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導者,準確定位教師角色顯得十分必要,而隱喻作為一種認識抽象事物的方法,為教師角色分析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隨著教育隱喻的變遷,教師角色定位從傳統走向現代,即教師從知識的傳播者、方法的傳授者和情感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導者,學生創新能力的開啟者和引路者以及學生自主能力的鼓勵者和促進者。
關鍵詞:教師角色;隱喻;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323-02
當前,素質教育在中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并且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為中國的人才培養做出了貢獻。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一指導思想將把中國素質教育推向更深的層級和更廣的空間。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導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教師角色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人們很難直接感知,這時候需要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來打個比方以幫助自己理解,例如“教師是辛勤的園丁”,這種認知方式即為隱喻(metaphor)。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明確指出:“隱喻的本質是借助一類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盵1]隨著教育隱喻的變遷,教師角色定位也在不斷發展。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角色的基本定位。隨著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角色行為亦在發生深刻變化。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程,教師要與教學改革同行,必須準確定位教師角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自我更新發展。
一、教師角色的傳統定位
一直以來,人們對教師角色有著特殊的期許,因為教師從事的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一些生動鮮活的隱喻來看,教師角色一般定位在知識的傳播者、方法的傳授者和情感的傳遞者。
(一)知識的傳播者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爆炸和網絡技術打破了教育的封閉狀態,突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擁有海量信息已經不足以適應教師角色的需要,這樣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是“一條流動的河”,教師需要有知識更新的能力,這樣才能提供給學生最新最有效的信息。此時,教師往往進行的是一問一答的牽引式教學,目的是將學生牽引到自己教學預設的答案中,以便達成知識傳授的目的。以上都是說明學生是知識和信息的吸納者,而教師的角色則定位在知識的傳播者。
(二)方法的傳授者
人們經常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說明教師傳授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這是因為,“授人以魚”,只能解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能使人終身受益。在素質教育中,道理亦是如此,教師不再限于給予學生知識的滋養,而且在于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能會采用蘇格拉底“頭腦助產士”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學習方法以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授漁”為教師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詮釋,教師成為方法的傳授者。
(三)情感的傳遞者
韓愈在《師說》中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可以說,教師角色定位有了另一種理念。而且俗語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師”與“徒”有了割不斷的聯系,他們之間是一種尊重與被尊重的關系,他們也有了一種情感紐帶而緊緊地聯系著。相應地,教育則是一種人際交往系統[2]。“教學相長”則更加深刻地說明了二者的情感聯系,教與學之間不單是知識和方法的相互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這時候,教師角色定位為情感的傳遞者。
二、教師角色的現代定位
隨著文明進步與時代發展,院校進行素質教育,教育目標有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教師角色過多強調“教”的一面而忽視學生的積極面,這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人才培養需求,教師角色因“教”與“學”關系的重新加權而呈現出新的內涵。在素質教育中,教師角色定位向更深層級延伸和拓展,教師成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導者,學生創新能力的開啟者和引路者以及學生自主能力的鼓勵者和促進者。
(一)學生實踐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導者
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綜合素質中所占分量越來越重。于是,一種傳統的隱喻成為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那就是要學生自己“下水游泳”。教師不只是給學生講授游泳的理論、方法和策略,只讓學生在岸上看而不下水,學生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水手”,只有引導和鼓勵他們下水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然后再實踐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更多自己的體驗。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學生會發現問題、體驗情緒、自我反思,教師適時加以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掌握方法技能的效率。這時候,教師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支持者和指導者。
(二)學生創新能力的開啟者和引路者
俗語講“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然而對素質教育來說遠遠不夠,教師不可能為學生提供一把“萬能鑰匙”,也不可能窮盡所有類型的開鎖方法,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開鎖,即學會思維、學會解難、學會創新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從簡單的教法上解脫出來,學生會自我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的工作不是評價與批判而是啟發與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尋找更好求解途徑,激發出更大潛能,進而在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于是,教師的角色則定位在學生創新能力的開啟者和引路者。
(三)學生自主能力的鼓勵者和促進者
“教是為了學”,“學為主體”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中的普遍共識,傳統的教學理念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教”與“學”的傳統關系受到了顛覆。素質教育課堂成為學生情感的紐帶,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必要的情感聯系。教師不再處于權威地位,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變成一個動態過程,教師只是其中的一個參與者,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更為主動的地位,拋棄教師絕對權威的觀念,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把更多的“話語權”留給學生,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展現。這不是說教師作用降低了或者教師可有可無,事實上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肩負著組織、控制、指導、評估和提供咨詢等職責,在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并定期向他們提供幫助上作用明顯。讓學生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會自然延伸,教師鼓勵學生在生活、娛樂、交往等活動中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教學中的中心任務,那么,教師的角色也就成了學生自主能力的鼓勵者和促進者。
從隱喻視角分析,教師角色定位從傳統走向現代。隱喻不僅生動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教師角色,而且清晰地勾勒出了教師角色變遷的軌跡。通過對教師角色的分析,希望能夠引發對教育改革的深層思考,對教學活動起到理論指導意義,從而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ublisher,1980:5.
[2]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9.[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