保險公司經營成果基礎上紅利分配,享受公司的經營成果。萬能型保險是指包含保險保障功能并設立有保底收益投資賬戶的人壽保險。具有繳費靈活,保額可調整,最低保證利率的特點。
三、中國養老金融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養老金融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這主要體現在未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結合老年人消費心理與金融產品的特點可以得出老年人對養老金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儲蓄偏好明顯。受自身的心理、生理、文化特點決定,老年人偏向于儲蓄性和保障性的金融產品。二是風險厭惡、價格敏感。老年人比較保守,對金融產品進行選擇時非常關注其對收益的保證程度。同時老年人對不同的金融產品間區別的辨識能力不足,對金融產品價格(費用)比較敏感。三是復雜投資工具接受能力差。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差,對于復雜投資形式特別是金融衍生投資工具厭惡。
結合以上老年人對養老金融的需求特征,可以看出中國養老金融存在以下問題:
1.中國儲蓄率表面很高,但對多數人儲蓄不足以成為養老依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儲蓄率主要來源于政府和企業,居民儲蓄占GDP比值一直在兩成左右。并且由于收入差距問題,這些為數不多的居民儲蓄中的大部分卻只屬于少數人。截至2011年央行公布的個人存款余額為35.8萬億,根據2008年對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結構的結論,假設約5%的儲戶占有40%的存款,則剩余的21.5萬億若要被13億人均分,每人僅能分得一萬六千余元存款,在目前的負利率時代,這對于龐大的養老需求無疑是杯水車薪。
2.養老金融服務成本費用較高。典型的例子是由于子女工作流動性增大,跟隨子女在異地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但是銀行收取的異地取款手續費(不同的銀行收取比例從0.5%~1%不等)使得這部分老人每人每月的養老金都要損失幾十塊,這對于老年人的“養老本”來說是筆不小的支出。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初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當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提出對于異地領取養老金離、退休人員免收手續費。但是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這項協議也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銷聲匿跡。
3.養老金融市場開發有限,結構失衡。接近九成的養老金由政府提供,而商業保險和企業年金等只占很少比重。2010年末中國企業年金規模為2 809億元,遠少于全國社保基金8 376億元和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15 356億元。而且目前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多為大型國有企業,占企業總量90%、創造55%GDP、60%出口、提供45%稅收和75%就業機會的民營企業卻鮮有建立年金計劃。在目前國家養老金存在巨額缺口情況下,開發企業年金等養老金融產品市場更有巨大的意義。
4.養老金融產品類型雷同,缺乏設計創新。盡管有著不同類型的養老金融產品,但是金融機構沒有充分分析老年人心理、生理及其金融需求,更沒有針對其特點進行產品創新。這使得中國的養老金融產品及服務體系相對于發達國家還很單薄。例如在2000年日本已經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此保險制度是指當老年人因疾病或衰老以至于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康復中心或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由保險人提供補償。在家庭護理功能明顯下降,老齡化加劇的壓力下,老年人的護理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但目前中國還沒有相應的養老金融服務對其進行保障。
四、對中國養老金融發展的建議
1.政府應積極推行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為了完善中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豐富和發展養老金融的產品及服務,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優惠的稅收政策會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企業年金市場,相應的政策財政支持會促進不同的金融機構開發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在美國反向抵押貸款發展初期,發展十分緩慢,直到聯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FHA)對房屋價值轉換抵押貸款(Home Equity Conversion Mortgage,HECM)提供保險,才確保了老年人的積極參與。無獨有偶,日本護理保險中公費在其籌資來源中占有50%比例,在這種長期制度的建立初期由國家承擔較大籌資責任的做法,是使得制度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
2.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加強跨行業合作。金融機構要抓住養老金融的重要發展機遇,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不斷推出低成本、多元化、個性化且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及服務。一方面,金融機構要重視養老金融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為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專屬化、個性化的產品及服務;另一方面,加強跨行業合作,特別是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保健、信息、看護等行業,跨行業的資源整合有利于促進養老金融的發展,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宋唯琳.從美國模式到中國本土化——對中國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模式的思考[J].現代經濟,2008,(91):15-21.
[2] 黃小璇.中國推行反向抵押貸款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3] 袁友文.以房養老: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分析[J].改革透視,2006,(6):79-81.
[4] 宋莉莉,劉叔兵.以房養老與住房反向抵押貸款[J].西北人口,2007,(2):17-19.
[5] 王貞瓊.中外企業年金制度的比較及啟示[J].江漢論壇,2004,(5).
[6] 李玉蘭.中國企業年金現狀及改革建議[J].商情,2012,(13).
[7] 張萱.日本互利保險的經驗教訓及其對上海的啟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8] 權彤.老齡化壓力下的日本養老保障體系及其借鑒[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9] 陳競.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修訂與非盈利組織的養老參與[J].人口學刊,2009,(2).
[10] 張曉宇.建立適合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養老模式探討[J].金融與經濟,2006,(10).
[11] 鄒小菲.長期護理保險的全球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的展望[D].青島:青島大學,2005.
[12] 王韌.對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規劃的探析[J].中國市場,2008,(18).
[13] 藍霞,王偉.積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完善中國現行“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0,(19).
[14] 陳強.論商業養老保險在中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作用[J].上海保險,2007,(1).
[15] 徐怡華.人口老齡化形勢下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前景[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3).
[16] 閆威,劉利華,徐曉藝,等.針對老年人消費心理的產品設計策略[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4).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