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調查數據為基礎,通過對農民的基本情況和社保參加意愿兩個層面的考察發現,盡管家庭保障仍然是農民規避老年風險的主要方式,但社保養老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他們對社會保險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迫切需要適應農村形勢。農民的社會保障要真正起到保障的方面,政府應該適當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標準,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他們的社會保障標準至少應該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持平。
關鍵詞:農村社會保障;保障標準;農民;揚州市邗江區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177-04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更是唇齒相依。中國目前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當中,從沿海到內地,從大都市到小城鎮,從東部到西部,農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全國失地農民以每年200多萬人的速度增加,同時農民的人均土地在逐年減少,社會保障也逐步覆蓋到全國的農村。為便于更好地了解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意愿,筆者對蘇中地區的農戶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于2012年4月展開,調查地點位于揚州市邗江區。該區屬于城郊結合部地帶,土地征收頻繁。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 200份,收回問卷1 130份,回收率91.67%,錄入問卷數據后運用SPSS、Excel等軟件進行分析,同時分別召開街鎮分管領導、人社局工作人員、村干部、農民和失地農民代表座談會。調查的重點主要是農村社會保障全覆蓋情況,特別是城郊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情況,以及他們對養老保險和生活保障的需求。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1.調查樣本年齡情況(見表1)
此次調查中,16~44歲的占27.2%,45~54歲的占27.2%,55~59歲的占13.5%,60~69歲的占23.4%,70歲以上的占8.7%。達到退休年齡的占總人數的39.51%,農村實際的老齡化程度較為嚴重。
2.調查樣本家庭情況(見表1)
在調查的1 130戶中,平均每戶人口為4.2人。其中家庭成員只有1人的占總人數的0.9%;2人占總戶數的7.85%;兩種戶型合計占總戶數的8.75%,這種小型化戶型將來基本無家庭養老保障的功能。3~4人的占總戶數的37%,5人以上的占總戶數的54.24%。這些情況表明,由于實行了計劃生育、農村家庭規模也日趨小型化,“4—2—1”、“4—2—2”家庭結構日趨增多。同時對于3~4人的家庭,多數家庭有1人處于“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年齡段,5人及以上的家庭,多數家庭有2~3人處于“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年齡段。這表明,樣本中大多數家庭家中均有需要贍養的老人。
調查區域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小學及以下占38.8%,初中文化程度占40.2%,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占14.5%,大學及以上僅占5.3%。
工作情況:在家做家務的占比最多,為38.6%,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調查時主要采取入戶調查,接受訪問家庭婦女居多;其次為打工,占比28.1%;第三為務農,占比16.2%。這說明樣本區域農戶的主要收入已不再是務農收入,打工收入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
3.調查樣本收支情況(見表2)
收支情況:受訪者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3萬元,占26.18%,其次是1萬元~2萬元,占19.91%,3萬元~4萬元,占18%。支出主要集中在1萬元~2萬元,占37.55%,其次是2萬元~3萬元占27.64%,1萬元以下占19.91%,受訪者的支出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務農支出所占比例較少。從就業情況和消費結構來看,樣本區域的農業戶口所涵蓋的人群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是有本質區別的,其一他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打工,其二在支出結構中務農支出所占比例較少,這說明他們更傾向于是城鎮居民。
綜合農民收入情況可以看出,受訪者收支基本相符,略有結余。農民現階段的收入情況已經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繳納社會養老保險。
4.調查樣本對戶口性質的看法
在對農業戶口和非農戶口選擇時,不論是因為放棄承包地還是因為土地被征用換取非農戶口,選擇“不愿意”的多于“愿意”的;在“農業戶口轉為城鎮戶口的重要性”上63.89%的人認為“不太重要,轉不轉無所謂”。
在對已取得城鎮戶口的調查時,他們取得城鎮戶口的方式也主要是“征地就業”和“征地安置”,分別占比78.1%和13.3%,都是比較被動的方式,只有少部分人主動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調查顯示樣本區域農民認為轉為城鎮戶口的好處有:子女可以進好學校占24.96%,可以拿勞保占19%,可以像城市人生活占10.18%。不好的地方有:生活負擔重占55.49%,房價太高買不起占37.61%,城市醫院看病貴占37.35%。
這都可以說明隨著時代的變化,城市戶口背后所隱含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小,對農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小,城鎮戶口在農民心目中已經不如以往重要,他們更關注的是一些實質的東西。
二、調查樣本參加社會保障意愿分析
1.參加社會保障主要項目的情況
社會保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主要由以養老、醫療、失業為核心的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組成。就調查情況來看,未參保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困難交不起費,占比38.06%;保險繳費多拿錢少,不合算,占比17.99%;還年輕不考慮養老,占比16.61%。這說明很多受訪者主觀上是愿意參加社保的,但是家庭的實際困難使得他不得不放棄參加社保。建議在繳費方面,參保人可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選擇不同繳費標準,可選擇按年、季、月繳費。這樣的制度設計,適應了農民收入不穩定性和家庭經濟能力的差異性。
在參加的險種選擇上,參加最多的依次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占比36.7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比40.36%;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占比8.56%;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占比5.21%。
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參加的社保項目存在差異性(見表3),差異性的產生可能與他們所處的年齡段有關。數據顯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57.25%集中在16~44歲,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61.29%集中在16~44歲,參加企業職工醫療保險的65.48%集中在16~44歲,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51.28%集中在16~44歲,這群受訪者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們多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上班,享受著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待遇;而年紀偏大者,錯過了就業的黃金年齡,就業難度較大,因此參加的多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2.農民對社會保障方式的選擇情況
