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體性事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具有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群體性事件呈現出新的演化趨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群體性事件的新表現,對其產生、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出柔性解決群體性事件的對策方案,對于解決群體性事件,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矛盾柔性解決;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65-0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突出成就,和諧社會建設也成果豐碩,但隨著社會利益格局的不斷演變,各種社會矛盾也日漸突出,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并表現出日益復雜的局面。群體性事件涉及面廣,影響較大,處理不好容易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但群體性事件不能簡單地看待,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適應的表現,是人民內部矛盾新的形式。因此,審視群體性事件的演化趨勢,解析其產生、發展的原因,探求柔性解決群體性事件的對策,對于有效解決群體性事件、促進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群體性事件的演化趨勢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群體性事件日益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從廈門市民反對PX項目到重慶出租車罷工事件,從宜黃自焚事件的不斷發酵到眾多網友對小悅悅事件的譴責與反思,還有李剛門、表哥門以及最近的福建表哥跨省銷毀報紙和昆明中石化油罐車司機罷工,無不牽動著國人的心。群體性事件之所以引起人們如此大的關注,是因為事件本身涉及面廣、影響大,更因為事件本身所體現的利益博弈及日益崛起的公民意識。
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基,“根植于中國歷史傳統和社會習慣的特定背景之中”[1],有著自身的發生、發展軌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利益格局劇烈變化,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以往的經濟增長方式積累了眾多的矛盾,環境危機、貧富分化、城鄉矛盾、區域矛盾等不斷發酵,并在一定的條件下集中爆發,群體性事件便是其顯著體現。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中,群體性事件有三個集中爆發期,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學生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二是20世紀90年代工人大量下崗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三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集中爆發的跨地域、跨行業的群體性事件?!吧鐣D型時期由于社會生活秩序劇烈變動,社會利益結構急劇分化,是各種社會沖突事件的高發期”[2]。中國的社會矛盾并沒有隨著中國跨過人均收入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而慢慢消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疾旖陙戆l生的群體性事件,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其演化的路徑和趨勢。
1.群體性事件的數量不斷增多。根據2005年的《社會藍皮書》統計,1994年發生群體性事件的數目是1萬起,而到2003年,這個數字就攀升到了6萬起[2]。數字給我們帶來的是最直接的震撼,是對現今社會矛盾狀況的直觀描述,而在媒體和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這一數字應該更加驚人。
2.群體性事件的主體更加多元化。在劇烈變動的利益格局中,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而作為利益訴求方式之一的群體事件,其參與主體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剛剛起步,新的利益主體尚在孕育,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主要是下崗工人。進入新世紀,情況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社會分配的不合理,經濟發展的成果并沒有惠及所有國民,表達訴求的民眾日益增多,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利益主體也日益豐富,有下崗工人、失地農民、退伍軍人、教師、學生甚至作為國家強力機構的警察。群體性事件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發展產生的分化成果,同時也反映了現有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巨大缺陷,也預示了黨和國家新形勢下面臨的巨大挑戰。
3.群體性事件利益訴求上的多樣化。群體性事件是矛盾劇烈爆發的表現,同時也是利益博弈的結果,群體性事件所涉及的各方一般都存在著利益糾葛。根據這一標準,群體性事件可以劃分為三種:“基于利益表達的群體性事件,基于不滿宣泄的群體性事件和基于價值追求的群體性事件” [1]。在近兩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中,除去直接利益表達的群體性事件外,價值追求所促動的群體性事件也日益增多。如2009年廈門市民反對PX項目,是對自己健康利益的訴求;河北大學生撞人事件引起了網民和整個社會集體聲討,則是對全體公民對公正的訴求;樂清上訪書記死亡事件、陜西安監局長的微笑門,都是事件的不相關方發起推動、進而引發巨大震動的事件。公民利益的含義不斷拓展,其訴求也相應變化,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變化。
