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MFI因高利率放貸和強制性收款而導致安德拉邦居民的自殺事件,引發了印度的小額信貸危機。應該如何對小額信貸機構進行監管,使其持續為農村地區輸入資金的同時,還能使借款人獲得足夠的保護,這是印度和中國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印度;小額信貸危機;自助小組;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97-02
一、印度小額信貸的模式
自20世紀60年代起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印度政府采取了強制性增設農村地區銀行網點、商業銀行國有化等措施來發展小額信貸,但因成本高過收益而難以持續,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創新的信貸模式自助小組(SHG)—銀行聯結方式,取消了傳統信貸中對抵押品的要求,改為以一組人的信用為基礎而發放貸款。這種創新成功解決了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問題,并提升了印度的金融普惠程度。
1.非營利性的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銀行和非政府組織(NGO)首次使用一組人的信用為基礎來發放貸款。他們組織了10~20位貧困家庭的婦女組成小組,組員定期存儲小額儲蓄,以小組的名義存到商業銀行賬戶上。在運營一段時間后,如果小組變得足夠成熟,銀行向小組發放貸款,小組再據此向其組員提供信貸。這種方式被稱為自助小組(SHG)—銀行聯結方式,其特點為:(1)銀行提供給自助小組的貸款,利率由銀行決定;自助小組提供給組員的貸款,利率由全體組員共同決定。(2)印度儲備銀行規定自助小組從銀行獲取貸款不必提供抵押品,商業銀行也不能把自助小組的儲蓄作為抵押品。(3)貸款通常每月償還一次,以自助小組的名義償還給商業銀行。小組對貸款的償還集體負有責任,而當某個組員確實無法還款時,其他組員可貢獻出額外資金用以償付。
2.營利性的MFI方式。進入21世紀后,更為專業化的小額信貸機構(MFI)同樣借助一組人的信用來發放貸款,在小額信貸業務中大放異彩(Thorat,2007)。小額信貸機構(MFI)首先將貸款發放給一個MFI小組,但MFI小組不同于SHG的自助小組,不必在銀行以小組名義開設賬戶,也無需再證明其儲蓄能力,這極大簡化了信貸程序。MFI的地區信貸員選擇并確定獲得貸款的MFI小組,并貸款給小組中具體的個人或小企業。其特點為:(1)MFI貸款還款頻率高。MFI貸款采取每周或每兩周償還一次的標準,其組員須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有人沒有按時還款,其他人也無法獲得新貸款。(2)MFI的小組貸款利率大多在18%~33%之間,有的甚至高達100%,這遠高于商業銀行12%~14%的貸款利率。除利率外,一些MFI在發放貸款時還對批準的信貸額度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這使得以營利為目的的MFI擁有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二、印度小額信貸危機的傳導
盡管二十多年來,小額信貸業務本身在印度有了較大發展,但非營利性的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和營利性的MFI方式,其市場份額的發展是截然不同的。營利性MFI的市場份額快速膨脹,而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下的客戶份額則從2008年的78.27%降至2010年的70.72%;未清償貸款份額下降更多,從73.17%降至59.78%;新增貸款從64.96%降至40.96%。
正是在這種形式下,2010年安德拉邦發生了小額信貸危機。
安德拉邦是政府決策者通過銀行主導的自助小組來發展小額信貸業的最早地區之一(Datta and Mahajan,2003)。當地人已經熟悉如何憑借一組人的信用而獲得貸款的方式,這為營利性MFI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印度最大的5家MFI總部都設在這里,安德拉邦因此被為譽為印度的小額信貸之邦。一方面,MFI因其成熟的小額信貸市場環境而受益,但這些都是由政府培育所形成的。當政府發現人們更支持MFI方式的小額信貸,而不再采用自己推廣的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MFI與政府之間的勢力范圍之爭便不可避免了(Intellecap,2010)。
政府和MFI的第一次對抗發生在2005年。那時MFI在安德拉邦剛剛起步。在收到MFI高利率放貸和強制性收款的控告后,當地政府關閉了兩家主要MFI的50處分支機構。觀察家指責MFI的成長是通過不擇手段的從銀行主導的自助小組攫取客戶來實現的。其實很多對MFI的批評缺乏可靠的基礎。如過度借貸問題,安德拉邦每戶家庭的借款高于印度平均水平的3倍,被認為是證明過度借貸的證據,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被解釋為反映了印度其他地區所面臨的信貸不足。