在農保和城保的意愿選擇時,61.1%的受訪者選擇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6.7%的受訪者選擇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17.6%的受訪者選擇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僅4.6%的選擇參加靈活就業者養老保險。結合“繳費檔次”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選擇低繳費檔次的人多傾向于參加農村養老保險;選擇高繳費檔次的人,在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之間沒有明顯的偏好。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農民本身并不是不希望繳納較高的保費,取得較高的保險金,他們在選取險種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付出與所得的比例以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
在養老方式的選擇方面,以下三種養老方式選擇的人群最多:子女贍養占比37.16%,社保養老占比34.27%,自我儲蓄占比21.33%。這說明受訪者“養兒防老”的意識比較強烈,但是隨著社保政策的不斷完善,社保養老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受訪者也認為社保是未來養老的重要途徑之一。
進一步結合年齡數據分析,選擇“子女贍養”的主要集中在55歲以上,而“社保養老”相對來說主要集中在“16~44歲”。這說明對于年紀偏大者,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比較習慣于“子女贍養”,另一方面可能更多地從生活照顧方面考慮,希望子女能給予更多照顧,事實上,養老不僅有一個經濟負擔問題,還有一個生活照顧問題,目前也只能由子女來承擔。對于年紀較輕者來說,“4—2—1”的家庭結構讓 “子女贍養”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可能,他們更愿意接受“社保養老”這種模式。對于“44~54歲”這個年齡段,他們處于中間層,受兩者的影響均有,因此他們對兩種養老模式沒有表現出很明顯的傾向。
在實際接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農村已出現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趨勢,老年養老生活風險已客觀存在。一是計劃生育導致家庭結構日漸小型化,“4—2—1”家庭結構顯現,一對夫妻不僅要撫養小孩,從事務工或農業生產,而且要供養四個老人,其精力和財力均難維持家庭養老正常運轉;二是家庭中青壯年勞動力一般都長年在外打工,有的轉移到城鎮長期居住,必然會導致與父母感情的淡化,進而使傳統的“孝道”觀念出現淡漠,主動給父母養老費的不多;三是由于某種原因子女不在身邊,空巢家庭增多,老人由于年齡偏大,體力越來越差,難以勝任農業勞動,老年生活面臨困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再考慮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等因素,更可說明農村老年人生活存在風險。
3.對社會保障標準的預期
為農民建立社會保障,確定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保障水平太低,對農民沒有吸引力,不僅不能保障農民的基本需要,還可能產生抵觸心理,影響政策的執行;保障水平太高,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持,農民社保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在農業戶口的受訪者看來,41.06%的受訪者認為現行的養老金作用不大,只能作為家庭養老的補貼,14.96%的受訪者認為基本不能保證養老,27.86%的受訪者認為作用比較大,可以減輕家庭養老壓力。現階段農民和失地農民的養老金遠遠低于邗江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因此認為農民的養老金偏低,對家庭養老的作用不明顯有根有據。
調查顯示,85.19%的受訪者都將標準定在400元以上,其中53.37%的人認為每月最好是600元以上。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我們可以認為,每人每月600元左右的養老金標準的預期是理性的。
三、主要結論和對策建議
1.主要結論
經過以上對現行制度安排下農民社保參與意向的數據統計和結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1)農村老齡化程度偏高,達到退休年齡的占總人數的39.51%,農村實際的老齡化程度較為嚴重。(2)農村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平均每戶人口為4.2人。(3)受訪者收支基本相符,略有結余。農民現階段的收入情況已經有一定的經濟能力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農民主觀上是愿意參加社保的,但是家庭的實際困難使得部分農民不得不放棄參加社保。(4)農民本身并不是不希望繳納較高的保費,取得較高的保險金,他們在選取險種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付出與所得的比例以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5)隨著社保政策的不斷完善,社保養老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受訪者也認為社保是未來養老的重要途徑之一。(6)現階段農民和失地農民的養老金遠遠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因此認為農民的養老金偏低,有理有據,預期的養老金標準是每人每月600元左右。
2.政策建議
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到來,農民對社會保障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即使在由個人繳費為主的條件下,他們仍然非常愿意參加養老保險。有關部門應在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更要適應農村形勢、順應農民的愿望,為農民出臺更為合理的制度與政策,促進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度的不斷完善。
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中,我們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繳費能力、保障需求水平,還要考慮農村、社區條件和養老觀念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應兼顧制度的公正與效率。農民在養老問題上主要依賴的仍然是通過老年人自身勞動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保障方式,參加社保只是在這兩種方式面臨威脅時的一種補充和替代選擇。應在倡導農民參加社保的同時,采取措施恢復甚至強化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傳統家庭保障作用,通過土地的合理流轉、增加土地收益、調整農業結構等方式來增強土地在保障農民的老年風險方面的能力。
政府鼓勵農民參保,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為農民提供可持續的生計,讓農民更好地分享城市化、工業化成果。農民的社會保障要真正起到保障的方面,政府應該適當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標準,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他們的社會保障標準至少應該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持平。
參考文獻:
[1] 田凱.北京市農轉居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及其政策選擇[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
[2] 楊翠迎,黃祖輝.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來自浙江省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4,(6).
[3] 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張汝立.農轉工——失地農民的勞動與生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 陳正光,駱正清.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意愿分析——以合肥市為例[J].農村經濟,2008,(8).
[6] 樂章.現行制度安排下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意向[J].中國人口科學,2011,(5).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