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漢語“黃色”從英語“黃色新聞”一詞中扭曲性地植入了“色情”與“低俗”的義項,到20世紀中期經過半個世紀,該義項成為黃色中心或核心義項。由于語言具有模糊性,這種模糊性具有將詞項(黃色)的某些義項(“低俗”、“色情”、“淫穢”)增添并中心化或突出的功能,和將某些義項(尊貴等)邊緣化、或撤銷的功能。同時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模糊性功能,將漢語里黃色“低俗”、“色情”、“淫穢”之義項邊緣化、或撤銷、廢止。我們的政府、文人、媒體、乃至學校等可以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語言模糊性;漢語黃色;黃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75-02
一、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于1965由扎德提出。扎德對模糊性的定義是:“模糊集合是由其成員隸屬度構成一個連續集的所有成員組成的一個類” [1]。即模糊集合的所有成員有著相似性關系,且有著不同的或變化的相似度 [2]。維特根施坦(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家族類似(family resemblance)的原則來處理模糊性[3~4]。一個家族的成員,有核心成員或中心成員,有世隔很多代的邊緣成員。本文試圖以黃顏色為例,證實家族成員的核心或中心地位與邊緣地位(根據立足點不同)可以相互轉化。
例如,紅色,古漢語紅色從顏料、顏色之色,演變到隱喻面容(如紅潤、紅撲撲等)、吉祥、昌盛、美好(如紅人、紅包等)等意義,并自20世紀中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紅色革命在中國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紅色用來指“無產階級革命的、共產黨人的”等意義,并成為紅色的核心意義,如“紅軍”,“紅色之旅”,“又紅又專”、“紅心”、“紅星”、“紅旗”、“紅領巾”等。在漢語里,這些詞均為褒義。并隨之而產生“能干的”、“政治素質好的”等意義,如“紅旗手”或“三八紅旗手”等用來指各行各業的作出了一定貢獻或成績的“能人”、“能手”[5]。這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一個詞匯可能增加新的意義,并成為其核心意義。
又如黃色,古漢語里黃色與皇帝、皇權有關,“尊貴”、“輝煌”(如皇榜、黃歷等)之義為黃色的核心意義,其他如“不成熟”(如黃口小兒)等意義為邊緣成員,但隨著皇帝的廢止皇權消亡,黃色不再有尊貴輝煌之義,這個核心意義消失,而代之以“色情”、“淫穢”等意義。本文討論黃色與色情、淫穢意義的關系、演變歷史等。
二、漢語黃色與色情
傳統漢語黃色與色情、淫穢無關,而與皇帝、皇權有關,是“尊貴”與“輝煌”的象征。但隨著皇帝的廢止,皇權的消亡,黃顏色“尊貴與輝煌”的意義隨之邊緣化或消亡。傳統漢語里色情則用用桃色、粉紅色來指代[6]。在帝制時代“掃黃(皇)”不可思議。
Adams Osgood (2009) [7] 在跨文化研究中發現,黃顏色詞在大多數語言中都打上了褒義、積極的記號,而在香港漢語中則含貶義:黃色與色情相聯系。現代漢語“黃色”如黃色文學含有“色情”和“資本主義自由化”的義項 [8]。“資本主義自由化”的義項是社會主義中國政治的需要強加給黃色“低俗”義項上的意義(此義項不議),如果黃色不存在低俗的義項,則有可能用別的詞或顏色詞代替。
英語里“黃色”一詞與色情無關,更談不上淫穢之義。漢語黃色“色情”的義項,是從歐美語言詞項“yellow journalism (黃色新聞)” 和“yellow press(黃色書刊)”中扭曲性移植過來的,并且波及其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與色情有關的詞匯。 英語yellow journalism(黃色新聞)也無色情之義。
“黃色新聞”起源于19世紀末美國報業大亨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簡稱World,)與赫斯特(Hearst)《新聞報》(New York Morning Journal簡稱Journal)之間的競爭。1892年《世界報》以漫畫的形式報道《黃色小孩(yellow kid)》),通過一個身著大過身材許多的黃色衣服的小孩在紐約街頭的所見所聞,繪聲繪色、聳人聽聞報道犯罪、兇殺、色情、小說連載等刺激性、消遣性的文章和對政治腐敗的攻擊等,贏得了全美報紙中的最大發行量。以至于對手把《黃色小孩》的漫畫家(Richard Outcault)挖了過去。當時兩報廣泛采用通欄大字標題、彩色連環畫、大量圖片等,竭力迎合讀者。當時享有聲譽的《New York Press》報譴責他們的這種聳人聽聞、夸張的做法,稱之為“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9]。“黃色新聞”由此得名,人們把1895—1898年這段時期連環畫、卡通畫等盛行、充斥美國報業,稱為“黃色新聞”時期[10~11]。“yellow journalism”、“yellow press”等,都是這時候產生的詞匯 [12]。
在英語里“yellow”此義項僅限于報刊業,未波及其他領域。1918年出版的《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就標示yellow 有“嫉妒、憂郁、怯懦、吝嗇、卑劣可恥、駭人聽聞”的含義,此類基本語義延續至今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且一直未見色情、下流、淫蕩之意味。但是“黃色新聞”一詞以不同的速度流傳世界各國,并且“yellow”在漢語中的詞義發生了變化。