4.群體性事件的行為方式出現了暴力化和理性化的雙重傾向。群體性事件是矛盾激化的產物。“階層、群體間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往往借助某個特殊的時間點或偶然事件急劇爆發出來,在社會上迅速蔓延,演變為群體性事件”[1]。它與一定的階層或群體相關。但是在特定的群體性事件中,這些聚集的階層或者群體成員只是暫時的聯合,組織性并不強,一旦被不法分子煽動或者利用,就極易產生暴力化傾向。據統計,2000年發生的沖擊黨政機關事件為2 700起,2003年則上升為3 900起[1]。同時,理性的聲音也在民眾中不斷響起,在河北大學生撞人事件和2012年10月反日游行中,都不乏理性思考者。這兩種傾向的同時存在,是由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所決定的。
5.網絡群體性事件崛起。“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所有的公共事件都與微博有關” [1]。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這種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將生活的所有角落都納入了網絡的視野中,納入到公眾的監督下?!疤摂M社會與現實社會的相互勾連、交織、互動,使得當今群體性事件呈現出愈來愈復雜的特性和面孔” [1]。與以往的群體性事件相比,網絡群體性事件表現出了更快的速度、更廣的傳播范圍、更深刻的思考,由此帶來的是更大的作用力。網民對溫州高鐵撞車的再三追問,迫使鐵道部發言人辭職;對一包煙的曝光,造成了南京江寧房產局局長的下臺;對一個微笑的質疑,造成了陜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的倒臺。網絡的崛起賦予了群體性事件新的形式,也為政府處理群體性事件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群體性事件的原因解析
群體性事件的出現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根源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產物。中國現在正處在社會轉型階段,社會利益格局分化正在進行,社會矛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會相當激烈。因此,不能將群體性事件簡單看做是“刁民作亂”或者“政治事件”,而要認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為合理消解群體性事件提供借鑒。
1.經濟社會轉型的陣痛——群體性事件產生的深層原因。黨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強調,中國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這是對中國所處發展階段的一個科學定位。從社會層面上來說,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利益格局不斷變化,政治體制所面臨的挑戰不斷更新,這一時期,是社會矛盾容易加劇、經濟發展容易失調、社會秩序容易失序、道德容易失范的時期。從利益格局上來說,各種利益階層逐漸形成,利益矛盾日益凸顯,各個階層和群體因利益引發爭執,成為群體性事件的溫床,其中以貧富矛盾最為突出。一項調查顯示,67.9%的人認為中國社會群體之間存在沖突,認為最容易沖突的兩個群體窮人與富人的占24% [3]。從民眾角度來說,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民眾的自我意識覺醒,他們對自我利益保護的意識、參與政治活動的意識都不斷崛起,而當這種參與的訴求和愿望得不到滿足時,也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2.行政體制改革的滯后——群體性事件產生的重要原因。行政體制,尤其是政府的管理體制,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相適應,“司法制度架構及程序必須能夠起到應有的訴愿反饋、糾紛解決以及救濟的功用”[1],這樣才能有效的化解社會矛盾,保證整個社會合理有序的運行。中國現行的政府管理體制,仍然是一種權威管理模式,政府擁有極大的權力,并盡可能地將社會生活納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支配社會資源,規劃經濟發展,引導社會風氣。民眾與政府相比,處于劣勢地位,不能平等的對話。而政府由于其優勢地位,對于社會變化感受較為遲鈍,不能根據形勢及時采取措施,導致了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體制上的不暢通,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產生的貪污腐敗、公權私用、徇私枉法等行為,造成了官民之間的巨大矛盾。據統計,近十年被認為是獲益最多的群體中國家干部高居首位,占70%[3],而被認為最容易沖突的兩個群體干部與群眾占28.3%[3]。此外,社會分配不公、政策決策不透明、司法不公正等,都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也是誘發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行政執法部門的粗糙執法——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威權政府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行政執法部門的強勢。中國歷來缺失法治意識和尊重個人權利的觀念,這個缺陷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以規代法、以令代法和強力執法。執法者往往將自己當做是法律本身,不可置疑,卻視民眾如草芥。在執法過程中,只講究便宜執法,不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尊重執法對象擁有的權利。同時,部分政府機關也動輒將警察等執法力量推到第一線,以國家暴力推行自己的政策,造成了司法對行政的依附。近年來,暴力拆遷和暴力執法引發的群體事件不在少數,如宜黃自焚事件、甘肅吳忠的跨省追捕等。權力的濫用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迫使民眾采用非正常手段表達訴求,是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
