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進步,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行政事業單位擁有的資產規模迅速增長,種類呈現多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行政事業單位的“死資產”也以不同形式變為“活資產”。總之,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但從資產管理現狀來看,它們對資產的管理相對薄弱,損失浪費情況嚴重,存在的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極度關注,一些有識之士就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106-02
行政事業單位是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統稱。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控制、占有和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等。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價值量以及管理形式上,都與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資產結構明顯改變。現代科技發展,各單位擁有不少先進交通通信及業務需要的高新技術設備儀器。二是資產的數量和價值量增加很快。迅速增加的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更好地行使職能、開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三是資產管理形式呈多樣化。第三產業的興起,各種形式的增收節支活動日益廣泛的開展,如部分閑置資產出租、轉讓,部分資產由非經營性轉為經營性。
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現狀
以上因素對資產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從近幾年審計情況反映出,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不容樂觀,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指導具體業務操作的法律規范、制度。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有總體的規定,但配套政策不完備,難以對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近年來,有很多單位注重資產管理制度的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了本單位資產管理制度并對管理程序作了詳細規定。但總的來說,執行不夠到位。辟如,資產報廢不申報,也不按規定核銷,有的單位財務人員未經申報自行銷賬,管理很不規范。人員調動資產不移交,有的單位領導工作調動,將原來配備使用的手提電腦、照相機等帶走,相關人員礙于情面,不好意思要求領導辦理相關移交手續。長期以往,資產被個人占用,導致損失。
2.財產管理與財務管理脫節,管理薄弱,賬實不符情況嚴重。行政事業單位一般不設專職資產管理部門,由辦公室兼管,平時只管實物購買,對使用過程不關注,單位資產有多少,在哪些部門使用,使用狀況如何,有無損失、流失等情況不清楚;對實物購、領、存情況不登臺賬,不與財務部門溝通、核對。財務只憑發票記賬,不參與資產的驗收、使用管理情況的監督,未按具體資產、使用部門設明細賬,未按制度規定和資產管理部門共同對實物進行盤點,使賬賬相符、賬實相符的制度流于形式。財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的脫節,導致資產嚴重不實。如我們今年對某單位審計發現,其賬面資產4 537.5萬元,累計賬實差額達1 244.97萬元,占資產總額27.44%。
3.會計核算不規范,導致資產失真。資產失真主要表現為單位資產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單位各項資產的實際占有額。如購入資產直接列費用支出,不入賬反映。新建、改建基本建設工程不辦理竣工決算,不作固定資產入賬。上級下撥、配發或其他單位捐贈的資產不作財務記錄。以上不規范的核算導致大量賬外資產的產生,單位難以控制,容易造成資產流失。
4.資產處置不規范,隨意性大。一是資產調撥不規范。很多資產由調撥雙方約定,不辦任何手續,資產就轉移了,導致資產權屬不清,責任不明。二是資產轉讓、出售不規范。轉讓、出售時不審批、不評估、不公開,易產生腐敗現象,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三是資產報廢報損不規范。資產報廢、報損沒有一個專業部門對此作出科學鑒定,報廢資產處理也沒有統一規定,由單位自行處理。
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偏差,管理意識不強。不少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重錢輕物、重購輕管思想嚴重。行政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關注資金收支、購置資產的資金來源,普遍不關心資產管理和核算,把資產作為一種即時消耗,認為購買時就消耗了,不顧后期的有效管理,真正提高其使用效率。
2.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產權不清、管理職責不明。一是大多數單位沒有建立必要的資產管理使用責任制、資產清理盤點等制度,保管、使用責任不清。二是資產管理責、權、利不統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缺少約束機制,領導管與不管一個樣,資產管理責任不到位,權力義務不明確。
3.財務制度的設置使資產管理得不到重視。行政事業單位在取得資產后,財務核算不像企業,資產不需要計提折舊,也不需要進行成本核算。因此,資產的損失與浪費不能從平時的會計資料中真實反映,也不會追究責任,因而其管理容易被單位領導忽視。
4.外部監督不夠。長期以來,財政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只注重預算資金的管理,對資產管理力度明顯不足;各經濟監督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檢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如審計部門,一般側重對制度執行、資金使用的合法合理性的監督,對資產購置審查,關鍵看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支出是否符合規定,至于資產的安全完整、管理情況極少涉及。
5.單位專業人員業務不熟悉,工作責任心不強。許多單位財務人員和資產管理人員是兼職的,他們認為財務和資產管理工作是單位一項附帶任務,只要把賬記好,不出差錯就行。可想而知,資產不可能得到有效管理,就出現了購置的資產該建賬的沒建,該登記賬卡的沒登,該按規定核銷的不申報。另外有關部門也認為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業務簡單,對其培訓力度不夠,使得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業務素質難以提高。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措施與對策
作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針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責任制,將管理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內容。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護國有資產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既是各級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經濟監督部門的責任,又是國有資產管理、使用單位的責任。單位領導是資產管理第一責任人,首先要提高認識,將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工作目標;其次建立資產管理責任制,應成立專門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責任制度,在統一領導下按照分級管理辦法,層層分解,明確責任人,確定權利和義務;再次設定資產管理考核指標,定期評比,充分調動管理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加責任意識,促進提高管理水平和資產使用率。把領導任期內資產管理的好壞、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情況與領導干部績效掛鉤,作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使資產管理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
2.改革行政事業單位相應的管理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關法規的部分規定已不能完全適應實際業務,使許多經濟活動無法作出合理的會計處理。如行政事業單位通過舉債資金添置工作需要的資產,因現行會計制度中無此業務具體規定,增加了會計核算的難度。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也應與時俱進,改革不適應需要的制度和核算方式,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為確保單位管好資產,合理保護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權利,更好地反映資產的真實面貌,保證資產重置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應實行適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
3.完善資產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于資產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同時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資產購置、驗收、使用、保管、調撥、轉讓、處置、報廢等各個環節控制制度,如《資產管理定期檢查制度》、《資產管理使用移交制度》,細化和量化各項規定,堵塞資產流失的漏洞,使資產管理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具有可操作性,從而依法管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具體掌握三方面:(1)采購環節控制。根據部門、單位實際需要與財政預算的可能性,年初編制采購計劃,列出具體品名、規格,納入政府采購,采購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采購。(2)管理環節控制。確定專人負責資產管理,將現有的資產建立賬、卡,及時掌握資產使用動態。對不同類型單位占用的資產,視使用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可實行集中授權經營、委托監管、閑置資產調撥、轉讓等形式,既可增加收益,又不浪費資產,極大提高資產使用率。(3)資產核算控制。會計人員應做好基礎工作,建立資產明細賬、臺賬、卡片等,如實登記資產購置時間、金額、數量,資產報廢、調撥和變賣,必須按規定程序上報有關部門批準后及時銷賬,定期進行實物盤點,做到賬實相符。
4.加強外部監督。國有資產管理和經濟監督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責任,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一方面加強對資產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另一方面對查出的違法違規問題要嚴格按照政策規定,依法嚴肅處理。同時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指導,幫助完善內部監督制度,形成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權力制約。
5.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資產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和管理,提高從業素質。會計主管部門和資產管理部門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資產管理人員作一次全面調查摸底,建立檔案,定期進行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以不斷提高相關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能獨立、熟練地處理各項業務。建立考評體系,每年對各部門、單位會計人員和資產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考核,實施獎懲措施,對政治素質差、業務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取消其從業資格。
參考文獻:
[1] 吳謹.資產評估學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2] 辛金國.新編審計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