黃興濤、陳鵬在《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6] 一文中,深入細致地考究了漢語黃色“色情”義項的歷史,本文在此對該文作詳細的介紹:早在1914年,《東方雜志》就已有文章從批評的角度談到了“黃色紙”。這里的“黃色紙”指的是刊載捏造不實報道,不外乎各地暗殺、搶劫、離婚、茍合之事”,以迎合讀者趣味的不良報刊。1924年,《國聞周報》有人專文介紹美國的“黃色新聞”新聞事業。1936年,左翼作家夏衍在一篇影評中,就用“黃色新聞”專門指代盜匪之類的新聞。1940年,《抗戰建國實用百科辭典》將黃色新聞解釋為“指報紙上所記載關于盜竊、風化及其他一切足以合迎一般人的低級趣味的新聞”。這一時期的“黃色新聞”不特指淫穢、色情、下流,但含離婚、男女關系等,且與低級趣味相聯系。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時,“黃色新聞”語義的變異忽然加速,色情的主導含義得以迅速確立。如前所述,“黃色新聞”因為其自身即蘊涵低俗新聞之意,而此類新聞又不可避免地大量涉及男女關系、色情、淫穢之事,故易被與表示色情意義的詞匯混用,久而久之其原來多方雜陳的廣泛意義范圍逐漸萎縮,色情、淫穢之意則愈發凸顯。1946年,有雜志報道作家丁玲“戀愛成功”的消息,采用了“赤色圈里的黃色新聞”之說法。凡此種種,都證明這一時期“黃色新聞”的淫穢色情含義基本上已經定型了。1946年前后,“黃色”一詞已經開始被廣泛運用到一般社會其他領域,“黃色刊物”、“黃色音樂”、“黃色電影”、“黃色小說”“黃色文學”、“黃色讀物”、“黃色文藝”、“黃色舞臺”、“黃色廣告”、“黃色文化”等今人耳熟能詳的詞匯相繼出現。1946年時,已經有人發表《略談黃色文化》,開始專門討論所謂“黃色文化”。1947年,上海出現一篇名為《人民的呼聲:打倒黃色電影!!》的報道。1948年,李兆璉在《論黃色文化》一文中,兩次直接使用了“掃黃”一詞,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掃黃”提法。到1949年時,更出現了明確以“掃蕩黃色文化”為標題的文章。
英語“yellow journalism (黃色新聞)”本來指用卡通、漫畫等形式捏造不實報道,包羅暗殺、搶劫、離婚、茍合之事,有夸張、渲染、捏造等等頗廣的義項,而在中國的發展、變異,其他義項逐漸邊緣化、萎縮,“色情、淫穢、下流”義項得到中心化或突顯并居于核心地位,進而原先的多重含義被抽離出去,色情之義進一步強化、甚至獨占詞義,從而使漢語黃色有了“色情、淫穢”的義項,并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包含色情意義的詞匯,甚至所謂的“黃色文化”。
三、總結
從這里,又一次看到或證實,語言的模糊性具有將詞項(黃色)的某些義項中心化或突出的功能,和將某些義項邊緣化、或撤銷的功能。“低俗”、“色情”、“淫穢”之義項扭曲性地在漢語黃色的模糊概念中得以中心化或突顯,而傳統黃色高貴之義項受到邊緣化、甚至消亡,在這個過程中,作品、文人、報刊雜志等傳播媒體、特別是字典等工具書,以及政府、學校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反過來,要將“低俗”、“色情”、“淫穢”之義項從“黃色”詞匯中邊緣化或撤銷,我們的作品、文人、報刊雜志等傳播媒體、特別是字典等工具書,以及政府、學校等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Zadeh.L.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
[2] 79 Billy P.Buckles and Frederick E.Petry.Uncertainty models in information and database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5,(11):77-87.
[3] 桂永霞.語言的模糊性與圖式理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2):69-72.
[4] 桂永霞.語言的模糊性與顏色[J].經濟研究導刊,2012,(24):265-266.
[5] 桂永霞.語言的模糊性與英漢(紅)顏色及其隱喻[J].三峽大學學報,2012,(5):107-110.
[6] 黃興濤,陳鵬.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J].歷史研究,2010,(6):83-98.
[7] Cristina Soriano and Javier Valenzuela.Emotion and colour across languages:implicit associations in Spanish colour terms.Social ScienceInformation 2009,(48):421-445.
[8] Huang I-Shu.Four Decades of Chinese Literature.China Report 1990,(26):47-70.
[9] David Bradbury.Of Course it Happens here.British Journalism Review 2003,(14):17-21.
[10] 466 Book Reviews:Book Review Policy.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1,(88):430-470.
[11] 25 Tia C.M.Tyree and Adrian Krishnasamy.Bringing Afrocentricity to the Funnies:An Analysis of Afrocentricity Within AaronMcGruder’s The Boondocks.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2011:23-42.
[12] Monika Krause.Report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journalistic field:US news media,1890—2000.Media,Culture Society 2011,(1):89-104.[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