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是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強調應用性,突出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加強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著手,通過分析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86-02
一、加強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1.國家政策要求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的作用是無可爭辯的,這種教學方式逐步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有關領導也在各種講話報告中三令五申強調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下發的《實施“質量工程”貫徹“2號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07)指出: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由此可知,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實踐教學必將成為高等學校發展的一個趨勢,民辦高職院校也不例外。
2.會計教育效能低下要求重視實踐教學。會計學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而會計是一個需要扎實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重要職業,同時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期望值又較高。經調研發現,90%的企業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40%的企業不愿意接受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而愿意向社會公開招聘有實踐能力的會計人員,能夠容忍會計畢業生在3個月適應本職工作的約為40%。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業形式的日益嚴峻,如果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不重視實踐環節,其畢業生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期望值,這樣會加劇會計教育培養目標嚴重偏離社會要求的培養目標,其會計教育效能必然下降。
3.教學方式改革要求開展實踐教學。目前,高職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以會計的理論教學和實訓為主要課程內容。從教學方式來看,大多都是采用理論和實踐兩步走,即先進行理論教學,后進行實踐教學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仍很嚴重,學生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難以系統地理解會計基礎理論知識,而且缺乏足夠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很難適應會計工作日益發展的職業要求。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對于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對于我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對于做過的東西,我會理解。”這句話道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實踐對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二、當前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現有會計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目前中國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以模擬實驗教學為主,主要以一個企業生產經營周期的基本業務及前期相關資料為主,一般采用習題形式,由一人承擔多人角色,有些案例數據甚至與企業實際相違背。另外,隨著2006年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原有實踐教學資料普遍存在科目老化、軟件落伍、業務簡單、會計崗位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例如,購置固定資產支付的進項稅如何處理問題,以前會計準則規定計入固定資產成本,而新的會計準則規定,支付的進項稅可以抵扣,應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中單列反映,而很多會計實踐教材中依然沒有作出調整,不能及時反映新會計準則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嚴重損害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2.應用型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一般要求實踐指導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定期參與社會實踐,時刻站在社會實踐的前沿。但目前許多民辦高職院校配備的實踐指導教師從未接觸過實踐,即使有過相關的工作經驗,但也是曾經有過,早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目前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也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或形成制度,同時又受到“以科研評職稱”制度的影響,教師們的精力都放在東拼西湊、找關系花錢發文章的“科研”上,對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出現了很多能“寫”不能“講”的講師。因此,目前高職院校會計教師中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的應用型師資力量還很薄弱。
3.現有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可分為校內實驗、綜合實訓與校外實習,但其教學效果不佳表現如下:目前中國民辦高職院校普遍都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通過對教師調查結果顯示,擁有固定校外實習基地的學校有87.5%。但是對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過一次實踐經驗的僅有36.42%。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不對稱現象呢?一是實踐教學企業受益淺。比如很多民辦高職院校會安排會計專業學生去企業實習,學生能從中受益,提高其實踐能力,但企業認為學生實習只會增加企業的管理負擔,故不太愿意接受會計專業學生實習。二是財務工作本身的特殊性。由于財務信息的機密性,使得很多企業不愿接受外來人員進入財務室;同時財務崗位的重要性,使得企業不可能直接安排實習生進行操作訓練。正是由于這些因素,很多民辦高職院校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學校又迫于實踐教學的要求,不得不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實習機會,于是很多學生也只能利用父輩的關系直接讓企業在實習報告中蓋章,造成社會實踐流于形式的現狀。
校內實訓同樣存在問題:第一,模擬實驗設備落后,滿足不了學生實踐的需求。第二,財務軟件落伍、實踐指導教師欠缺實踐操作經驗。第三,手工模擬與電算化模擬互相獨立,互不關聯,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正是由于這諸多原因造成目前校內外實踐教學效果欠佳。
三、改進民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措施
(一)改進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首先派會計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調研,由企業會計人員與學校教師根據企業實際業務以案例形式進行設計編寫實訓教材,用企業案例作為學生實訓的項目,通過接觸近百筆經濟業務所涉及的業務流程、原始票據、料、工、費等財務數據,讓學生身臨其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模擬出納、往來會計、成本會計、總賬會計、會計主管等不同會計崗位進行業務操作,將課堂變為職場、學生為職員,使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崗位角色,對不同崗位的工作職責產生感性認識,形成職業共鳴,通過角色扮演、崗位仿真,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每個會計崗位的基本技能,對整個會計工作流程有完整的認識。
2.實行手工賬實訓和電算化實訓并軌。根據編寫的會計實訓教材,在實踐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先進行手工會計核算,在完成手工記賬的基礎上,將會計憑證輸入計算機,同步完成電算化會計的賬務處理及會計報表的編制,將兩者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手工賬務處理知識,又了解和掌握了電算化會計的全過程和各個階段實施情況,可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使其熟練使用和掌握現代財務管理軟件,提高職業適應能力。
3.實行分崗輪換實訓與混崗實訓相結合。分崗輪換操作要求對實訓學生進行分組,并按照會計崗位的分工由學生分組扮演角色,通過“情景模擬,崗位仿真”的方式進行分崗輪換操作。會計崗位主要分為出納、往來會計、成本會計、總賬會計、會計主管等。混崗操作則要求每一位實訓學生單獨完成全部會計模擬實訓內容。先完成分崗實訓后,再進行綜合實訓,即通過分崗輪換和混崗操作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崗位專業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規范、團隊合作能力及交流與溝通能力。
(二)提高會計專業教師技能,建立一支過硬的教學團隊
1.制定會計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化。定期選派青年教師到大型企業、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或企事業單位輪流進行實踐培訓,進行會計業務的實際操作鍛煉,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為教學積累更多的經驗。
2.創造條件讓會計專業教師平時經常深入社會調查、收集會計業務信息,到第一線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掌握會計賬務處理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并能夠解答其中出現的操作問題,特別是會計核算中一些特殊的會計事項處理,使他們具有綜合會計信息、分析會計信息的能力。
3.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帶薪進修,積極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加快“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高職教師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
(三)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基本實現“零距離”就業
以我校為例。目前我校經管學院正在申報《會計綜合實訓》市級精品課程,該課程以會計工作過程為主線,分手工模擬實訓、電算化模擬實訓和網絡虛擬軟件模擬實訓三個模塊,進行分崗輪換操作和混崗操作兩種模式,實現課程開發主體多元化、課程環境仿真化、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和課程考核過程化四個轉化,即推行“崗位技能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崗位技能,基本可實現學生就業“零距離”。
參考文獻:
[1] 劉慧娟.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實踐教學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1.
[2] 趙紅英.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J].會計之友,2010,(10).
[3] 何玉英.論高職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3).
[4] 楊向東.淺談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3).
[5] 姜旭宏.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5).
[6] 宣國萍.“階梯漸進、校企融合”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6).
[7] 池自先,吳莎.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思考[J].財會審計,2011,(8).
[8] 周云凌.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精品課實踐教學建設[J].財會教育,2011,(11).[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