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交流活動,目的在于使譯語讀者獲得和原語讀者盡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來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是對翻譯理論的重大貢獻,是交際學和語義學在翻譯領域中的應用。對“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重點研究了二者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文化;交際翻譯;語義翻譯;應用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77-03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交流活動,其最終目標就是達到最大限度的對等關系,即使譯語讀者獲得和原語讀者盡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層次上的轉換,更是信息內容的傳遞。奈達(Eugene A.Nida)認為文化就是“一個社會全部的信仰和各種實踐活動。”[1]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將文化定義為“能夠表現出一個社會生活特征的所有信仰方式、習俗、機構、物體和技術。
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在等效理論的基礎上,紐馬克根據語言的表達、傳信和召喚三個功能,提出了翻譯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分。對于不同的文本,應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標準。如“召喚型”文本用交際翻譯法,“信息型”文本和“表達型”文本用語義翻譯法。
一、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簡介
語義翻譯就是使譯文停留在原語文化中,只有原語文化因素含義對基本信息、再現構成障礙時,才幫助讀者(Semantic translation remain,within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assists the reader only in its connotations if they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human message of the text)。語義翻譯要求譯文在形式、結構和詞序安排上都要貼近原文。交際翻譯就是努為使譯文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效果與原語對原語讀者產生的效果盡量相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2]。
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的學說是紐馬克對翻譯理論的重大貢獻,是交際學和語義學在翻譯領域中的應用。紐馬克從思維、言語和翻譯的關系角度上指出,語義翻譯像思維一樣是建立在詞、詞組之上,而交際翻譯就像言語一樣是以句子為單位的。紐馬克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法,在翻譯研究中,開拓了新思路,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對翻譯實踐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重視語義翻譯,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語義結構,挖潛出其深層結構,保存原作的措辭色彩。重視交際翻譯則是對拘泥于原文詞句翻譯的一大解放,利于發揮譯文優勢,更好地再現原作的風格。
二、理論背景的局限性
紐馬克語義和交際翻譯理論的提出是以卡爾·布勒和雅各布森論述的三大語言功能為依據;同時還采納了弗哥茨基關于思維本質的觀點來區分兩種翻譯。他認為早期翻譯理論忽視了翻譯與意義、思維和語言普遍性的關系,翻譯應當視翻譯目的、讀者特點和文本類型而定。
翻譯活動涉及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和語言結構的轉化。蘇珊巴斯奈特聲明翻譯絕不是一個純語言的行為,它深深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中,翻譯的本質即促進不同民族間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語義翻譯”不足以傳達原文的潛在的內涵意義。“交際翻譯”有時刻意迎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審美偏好和效果對一系列文化意義詞、短語和語句進行淡化處理,導致文化意義和風格的走失和歪曲。
語義和交際翻譯理論以語言學理論為依托,借用語言交際性、語言的功能和意義探索翻譯問題,但僅僅停留在語言意義再現、語言規律和等效轉化、對翻譯中文化的傳播交流重視不足,企圖找到一套科學方法解決翻譯問題是不切實際的。用建立在語言學基礎的語義和交際法來界定涉及社會文化等翻譯現象尚顯模糊狹隘不充分 [3]。
三、二者的區別
1.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本質的區別在于二者強調的重點不同。交際翻譯中翻譯的基本單位是句子,是功能性的,不拘泥于源語文化背景,是主觀性的、直觀的,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譯的;語義翻譯中翻譯的基本單位是詞,是表達性的,以源語文化為基礎的,是客觀性的、認知性的,是具有相對性,有時是不可譯的。
2.交際翻譯的關注點是目的語讀者,為他們排除閱讀或交際上的困難與障礙,使交際順利進行,其譯文通常是通順易懂,清晰直接,規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語域范疇。在語義翻譯中,譯者仍然以原文為基礎,堅守在源語文化的陣地之中,只是解釋原文的涵義,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文本的意思,其譯文通常比較復雜、累贅、羅嗦和過于詳盡。
3.語義翻譯較為客觀,講究準確性,屈從源語文化和原作者,翻譯原文的語義,只在原文的內涵意義構成理解的最大障礙時才加以解釋。交際翻譯則較為主觀,只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使源語服從于譯語和譯語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
4.語義翻譯為了表現原作的思維過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發揮了語言的表達功能;交際翻譯關鍵在于傳遞信息,讓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動,發揮了語言傳達信息、產生效果的功能。
5.語義翻譯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并盡量保留原文的諧音效果。當信息的內容與效果發生矛盾時,語義翻譯重內容而不重效果,交際翻譯則重效果而輕內容。
6.語義翻譯是側重文本意義傳達的一種翻譯方法,是以源語文本為中心的;交際翻譯是注重文本語境意義傳達的一種翻譯方法,是以譯語讀者為中心的 [4] 。
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是當兩者相沖突的時候,交際翻譯必須強調語力,而不是文章的內容。如“前面有只狗!”交際翻譯是:Be aware of the dog.而語義翻譯:There is a dog.就沒有起到警告的效果。
四、二者的共性聯系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二者之間往往有重合,不能絕對地將二者區分開來。在保證等同效果的前提之下,二者都采用逐詞翻譯的具體方法。在任何類型的翻譯中不可任意增詞,如果原文信息帶有普通性,不帶文化特性,信息內容的重要性便超出表達信息的方式和手段。紐馬克認為,這兩種方法沒有哪個是更好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如果原文信息帶有普遍性,不帶文化特性,信息內容的重要性與表達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譯文讀者的知識水平和興趣又與原文讀者相當,就可以同時采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如翻譯重要的宗教、哲學、藝術、科學文獻等。