另一個對MFI的指責來自于其放貸時收取了過高的利率。因為MFI是以較低的優惠部門貸款利率從銀行借到的款項,再以平均18%~33%的高利率貸放出去,從而獲得了中間的利差收益。而優惠部門貸款利率本來是向窮人發放補貼貸款時使用的,現在這種補貼貧窮家庭沒有得到,卻被MFI賺到了,這引起政府的不滿。
2010年10月下旬,印度安德拉邦發生MFI強制回收貸款,甚至通過高利貸催款員催逼收債,造成超過三十起自殺的事件,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的小額信貸危機。安德拉邦政府對此的回應是迅速頒布法令,通過阻止已有貸款的收款、禁止發放任何新的小額信貸來干預MFI的業務操作。
三、印度小額信貸危機后的監管分析
印度小額信貸之所以出現如此嚴重危機,原因很多,深究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MFI在與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的惡性競爭中,誘導窮人過度借貸;過高的利率和非道義收債行為;過度依賴于向商業銀行借款;利益紛爭和政治干擾。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由市場競爭力來完成。
政府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態度:是否允許發放高利率貸款的MFI機構存在。只要MFI和自助小組都同時存在,它們又同樣是憑借一組人的信用而聯合負債,MFI比自助小組信貸程序更簡便,資金更易得,自然會有缺少資金支持的農村貧困家庭主動借款,這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允許MFI存在,政府下面要做的就是對它進行合理的監管,這包括MFI的最高貸款利率是多少?在極其簡化的信貸程序下,如何保證一組人的信用水平和還款能力?更加具體的是,MFI的貸款是發放給了這個小組,還是單個組員?收債是發債機構向單個組員催收,還是由同組其他組員先來完成?還款是單個組員的義務,還是整個小組的義務?當違約時,征信局是調低單個組員的信用記錄,還是同時調低同組中其他組員的信用記錄?
這些問題在自助小組—銀行聯結方式下,有明確的答案: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給了自助小組,貸款以自助小組的名義償還,小組對貸款的償還集體負有責任,而當某個組員確實無法還款時,其他組員可貢獻出額外資金用以償付。但在營利性MFI方式下,監管者并沒有明確這些關系。MFI方式下的小額信貸確實需要明確借貸雙方權利義務,加強借款人的保護。
另外,MFI的資金來源多依賴于商業銀行的借款,一些商業銀行也把對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界定為優先放款行業,此舉雖然有助于小額信貸機構及時籌集資金,但也造成了其資金來源過窄的問題。當商業銀行停止向MFI提供貸款支持時,其面臨的就是整體“斷流”的系統風險,并會引發全國性信貸危機。為此,MFI應擴寬融資渠道。而政府要反思的則是前后一致的監管政策的重要性,前松后緊的監管模式使之前的小額信貸淪為壞賬,這是一筆極大的損失。
四、印度小額信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非營利性的小額信貸發展已有較長時間,而近年來營利性的小額信貸機構正在蓬勃發展,這點和印度非常類似。通過剖析印度小額信貸危機的成因、傳導及監管策略,中國更應該重視和引導小額信貸穩健發展。
啟示一:統一各類小額信貸機構的監管主體。印度的MFI由于注冊類型不同,監管主體不同,造成監管松緊不一的問題,也無法形成一致性的監管標準,造成了信貸危機。中國小額信貸市場更加復雜,一些營利性的小額信貸機構由地方政府審批、監管,非營利性的小額信貸則缺少規范性的文件或指導意見。因此呼吁為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的各類機構統一監管主體和監管標準。
啟示二:合理選擇聯保貸款的組員并明確權利及義務,保護借款人利益。中國的聯保貸款和印度的自助小組、MFI一樣,是借助一組人的信用發放貸款。這種貸款形式要求同組人的信用水平相近,互相監督、必要時幫助還款,因此合理地選擇這樣一組人難度大,特別是像MFI簡化了信貸程序之后。不管采用哪種形式,中國也需要提前明確組員間的權利義務,防止出現印度式的被逼自殺事件。
啟示三:鼓勵銀行和小額信貸機構合作,并擴寬小額信貸機構的資金來源。通過融資、技術、管理等多方面指導,商業銀行可以幫助提高小額信貸機構的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從事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需要增加資金來源渠道,不能僅僅依賴于商業銀行。當印度商業銀行停止對MFI資金支持,便引發了全國性危機。中國的小額信貸機構可以考慮國際資金和市場融資等多種形式。
參考文獻:
[1] 肖銀偉.中國小額信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探析由印度小額信貸危機引發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7).
[2] 何光輝,楊咸月.印度小額信貸危機的深層原因及教訓[J].經濟科學,2011,(4).
[3] 武翔宇,高凌云.印度的小額信貸:自助小組—銀行聯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