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亞市是中國唯一的國際性熱帶濱海風景旅游城市,它以燦爛的陽光、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宜人的氣候、獨具優勢的少數民族文化而著稱。人們在為三亞市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興奮的同時,困擾和疑慮也在悄然滋生、接踵而來。為破解三亞城市管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而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城市管理創新實踐模式,即創新實踐的個性城市管理模式;創新實踐的“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模式;創新實踐的人文理念城市管理的模式和創新實踐的宜居城市管理的模式。
關鍵詞:三亞;城市管理;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4-0187-02
祖國南海之濱的明珠城市——三亞市,是中國唯一的國際性熱帶濱海風景旅游城市,它以燦爛的陽光、迷人的沙灘、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宜人的氣候、清新的空氣、婆娑的椰林、獨具優勢的少數民族文化而著稱于世。但隨著城市現代化功能的日益完善和廣大市民對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的文明程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多,三亞城市建設和發展以驚人的速度展現給世人。人們在為三亞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興奮的同時,困擾和疑慮也在悄然滋生、接踵而來。諸如大聲喧嘩、禁煙場所吸煙、亂吐亂扔、損害公物、亂闖亂行、亂停亂放、攀花折枝、占道經營等不文明現象,加之一些市民法律意識淡薄,文化素質不高的等因素,束縛了三亞城市發展。如何以全新的理念營造三亞——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氛圍,努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功能,推進城市管理的全新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和諧、持續發展,是擺在三亞城市決策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而又亟需破解的城市發展戰略課題。在發揚“極力爭取”的三亞城市精神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解決城市管理難題的新途徑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一、三亞城市管理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高速成長的特殊時期,也是矛盾的多發期,城市建設戰略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時期。三亞城市建設和管理也不例外,復雜的城市管理問題,已經成為三亞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扇齺喅鞘泄芾砻媾R的嚴峻問題固然有其歷史性的經濟基礎差、開發程度不高和外部性的城市化迅猛發展影響等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管理體制。由于三亞處于國際旅游島和城市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期,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推進,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各階層、各民族、各領域的人口在三亞城市中不斷聚集,加之三亞城市運行的硬環境及軟環境在沒有來得及適應國際化和城市化建設長遠規劃時,就要立即應對城市化的迅猛發展,這就使得三亞城市管理極度復雜化,城市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制性因素日益增長,導致既有的城市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需要,以及一系列城市問題的產生和積累。例如,道路與車輛問題,三亞老城區街道幾乎是雙向單車道,街道兩側建筑密集,并且市區又橫跨河流,因此道路拓寬空間小難度大。與此相反,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購買的機動車輛卻迅速增加,呈現出上下班高峰時段道路擁堵、行車難、停車難,亂停亂放問題隨處可見的現象,市容市貌、城市文明形象受到損害。其次,舊城區房屋建設多是居民在自家宅基地基礎上建房,形成人們所說的“手拉手”式的房屋,消防安全通道窄小,存在著安全隱患,這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城市管理手段單一,單純靠政府行政手段管理,同時管理方式處于運動式、問題式、突擊式等形式,這也制約了三亞城市管理的發揮。第四,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也制約了城市管理的發展。提起三亞,人們總會和古時流放之地聯系到一起,和生活散漫、落后、欠發達聯系到一起,事實亦是如此。三亞市民文化整體素質不高,外語的服務水平低,懂外語的市民比例小,普通市民貪圖短期利益,無服務質量而言,嚴重影響了三亞城市發展的文明程度。面對城市管理中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明確城市管理目標,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形成自己一整套獨特的城市管理模式,邁進城市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將對建設中的國際旅游島三亞市來說,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三亞城市管理創新實踐的成功探索模式
(一)創新實踐的個性城市管理模式