對一個文本的翻譯,沒有純粹的語義翻譯或絕對的交際翻譯,只有幾種翻譯方法的相互重疊。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須采取語義翻譯,有的部分須采用交際翻譯,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紐馬克對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這兩種譯法都持肯定態度。 但他的理論大多來自他自己的翻譯實踐(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之間)。由于英語和德語或法語之間的差異遠小于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紐馬克的基本模式雖然對英漢翻譯有所啟發,但在英漢翻譯時其實際可行性則會大打折扣。英漢翻譯中交際翻譯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
五、最好的翻譯效果
怎樣翻譯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紐馬克認為在文章簡化時要把握好度,要找到讀者群所共通的常識,及不要懷疑讀者的理解力。當原作討論的是源語的語言或文化的時候,就很難產生這樣的效果。 這時,交際效果仍要同文章內容同樣重要。譯者既要把原作的雙關效果表示出來,又要進行解釋,有兩點需要衡量:讀者的知識層次和對此話題的興趣度,文章的專業程度。
六、文化差異的彌合
英語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有著本質的區別。英語的句法結構重形合,句子中各個成份的結合,都有適當的聯接詞表達其相互的關系,結構形式比較嚴謹。而漢語的句法結構往往用意合的方法,句子中各個成分用意思貫串起來,結構較松馳,詞句比較簡潔。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的差異會逐漸縮減,而翻譯正是擔當這種文化融合橋梁的重任。形合與意合的區別,翻譯時要善于擺脫英語原文形合的束縛,適當地用意合的辦法,才能使譯文流暢自如,通順易懂,這就是交際翻譯法的一大特色。
翻譯不僅要跨越語言障礙,而目要逾越文化的鴻溝。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 翻譯最終要從語言層次的轉換回歸到文化建構層面。民族文化的特異性給翻譯帶來了諸多麻煩,為了縮小文化差異,可采用加注、釋義、變通補償、視角轉換等多種手法。
七、二者在英漢互譯中的應用
語義翻譯較客觀,講究準確性,傾向于以源語為中心,屈從于源語文化和原作者,翻譯原文的語義,目的是追求譯文體現原文的上下文意義,往往造成“過譯”。交際翻譯較主觀,以譯文讀者為中心,使源語屈從于譯語和譯語文化,不給譯文讀者留下任何疑點和晦澀難懂之處,視交際效果為關鍵,傾向“欠譯”。
1.適合采用語義翻譯的場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詞語的翻譯,從傳播文化的角度翻譯文學作品,如果作者使用的特定語言與其表達的內容同等重要,那么最好采用語義翻譯法,如打破鐵飯碗,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世人都曉得神仙好”,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2.適合采用交際翻譯的場合:新聞報道、科技文獻、公文信函、宣傳資料、廣告、公共場所的通知標語、通俗小說等,及一些約定俗成的交際用語,已經眾所周知的比喻則適用交際翻譯法,如美國電影Seven,翻譯為《七宗罪》。
買一送一。Buy one and get one free.比較符合英語讀者的語言習慣。
In case of fire,use stairs.Don’t use the elevator.如遇火災,請走樓梯,勿乘電梯。比較符合漢語讀者的語言習慣。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位于甘肅省中心。從明清以來,它就是伊斯蘭教在西北部的居住地和傳播中心。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Yinchuan,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central Gansu Province.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Yinchuan has been a place for Muslims to live and a center of Islamic on in the Northeast.
3.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使用:商標廣告的翻譯、新聞報道的翻譯,如洗衣粉商標“OMO”奧妙、汽車商標Benz“奔馳”、化妝品牌Clean Clear可伶可俐、飲料品牌Coca- Cola 可口可樂等。
發展是硬道理(鄧小平語)。譯文一: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語義翻譯)。譯文二:Development is the best policy(交際翻譯)。
八、結語
強調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弘揚文化的民族獨創風格,不會阻礙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卻有益于真正實現多樣的、共存互補的文化。如果我們失去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身份,在全球語境下就有可能出現眾聲喧嘩獨無我的尷尬且悲哀的局面。因此,我們必須從中國翻譯事業的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和正確處理翻譯的問題 [5] 。
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很難說其中一方就比另一方重要,采取任何類型的翻譯都應該以讀者為服務中心,翻譯的重點應轉移到原文的內容。在翻譯實踐中,有的需要語義翻譯,有的需要交際翻譯,有的需要兩者兼有相互補充。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作為認知翻譯的基礎,都是對認知翻譯的修正和完善,都要求在目的語文本中準確地傳遞原語文本的信息,這就要求譯者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讀者群、不同的文木類型,亦或相同文本類型的不同種類,采用靈活的翻譯方法[6] 。
對不同的語篇、不同的文本要求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兩者是對認知翻譯的修正和完善,都必須反映原文的思想內容,并服從譯入語的語法結構和某些固定的文本特征。語義翻譯是藝術,交際翻譯是技術,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交際翻譯”中譯者有更充分的自由,偏重于通過譯文向讀者傳達信息進行交際;“語義翻譯”中,譯者要通過譯文讓讀者接收信息,進行交際,讓讀者和原作作者構成互動關系。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的取舍在于是否能夠“恰到好處地忠實于原文”。譯者同時也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如文化、社會、意識、政治、詩學、翻譯目的等。翻譯工作者應結合社會文化,博采眾家之所長,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手段,才能使譯作更加具有藝術價值。
譯者的視角及理解不盡相同,譯法各有不同,都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對象,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再進行再創造,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運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相結合的原則:以語義翻譯為基礎,交際翻譯為目標[7] 。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張春慧.Peter Newmark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4] 馬興騰.解讀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區別與聯系[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增刊).
[5] 陳玉萍.中西思維方式與中西翻譯理論[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5).
[6] 衛娜.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表達型文本英譯過程中的應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5).
[7] 陳艷輝.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原則在英詩翻譯中的運用[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