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剝削這種歷史現象又回到現實中間。其必然性有兩個方面:其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消滅剝削,相反適度的剝削在現階段還能刺激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通過剝削消滅剝削這是現實的選擇;其二,允許私有制經濟的存在,這是剝削的制度根源。但剝削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剝削存在的合理性。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而剝削的消滅既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又需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不斷完善,這兩方面條件的成熟都需要一個過程,因而,消滅剝削是過程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關鍵詞:剝削;消滅剝削;過程性;必然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55-04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剝削這種歷史現象又回到現實中間。其必然性有兩個方面:其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消滅剝削,相反適度的剝削在現階段還能刺激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通過剝削消滅剝削這是現實的選擇;其二,允許私有制經濟的存在與發展,這是剝削的制度根源,私有制與剝削相生相伴。但剝削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剝削存在的合理性。剝削與社會主義不相融,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而剝削的消滅既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又需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不斷完善,這兩方面條件的成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歷史過程,因而,消滅剝削是過程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一、消滅剝削的內涵
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剝削,不消滅剝削就沒有社會主義,更沒有共產主義在將來的實現。“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1],“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所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1]。因為,私有制是剝削的根源,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最終消滅剝削,實現人的解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斗的理想。而現實的社會主義還未達到生產資料全社會公平占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有制經濟的存在,決定了剝削的不可避免。那么,這種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該如何解決,這里的關鍵是創新馬克思主義剝削觀,對剝削作出科學的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剝削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深刻的揭露,否定資本對勞動的野蠻侵占,揭示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統治、被剝削、被奴役的歷史命運和歷史地位,論證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他們沒有對剝削下過明確的定義。人們對剝削的認識首先來自列寧對階級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2] 這一階級定義,揭示了剝削的實質。“一個集團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顯然,這里的剝削是指剝削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因為“一個集團”和“另一個集團”都是指階級,“一個集團”是剝削階級,而“另一個集團”是被剝削階級。剝削階級對被剝削階級的剝削是以往私有制社會剝削的共同點。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消滅剝削,首要的是指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三大改造”的完成,就意味著剝削的消滅。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剝削觀認為,“剝削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3] 按照這種剝削觀,在今天只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有制經濟不存在剝削,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才會有剝削。眾所周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實際是私有制)共同發展,這就決定了私有制在中國經濟中的從屬地位,它不可能壟斷生產資料,按上述定義,那么,它不可能占有別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即私有制經濟沒有剝削。這當然與事實不符。實際上,中國現階段私有制經濟存在的剝削,不是憑借生產資料的“壟斷”而是憑借生產資料的“占有”,這正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剝削與剝削階級社會剝削的區別之一,而今的中國無疑是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也即公有制壟斷了生產資料,同理,按上述剝削概念,只有公有制才有占有他人或集團剩余勞動的資格,才有剝削的可能。這既違反馬克思主義常說,也違背社會主義實踐,豈不荒唐。也許上述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的,但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超出了,就會走向它的反面。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2]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論述剝削是以私有制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依據的,他們設想的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即使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也是全社會占有生產資料的,即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共有的,實現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直接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剝削是不可能產生和存在的。這就告訴我們,在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問題上,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又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個別結論,堅持在實踐中發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是鼓勵、支持和引導其發展的,這是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所必需的。但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使剝削成為必然。而要正確認識這種剝削,需要作具體分析。中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其中個體經濟,是以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并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實現了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所以不存在剝削。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的生產資料全部或部分歸私人所有的,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其性質是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的。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全部或部分分離的,這形成了滋生剝削的天然土壤,使剝削成為客觀現實。