對于三亞市來說,良好的城市管理是其城市運轉的根本動力,也是其提升國際城市競爭力的中心任務。三亞城市發展目標即:世界著名、亞洲一流的國際性熱帶濱海風景旅游城市,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這就要求三亞城市管理必須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城市開發模式的新思路,突出國際性、現代性、地方性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塑造一流的美好的城市形象。三亞市政府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在創新城市管理過程中,用新的觀念、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使城市管理制度與時俱進,更具有個性化、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取得初步成效。其一,建立健全內外結合的執法監督制約機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嚴查,同時對城市管理提出好的建設性意見的群眾進行獎勵。其次,合理設置機動車停車泊位,最大限度地增加機動車停車泊位。為了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識,讓群眾知道如何規范停車,采用多種宣傳手段,讓越來越多的市民知道如何規范停放機動車和自行車、電瓶車等非機動車輛。第三,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堅持把打造文明、整潔、有序的城市市容環境作為主要任務,著眼發展,總結提升,努力實現城市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突破。第四,遵守風景名勝區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形成高品質的旅游服務中心。
(二)創新實踐的“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模式
三亞“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模式,首推“黎安創新拆遷管理模式”。在海洋公園的征地拆遷工作中,推行“以群眾為主題”的征地拆遷新模式,由“政府向農村征地”變為“政府委托農村集體征地”,破解了村莊改造“拆遷難”的難點熱點問題。這樣讓廣大群眾從被動征地變為主動征地,從而創造了為外界矚目的“黎安速度”、“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模式”。正如海南省省長羅保銘所說,城市建設就是要通過集聚一流的體制、一流的政策、一流的資源,打破體制機制障礙、行政壁壘和觀念的束縛,探索國際旅游島科學發展的新路子,打造以旅游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產業新城,使三亞城市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形象窗口。新路子、形象窗口這些詞句對“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模式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這種新型的城鎮發展模式,即以旅游業為龍頭,“以城帶鄉、以旅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發展模式,有別于多數城市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具有開創性的專業化旅游城市發展道路。
(三)創新實踐的人文理念城市管理的模式
從古至今,每座城市都是一部獨特的、連續的的人類文化的文明展示,是一座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記,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如希臘的雅典衛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奧地利的維也納,中國的北京、南京、西安、平遙等,這些歷史城市的文化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發展的資本和動力。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城市的發展與城市間的競爭,就越來越體現在城市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的要素之上,獨具魅力的文化名城將是進入世界名牌城市的必備條件。三亞城市要躋身于世界名城之中而且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離不開文化建設這條生命線。弘揚天涯文化、形成獨具魅力的人文、歷史、旅游文化城市,是三亞城市人文建設的目標定位。如黎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回族的宗教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儋州的“調聲節”,府城的“換花節”,冼夫人文化節”等都是海南獨特的民俗文化遺產,展示三亞多元文化特色;建設并運行了一批引領國際旅游島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景區,如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興隆熱帶花園、亞龍灣和海棠灣國家旅游度假區、七仙嶺溫泉度假區、西沙海洋生態旅游區、熱帶農業科學院植物園、尖峰嶺和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等。更為重要的是,三亞市協同海南省共同支持瓊南地區唯一的一所綜合性的大學—瓊州學院的搬遷和建設,在海南省開創了省市共建大學的先例,為三亞市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也吸納了海外留學人員來三亞就讀,提升了三亞城市文化創新品牌。
(四)創新實踐的宜居城市管理的模式
亞里士多德的“人們之所以愿意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建設宜居城市的價值導向和共識。三亞城市自然資源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也吸引了廣大中外游客,特別是到了冬季,內地大量的候鳥人群集聚三亞市,這就給三亞宜居城市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亞市政府從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出發,規劃城市,設立三亞灣活力中心、河西三亞灣“陽光海岸”地區、月川城市服務中心、抱坡嶺城市行政中心、白鶴公園、紅樹林公園等城市中心和重點地區,形成一批具有熱帶海濱風景旅游城市特色的標志性景觀場所和地帶。同時便利的交通,繞城高速、東西環鐵路、國際客運港、鳳凰機場等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社會安全方面,抽調了大量的警力和人員保護游客的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三亞正朝著社會文明、經濟富裕、環境優美、資源承載、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個宜居城市的標準邁進。
參考文獻:
[1] [美]D.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 周建軍.論新城市時代城市規劃制度與管理創新[J].規劃師,2004,(3).
[3] 葉裕民.中國城市管理創新的一種嘗試[J].中國軟科學,2008,(10).
[4] 遲福林.第二次轉型——處在十字路口的發展方式轉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