4.利益主體法制意識的缺失——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利益主體的主觀因素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國民法制意識的淡薄是產生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民眾對相關法律較為陌生,不知道何為權利、何為義務,出現涉法問題不知道如何表達,有時甚至完全按照自我意識行事,將不合理的訴求當做是自己的主張進行堅持。其次,封建傳統思想的殘留。中國傳統社會的“告御狀”的傳統,讓部分民眾總是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非正常的手段上,希望引起上級的關注,達到自我的利益訴求;而傳統的宗族觀念是致使部分民眾參與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在法治社會,法律是一切行為的準繩,執法機構要依法作為,普通民眾也應依法行事。
三、群體性事件柔性解決的對策建議
群體性事件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是中國當前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能否解決好,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當前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存在簡單粗暴的問題,過分強調維穩,將維穩泛化,視群體性事件如大敵,有輕易將其定性為政治性事件的傾向。群體性事件的出現有其邏輯的合理性,是民眾突破現有體制表達訴求的手段,是行政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的結果。在行政體制改革緩慢推進的情況下,改變應對方式,柔性解決群體性事件,是消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平穩發展的有效手段。
1.暢通民意渠道,完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統治者都明白這個道理,歷代明君都廣開言路,風聞言事,聽取民意。新中國成立后,為傾聽民意,為民解憂,建立的信訪制度。中國如今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意表達不暢。據調查統計,“96.8%的網友認為社情民意通道不通暢”,“政府不問百姓事,將老百姓置于有力無處講、有冤無處訴、合理訴求無人滿足的境地”[4]。政府不僅要引導輿論,更要傾聽民意。首先,充分利用發達的網絡條件,相關部門領導實現與網民的“直接”接觸,了解民眾訴求;其次,加強和完善基層組織作用,增強工作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了解分析接觸的現狀,真正發揮橋梁作用,將民意上達;再者,領導干部切實強化公仆意識,拆除與民眾之間的高墻,落實市民接待日,讓民眾有向各級主要負責人直接反映問題和訴求的機會。民意暢通,利益訴求得以順暢表達是及時消解社會矛盾,避免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舉措。
2.發展社會組織,緩沖和消解社會矛盾。全能型政府的制度設計,決定了它在民眾中毀譽參半的現實處境。它既是民眾信賴的對象,也是抗爭的對象。而近些年群體性事件中出現的沖擊政府、暴力抗法以及自焚事件都顯露出這種全能政府設計的弊端。政府直接面對民眾,一旦出現利益糾葛,兩者就直接處于對立地位,極易動搖政府的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公民社會的發育也日趨成熟,并逐漸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如各種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協會和商會。社會組織的存在是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彌補政府管理中的不足,合理維護相關民眾的利益。作為一個整體,社會組織的聲音更為有力,也更有代表性,通過社會組織,民眾可以將自己的訴求有效表達出來,避免了矛盾的激化。政府也通過社會組織與民眾進行溝通,一旦出現利益的對立,政府則避免了與民眾的直接對立。社會組織是社會矛盾的緩沖劑,是化解當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有力工具。因此,發展社會組織,將社會組織的發展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是促進群體性事件柔性解決的重要措施。
3.健全法律法規,明晰執法范圍和程序。當今中國,比行政體制改革更為迫切的是進一步明晰法律的內容、適應范圍和程序。法律是社會行為最根本的規范,但在現實中卻存在任意曲解、甚至藐視法律的事情存在。如政府拒絕執行法院判決的事情就屢見不鮮。依法治國,首先要從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做起。要進一步明確法律的具體解釋,保證執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其次保證司法的獨立性,杜絕行政勢力干涉司法程序的行為。第三,要保證執法程序的正義。程序正義是最基本的正義,如果程序正義保證不了,則法律真正的正義性就必然要打折扣。司法的濫用是導致群體性事件激化的重要原因,樹立法律權威,保證依法行事,是群體性事件柔性解決的重要保證。
4.加強法制宣傳,增強民眾法律意識。法律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基本依據,也是公民行為的基本準則。法律規定了公民表達個人訴求的權利與途徑,同時也對其進行了相應的限定。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公民的行動才是自由的。而對法律的漠視和無知正是許多群體性事件發生和激化的重要原因。相關部門要利用有力渠道,加強普法教育,進行法律宣講與解釋,明確法與非法的界限,為民眾依法表達自我訴求提供法律依據。
四、結語
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寓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進程之中。但在這里探討其柔性解決的對策,無疑是對緩解和消除當下社會矛盾有極強的借鑒意義,為促進社會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肖唐鏢.群體性事件研究[M].北京:學林出版社,2011:1-250.
[2] 何顯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應急處置[M].北京:學林出版社,2010:1-3.
[3] 李培林,等.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12-341.
[4] 惠銘生.暢通民意渠道,化解群體性事件[N].中國青年報,2009-01-07.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