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主要介紹在《財務報告分析》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規范地撰寫財務分析報告,并進行嚴格過程化控制的教學經驗,旨在為豐富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財務分析報告;撰寫規范;過程控制;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80-02
《財務報告分析》是商學院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課程,強調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否能夠掌握和運用財務報告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去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成為檢驗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掌握的分析方法撰寫分析報告成為展現教學效果的有效載體。自2005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商學院開設《財務報告分析》課程以來,如何指導學生撰寫高質量的分析報告始終是教學團隊成員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主題。歷經七年的實踐教學,團隊找到了與課程特點適配的案例教學方法,同時也逐步形成頗具特色的對學生分析報告進行規范化和過程化控制的管理方法。下面筆者將詳細介紹教師在實施規范化和過程化控制中的基本流程和具體做法。
一、控制目標和基本流程
《財務報告分析》課程要求學生撰寫分析報告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掌握和運用課程講授的知識點去發現和解決分析對象的實際問題,通過規范化和過程化控制既可以保證報告的規范性,又可以提高報告的完成質量。報告撰寫和控制的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在授課教師會在學期期初確定分析對象;其次,授課教師通常根據報告分析的邏輯框架和路徑來安排授課進度,并在報告撰寫規范的指引下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撰寫五個階段報告;最后,在學期期末形成最終的分析報告,此撰寫過程貫穿課程教學的始末。這種設計既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對真實企業的持續分析來不斷加深對課程講授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又能使學生意識到寫作規范對報告撰寫的重要性,為今后學術或科研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具體實踐經驗
教學團隊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明確了過程控制的關鍵點。撰寫初期的控制重點主要是如何篩選和確定分析對象;撰寫中期的控制重點主要是四張報表的邏輯分析過程是否合理,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當等;撰寫后期的控制重點是整合后的最終報告是否能提供高質量的決策信息。由此基礎上教學團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1.較科學的分組機制
由于《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是我校商學院會計學、財務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選修課,通常是兩個或三個專業一起大班上課,因此造成學生在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方面存在不小的差異。為了避免學生依據專業歸屬、成績好壞或關系親疏來組成小組,指導教師會根據學生規模的大小,把不同專業背景、不同性別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一般每組5~6人),基本可以保證各小組在專業和成員構成上的均衡,充分發揮專業互補、性別優勢互補的作用。
2.建立“教師科學引導與學生自主選擇分析對象”機制
每學期期初學生在聽取指導教師對每個行業基本特征的簡要描述后,根據自身興趣和未來職業規劃的預期,經過小組成員充分討論和商議后,確定各小組所要分析的行業,并在行業中確定1家具體分析的公司。若出現學生分析行業過于集中的情況,指導教師也會與各小組進行相應溝通協調,啟發和引導學生重新找到其他感興趣的行業和公司,最終保證分析行業類型和公司數量的均衡性,以便加深學生對不同行業和公司業務和管理特點的理解。
3.制定合理的報告撰寫進度
授課教師根據教學日歷和授課內容的安排,制定了分析報告的撰寫進度,基本實現了報告撰寫進度與授課進度的高度一致性。同時,授課教師于每學期期初將進度安排發到學生公共郵箱,以便學生有計劃地根據撰寫進度提前做好各階段分析任務的準備工作,以保證報告最終能夠按時保質的完成。
4.制定分析報告的撰寫規范
為了保證分析報告的規范性,授課教師從報告格式和內容上進行了詳細規定,如規定報告內容應包括背景分析、資產負債表分析、利潤表分析、現金流量表分析、所有者權益表分析、管理診斷和前景預測七部分;并依據我校畢業論文撰寫規范制定出分析報告撰寫規范及打印裝訂要求,如規定各級標題和正文字體字號和行距、圖表的列示規范等。通過規范的要求,每份學生報告基本都做到了格式和內容結構上的整齊劃一,為以后形成標準式的報告范本打下基礎。
5.形成教師全過程指導與監控的機制
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和經驗教訓,授課教師發現如果只對學生最終提供的報告進行一次性指導和點評,而不進行過程控制,很難保證學生分析報告的質量。因此,授課教師在學生學期期初確定分析對象后,就開始根據報告分析的邏輯路徑和流程,從背景資料的收集和篩選、利潤表質量、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質量、資產負債表質量、現金流量表質量、管理診斷與前景預測等不同分析階段,全過程指導學生報告的撰寫。主要采取課堂和課后兩種指導相結合的方式。課程教學日歷根據授課和報告撰寫進度,分階段設計了8課時(課程總計48學時)專門用于課堂指導實踐的學時,現場解決學生在不同分析階段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授課教師在此過程中會與各小組進行充分討論與現場指導。同時,指導教師在課后對小組每次提交的分階段報告進行認真批改后提出修改意見,學生根據教師意見進行修改并明顯標注改動的內容,以供指導教師進一步審閱和指正。通過這種過程管理和反饋機制可以使學生在撰寫過程中不斷完善分析報告,最終使分析報告得到高質量的保證。
6.形成客觀公正的“三維度考核評價”方式
目前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由小組書面分析報告(40%)、現場匯報(20%)和期末考試(40%)三部分構成。分析報告的書面成績,授課教師根據小組提交的書面報告,從報告格式的規范性、報告內容的合理性和報告內容提交的及時性等方面對報告質量確定小組報告書面成績;現場匯報的成績,則是由教師和各小組代表組成的評委團根據匯報小組PPT制作的規范性、現場表述的邏輯性和清晰性、課堂的活躍程度和互動性以及匯報時間的掌控性等方面進行加權平均評定,以上兩部分形成各小組的基礎成績。同時,授課教師從卷面考試的維度,在期末考試試卷中設計部分與小組分析報告相關的問題,如“你的分析對象是哪家公司?這家公司所處的行業有什么特點?你在小組分析中具體承擔什么任務?你所分析的對象在管理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改進”等等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答題的詳略和準確程度,進一步區分小組各成員在報告分析過程中參與程度的高低,并結合小組成員分工和任務完成情況表,在小組基礎成績的基礎上為各小組成員進行個人成績的加減調整。這種“三維度的考核評價”方式避免了僅通過試卷考核的片面性,加大了對平時教學效果的考核力度,提高了課程教學考核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由于“搭便車”現象而造成教師不能對學生成績進行客觀公正評價的問題。
經過七年的探索和實踐,截至2012年,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的對象已涵蓋10個行業大類、 60多家企業,形成了近100份分析報告。報告涉及不同行業類型、不同企業性質、不同地域、不同戰略導向、不同經營模式的企業,這些成果為財務報告分析課程案例庫的持續開發和案例教學方法的實施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現實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