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采用1990—2009年重慶市的經濟數據,運用Johansen協整分析,對重慶市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并分析對外貿易對重慶市三大產業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均衡關系,重慶市的進出口貿易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產業差異;協整分析;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187-02
一、引言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和西部大開發中心城市的重慶具有怎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外貿易對重慶市的經濟增長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對外貿易對不同產業影響的差異性如何,這些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以往的研究中,對外貿易對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發展的影響受到了比較多的強調,本文將研究范圍進行了拓展,擬研究對外貿易對重慶市三大產業的影響。
二、模型與實證檢驗
根據研究的需要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了重慶市1990—2009年的有關數據。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總產值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以GDP、GDP1、GDP2、GDP3和perGDP來表示;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以EX、IM表示。所有數據均來自重慶市統計年鑒。進出口總額按照當年年平均匯率換算成了與GDP相同的人民幣單位,經換算后的進出口數據均進行了調整,并最終以1990年不變價格表示。文章采用VECM模型檢驗重慶市GDP、出口(EX)、進口(IM)之間的因果關系,模型如下:
1.單位根檢驗。以下對選取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的結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GDP通過了10%置信水平的ADF單位根檢驗,兩個變量的PP單位根檢驗值也接近10%置信水平的臨界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個單位根檢驗值都接近10%置信水平的臨界值。第一產業GDP通過了10%置信水平的PP單位根檢驗,其ADF檢驗值也接近10%置信水平的臨界值;而第二產業GDP均通過了10%置信水平的ADF和PP單位根檢驗。出口、進口的單位根檢驗都很顯著。從以上結果可以判定所有的變量都是1階平穩的(即為I(1)變量)。
2.協整檢驗。在VECM的框架下先進行協整檢驗并估計協整方程。協整檢驗是通過Johansen協整測試來完成的,在協整秩檢驗中可以使用兩個統計量,分別將這兩種測試方法歸納為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構造了不同的變量組合,具體檢驗結果(見下頁表2)。由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組合都至少以5%的置信度拒絕了r = 0的原假設(即不存在協整關系),所以所有的變量組合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有長期關系。
三、結論
本文采用VECM框架下的協整檢驗分析了進出口貿易在重慶市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得出了如下結論:
1.重慶市的GDP、出口和進口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口之間,出口與進口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因此,重慶市表現出來的增長模式與西部地區不同。從上述結果可知,重慶經濟的外向性程度相當高,這主要是因為GDP、進口和出口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協整關系)。協整的經濟學意義就在于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受到共同因素的影響。重慶的實證結果表明,影響重慶市GDP的因素同樣在影響重慶的出口和進口,并使得這些變量具有共同的變化趨勢,在不出現結構性突變的情況下,這樣的均衡關系將在較長時間內得到保持。因此,重慶很適合發展外向型經濟,進口對產出增長的直接作用以及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產出增長的間接作用都將最終促進重慶的經濟發展。
2.重慶市的進出口貿易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實證結果表明,進口與第一、第三產業的產出之間存在雙向的促進作用;第二產業的產出對進口有單向推動作用;出口對三個產業的產出均沒有直接影響,但是出口可以通過對進口的促進作用實現對三個產業的間接影響。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重慶市的出口主要來源于第二產業,其中機電產品就占了一半以上。但是重慶市的出口擴張卻沒有促進第二產業產出的增長,反而是第二產業產出的增長促進了出口的增長。對于這種現象的可能解釋有:(1)重慶的第二產業的產品生產過剩,過剩的產品要尋求出路就促進這些產品出口的增長,從而重慶的出口總額也擴張;(2)第二產業的產品檔次低、高科技含量技術水平低,這樣的“三低”產品自然附加值也低,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低,所以賺取的利潤不高,甚至會出現數量上漲但是所賺取的外匯卻不變的“對外貿易條件惡化”現象,這樣自然不利于重慶第二產業的發展。重慶是國家老工業之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重慶市整體經濟的發展。只有發現了癥結所在,才能夠更進一步地促進重慶的經濟增長。
3.合理利用進口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對重慶進出口貿易的檢驗中可以看到,進口對經濟增長、不同產業發展以及對外貿易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進口是產出的漏出項,在分析時不加考慮。但是實際上我們已經看到了進口在重慶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要想進一步發揮進口的效用,必須重新認識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重慶市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應該更好地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建立進口設備、技術的的追蹤調查制度,重視吸收、利用和轉化。進口設備、技術要對進口國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該設備和技術代表了比進口國更高的生產水平;二是這些生產水平要能被吸收利用后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必須建立限額以上引進設備、技術項目的追蹤調查制度,及時了解技術吸收、利用和轉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還應以追蹤調查結果指導今后的設備和技術項目引進工作,防止進口落后或存在潛在轉化障礙的設備或技術項目。通過進口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使重慶直接實現生產設備的更新改造,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Charles,I.,Jones,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1997 (first edition) ISBN:0-393-9714-0.
[2] Johansen,S.,Juselius,K.,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169-210.
[3] 王坤,張書云.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性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4).
[4] 康贊亮,張必松.FDI、國際貿易及中國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與VECM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06,(2).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