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雖然已經是汽車產銷大國,但是雖大卻不強。目前,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的問題頗多,其中市場集中度偏低的問題比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嚴重影響了其自主創新能力。采用行業集中度指標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15-02
一、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是從1956年開始的。1955—1957 年的三年間只有一汽,20世紀70 年代開始,中國出現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業。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政府開始鼓勵民族汽車廠商和國外接觸,中國的汽車業緩緩對外開啟大門,利用外資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一種新的趨勢。1984年1月,中國汽車的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北京吉普誕生。國家在縝密研究了中國未來轎車工業的發展道路之后,確定了“三大三小兩微”的總體格局,轎車工業開始向規模化方向發展。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汽車行業實現了突破。1992 年,中國汽車的總產量,以完美的成績,突破了百萬輛大關。從2002年開始,中國汽車行業進入飛速發展的高峰時期,中國汽車業三大集團掀起了與國內外產業資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在2009 的上半年,中國汽車的市場銷售量,已經擺脫以往,一躍而上,超越美國與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第一。我們可以明確看出,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同時調查顯示,中國汽車產業與國外相比較,總體規模是很大的,但是,單一企業的規模卻相對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幾家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就比較低,表現在市場集中度比較低[1]。同時中國的零部件行業,百強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整個行業的50%,遠低于美國、日本的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可以看出,盡管中國汽車產業在發展中形成的多、小、散、亂等現象有所改觀,中美兩國汽車行業的集中度差異仍然非常巨大。
二、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的測度
貝恩(J.Bain)在1959年系統地論述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三個基本范疇: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一個既能深入分析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 )—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簡稱SCP 分析框架。SCP 分析認為不良的市場績效是由不良的市場行為所造成,這些不良行為又源于不良的市場結構[2]。市場集中度是對整個行業的市場結構集中程度的測量指標,它用來衡量企業的數目和相對規模的差異,是市場勢力的重要量化指標。市場集中度是決定市場結構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體現了市場的競爭和壟斷程度,經常使用的集中度計量指標有:行業集中率、赫爾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洛侖茲曲線、基尼系數、逆指數和熵指數等,其中行業集中率(CRn)與赫希曼指數(HHI )兩個指標被經常運用在反壟斷經濟分析之中[3]。
產業集中度屬于絕對集中度的衡量指標,通常用產業內最大的前n位企業生產值、銷售額、職工人數、企業資產等指標累計數占整個產業相應指標總數的比例來表示,其概念清楚、含義明確,能夠形象地反映市場集中狀況,綜合地反映了企業數量和規模這兩個決定市場結構的重要方面。其計算也簡便,所需資料較易獲得。然而它所表達的企業集中程度并不完全真實,存在一定缺陷。
三、近幾年中國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分析
通過對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CR4在2004—2011年間呈現正反“V”型曲線趨勢。在2007年以前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不僅偏低而且還有下滑趨勢,CR4都在30%以下,根據貝恩對行業壟斷與競爭類型的劃分標準,此時的中國汽車行業屬于低度集中的市場[4];自2007 年以來,CR4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在2008年時達到最高點,這時中國的汽車行業處于中度集中的市場,行業內企業數目還較多,但從2008年以后,CR4又呈現了下降趨勢,與此相比,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行業集中度早已達到90% 以上,所以,中國雖然是汽車產銷大國,但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Bain產業結構衡量標準為:當CR4<10%時屬于微粒市場;CR4=10%~30%時屬于低度集中的市場;CR4=30%~35%時屬于中低度集中的市場;CR4=35%-50%時屬于中度集中的市場;CR4=50%~60%時屬于中高度集中的市場;CR4=65%~75%時屬于高度集中的市場;CR4>75%時屬于極端高度集中的市場。
汽車行業屬于資金與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高、技術裝備多,生產過程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都有著迫切的需求,中國汽車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明顯偏低,這嚴重制約著汽車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影響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大規模汽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速度緩慢。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與外國品牌實行合資,合資模式使得中國汽車業在技術、資金、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保護了大型國有汽車集團在加入WTO后沒有受到大的沖擊,但同時,國內幾大汽車集團無論在銷量上還是利潤上,無一不是依靠合資公司“供養”,因此也就喪失了自主創新的動力。雖然近年來汽車業兼并重組事項不斷,但兼并重組的更大意義或許在于豐富了產品線,擴大了集團總體銷售規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并沒有獲得明顯的提升。
2.小規模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發展迅速。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國內汽車需求市場快速擴大,汽車行業的高利潤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進入,如奇瑞、吉利、比亞迪,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都明顯高于大型汽車集團。受資本不足的限制,新建汽車企業起點低,生產規模小,但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市場需求導向的發展機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對產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和滿足市場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整體規模偏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四、結論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雖已是全球汽車產銷大國,但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只處于中低度集中水平,嚴重地制約著中國汽車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因此,通過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以提升行業集中度,將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也要注意到,企業間兼并重組活動應始終堅持產業政策為指導,市場為導向,企業并購應更多地應考慮企業間的優勢互補。企業間的并購與重組并不是越大規模越好,如果在管理、文化等各方面能有效融合,反而更有利于提高中國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政策建議
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偏低,為提高中國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完善中國汽車市場結構,增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考慮以下幾條對策和建議[5]。
1.注重汽車產業政策。在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史上,國家政策對汽車產業一直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尤其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汽車行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中國汽車產業起步晚,規模小,發展較慢,技術比較落后,所以更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發揮積極作用,以提高市場集中度,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汽車市場應該實施以汽車企業為主導,政府加以引導的策略,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扶持汽車大集團,促進規模經濟的實現和同國外大企業的競爭;另外市場環境也很重要,為了使汽車產業能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中得以成長發展,還應該加大力度健全市場體制,規范市場行為,加大監督力度,防止地方政府受利益誘使導致過度進入汽車產業。
2.適當減少汽車廠商數。汽車行業具有規模經濟性,只有規模足夠大才能發揮規模效應,所以需要有大型企業集團存在。所以,中國的汽車企業要想具有國際競爭力,不僅要與國外企業實行兼并合作,善于利用國外企業的技術以及生產管理的優勢發展自身,更應該鼓勵中國的汽車企業實行“強強聯合”,進行資產重組,擴大企業規模,通過大企業間的聯合和重組,使格局更理想,以此來進一步提高中國汽車產業的市場集中度[6]。
3.加強汽車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就是自主創新,而企業要持續全面的創新,為其發展壯大注入不竭的動力,不僅要堅持制度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而且堅持管理創新,形成高效靈活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注重人才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堅持技術創新,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技術開發體系[7];只有加大在技術方面的研究,提高產品質量,創造自己的品牌,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有效地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集中度,改進市場績效。
參考文獻:
[1] 張發伍.中國汽車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國際商報,2005,(8):46-48.
[2] 易小佳,廖進中.中國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3):12-15.
[3] 劉世錦.市場開放、競爭與產業進步[J].管理世界,2008,(12):1-9.
[4] Michael L Berger .The automobile in American industry and culture:A reference guide[M].Published by Greenwood Press,2001.
[5] 戴宏偉,王婧妤.中國汽車產業市場集中度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產業,2010,(4):46-47.
[6] 王艷艷,袁鑫.汽車行業重組案例分析[J].汽車工業研究,2009,(9):30-33.
[7] 黃向東,周斯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思考[J].經濟問題,2004,(9):75-76.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