鑒于剝削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于是有人就認為,在現實社會中,剝削與激勵往往是相生相伴、難分難解的,在消滅剝削的同時,也可能就消滅了經濟發展的激勵因素與發展動力,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力,影響或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主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要肯定剝削、允許剝削,還要鼓勵剝削,說什么剝削具有正當性與現實合理性的一面。這種貌視正確的觀點其實是經不起一駁的。
首先,剝削作為一種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社會之上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標志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決定了中國剝削行為和剝削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必然的。從某種意義說,中國存在私有經濟和一定程度的剝削現象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特征的一種體現。但現階段剝削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剝削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合規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必然性”不同于“正當性”、“存在的不等于合理的”。實際上剝削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副產品”,它并不正當,也不合理,本質上與社會主義不相容,所以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馬克思主義者是“合規律”和“合目的”的統一論者,通過剝削消滅剝削這是人間的正道,社會主義的目標。也許有人會說,馬克思也論證過剝削的正當性和歷史進步性。不錯,但馬克思是論述剝削制度的剝削,在剝削階級社會,剝削是它存在的根源和進步的動力,沒有了剝削還有剝削階級、剝削制度和剝削社會嗎?在一定意義上講,一部私有制的演進史,就是一部剝削史,因此,剝削在剝削階級社會,不僅合法、合理,而且正當并具有歷史的進步性。這一點恩格斯說得很清楚:“馬克思了解古代奴隸主、中世紀封建主等等的歷史必然性……歷史正當性,承認他們在一定限度的歷史時期內是人類發展的杠桿;因而馬克思也承認剝削,即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歷史正當性。”[4] 當然,這是從剝削制度本身來講的,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定階段來說的,如果從無產階級的角度來說,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來說,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來說,剝削又是非人道的,不正當的,是要被拋棄的。所以恩格斯又指出:“但他(指馬克思——筆者注)同時證明,這種歷史的正當性現在不僅消失了,而且剝削不論以什么形式繼續存在下去,已經日益愈來愈妨礙而不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并使之卷入愈來愈激烈的沖突之中。”[4]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深刻地揭露剝削,猛力地抨擊剝削,無情地批判剝削,鼓勵工人階級起來推翻剝削制度,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可見,馬克思所設想的資本主義后的社會是不存在剝削的,哪有社會主義存在剝削的正當性、合理性或進步性之論呢?
其次,把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同于鼓勵剝削,這是對黨的政策的極大誤解。我們黨鼓勵、支持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因為,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生產社會化程度也不高,發展又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消滅剝削創造物質條件。它只是走向消滅剝削的一個現實環節。今天我們允許剝削的存在,是為了將來徹底消滅剝削,而不是提倡剝削、鼓勵剝削、強化剝削。利用剝削,是為了減少剝削直至消滅剝削,這就是剝削的歷史辯證法。
最后,將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視同為剝削又是一大曲解。十六大報告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 據此,有人就認為,這是肯定剝削、鼓勵剝削,所以消滅剝削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此論的要害是把按生產要素分配等同于剝削。其實,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經濟基礎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要素存在著多種所有制,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各種物質生產要素雖然不是價值的源泉,但它是價值形成的條件,它和勞動都是物質財富(使用價值)的源泉,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當它被排他性占有時,只有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才能提高要素的效率,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可見,生產要素按其對創造社會財富的貢獻大小參與分配,是要素所得,不是剝削收入,如果超出了它的貢獻那是無償占有,就是剝削。當然,一般情況下,非生產要素所有者(勞動者)與生產要素所有者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強勢方侵占弱勢方勞動成果的情況是很難完全避免的。所以,在承認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性,允許其合法剝削的同時,必須加強對私營經濟與外資經濟的引導、管理和監督,一方面,要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保護勞、資兩方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特別保護弱勢方——勞動者的權益,使其不受侵犯。總之,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非公有經濟要促使其發展,規范其行為,既有利益激勵,又有行為約束。
二、消滅剝削的前提
剝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與生產力發展相聯系的階段性現象,人類社會剝削的產生以生產的剩余為前提。同樣,人類剝削的消滅,也必然以生產發展為條件,只有當生產力高度發達,使剝削形式的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剝削才會最終消滅。
(一)生產力前提
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剝削產生、存在、發展與消亡的根本前提,人類社會剝削的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緊密相聯。在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生產力極度低下,沒有剩余產品,沒有私有制,也就沒有剝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社會有了剩余產品,而社會分工的發展又促成了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剝削也就應運而生。這表明,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是剝削產生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剝削也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狀況與發展水平決定的。馬克思早就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6] 這就告訴我們,當社會生產力發達到私有制已完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人類才從根本上鏟除了剝削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此時,人類社會才能消滅一切剝削,進入沒有剝削的社會。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情況是,生產力還不發達,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還不具備消滅一切剝削現象的物質條件,還要允許私有制經濟合法剝削的存在,這是利用剝削,發展生產力,為消滅剝削創造條件。生產力高度發達是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根本前提和物質條件。而社會主義要造就這樣的條件,還需要作出長期艱辛的努力。可見,剝削的產生和存在是以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為基礎的,它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最終消滅。
(二)生產關系前提
生產資料私有制是產生剝削的經濟和制度根源。剝削隨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隨私有制的發展而發展,又隨私有制的消亡而消滅。只要私有制經濟存在,剝削就不可避免,人類社會除個體經濟外沒有不剝削的私有制,也沒有私有制的不剝削,剝削與私有制同生同滅。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是不可爭辯的歷史事實。因此,要消滅剝削必須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又是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也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眾所周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消滅剝削的制度條件。它從根本上鏟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成為必然。因為在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歸全民(或集體)所有,即為勞動者掌握和占有,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從而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與真實統一,勞動力創造的超過自身價值以外的部分,即剩余價值,歸全民(或集體)所有,由全民(或集體)支配和享用,這樣的生產過程自然也就消滅了剝削,消除了兩極分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只要中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7]。可見,社會主義消滅剝削,不僅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為物質前提,而且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制度保障。
三、消滅剝削的目的
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目的既是實現共同富裕又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剝削是產生兩極分化的根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障礙,只有消滅剝削,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實現,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消滅剝削不會必然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只能是共同貧窮。因此,消滅剝削與發展生產力互為手段和目的,一方面,消滅剝削有賴于生產力的發展,這時,生產力發展是手段,消滅剝削是目的;另一方面,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又有賴于剝削的消滅,這時,消滅剝削是手段,發展生產力是目的。因此,社會主義消滅剝削不僅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也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這正是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全部意義所在。
四、消滅剝削的過程
社會主義的目標要消滅剝削。但剝削的消滅,又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人類最初沒有剝削,人類最終要消滅剝削。剝削的產生是必然的,剝削的滅亡是無疑的。人類社會剝削的形成、產生和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又賦予它完成消滅剝削的歷史使命。當然這一使命的實現,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首先,推翻剝削統治,消滅剝削階級,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鏟除剝削制度根源。其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堅決打擊和消滅各種非法剝削。非法剝削,破壞社會生產,損害經濟社會秩序,腐蝕人心,敗壞風氣,影響和諧,沒有任何進步意義,必須予以打擊,決不心慈手軟。否則,就是對社會公正的踐踏,對人民權益的侵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背叛。再次,對私營和外資經濟中存在的合法剝削,要趨利避害,充分利用,不能急于消滅。因為,這種合法剝削的存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也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生產力性質規律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必然性的反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這種合法剝削存在,客觀上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擴大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為社會主義最終消滅剝削創造條件。然而,即使是合法的剝削,也是剝削,它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又是階級產生、階級對立和階級沖突的根源,在某種意義上,它又阻礙、破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對剝削的負面影響和消極作用,不能放任自流,要防止剝削現象的擴大化、永久化和制度化,杜絕滋生新的剝削階級,產生新的剝削制度。
總之,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不是鼓勵剝削,也不是否定社會主義本質是消滅剝削;強調社會主義本質是消滅剝削與允許私有制經濟存在剝削并不矛盾。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是,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資本主義又必然存在剝削。因此,我們既要牢記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歷史使命,又要承認現階段還不能完全消滅剝削的客觀現實;但不管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路有多長,都不會改變社會主義剝削現象的歷史暫時性、過渡性和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歷史必然性[8]。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5-271.
[2]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57.
[6] 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上[K].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8.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57-558.
[6]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0.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7]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49.
[8] 譚勁松.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問題的理性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7,(3):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