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準確把握了解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因素的現狀情況及問題,有利于高校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法來改善大學生成長、成才狀況。通過使用自己設計的《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因素的調查問卷》對云南農業大學的500名本科生進行隨機調查,對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因和外因系統進行分析研究,數據用Excel進行處理。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性格、心理因素中還明顯存在著意志力薄弱、團隊合作精神不強、包容力不夠、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思考決斷能力較強,但同時又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和波動;其情感訴求渠道最重要的是朋友和父母,朋友的分布又隨空間擴大而減少;他們對社會實踐、專業技能和人際關系具有強烈的主觀學習需求;校園因素和社會、媒介因素具有非常強的相互重合、補充、調節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成長成才;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295-03
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因素研究歷來受到高等教育者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從學校這個角度來說,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微觀分析類,即從某個具體方面對其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研究,比如:“大學生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成長、人格完善和社會化的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情緒因素對大學生學習、身心健康、自身成長、人際交往和行為目標的實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2]、“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與大學生的成才、成功直接相關”[3]等;二是宏觀分析類,即通過對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因素的綜合整理和分析得出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點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例如:“在大學生學習成才激勵機制中明顯存在兩個動因:一是以各種非智力因素為主的內動力系統;二是以各種社會環境因素為內容的外動力系統。”[4]“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對大學生學習、活動、行為起著動力和導向作用。”[5] 三是實證調研類,該類研究由于涉及因素復雜眾多、互為影響且調研者的主觀偏好等原因,就容易形成因素分類缺少標準、不全面,建議措施也會因為缺少內在邏輯聯系造成實效性減弱、表面化等問題。本文試圖以第三類研究方法為主來對前兩項研究分析中得出的對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向因素進行整合、分類并進行調查問卷設計,以期能從學校這個角度對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因素現狀進行全面調研、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對策。
一、調查情況概述
本次調查是以自行設計的問卷,就涉及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觀、性格、意志力、情緒等在內的內因系統因素和包括家庭、媒體、學校、社會在內的外因系統因素,對500名大一至大四本科生所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涉及農學、工學、人文、經濟、管理等多個專業,回收有效問卷432份。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內因系統
1.性格因素。包括情緒狀況、自制力、自信度、意志力、包容度、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總體的性格因素較為正面、積極和樂觀向上,53.47%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堅強勇敢;27.78%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意志力很強,45.83%的認為自己的意志力較強;59.03%的同學在面臨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時能積極尋求合作者,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時,僅有20.37%的同學選擇了直接反對,包容度尚可。但同時我們也發現目前大學生的性格因素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還有20.6%的同學認為自己暴躁沖動,12.03%的同學認為自己膽小自卑,自制力和自信力的缺失;26.3%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意志力薄弱;在團隊合作方面,還有近40%的同學不愿意和盡量避免尋找合作者;從包容度來看,做到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能接受并思考其存在理由的同學僅占28.93%。
2.人生目標及方向。對大學生人生目標及方向狀況的了解將有利于針對實際情況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通過調查我們發現,71.53%的學生選擇了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人生目標的形成時間分別是初中23.15%、高中41.67%、大學35.18%,人生目標自我認知的堅定程度為很堅定17.59%、堅定36.11%、可能會變35.42%、說不清楚10.88%。這說明大學生的自我思考決斷能力較強,同時又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和波動。在對今后的努力方向進行選擇時,社會經驗的積累為41.44%,專業技能提升為28.7%、人際關系改善18.52%、競爭意識的提高6.48%、其他4.86%,前三項選項為大學生具有強烈學習需求的內容。總體看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斷能力較強,也有著非常積極“入世”的態度和動機,但同時他們的目標、態度和動機都還非常的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以滿足其學習需求為基礎,把正面、積極向上、符合國家民族利益的三觀教育貫穿其中,實現大學生的目標追求和方向跟國家、集體的利益有機結合。
3.情感訴求對象。對即將真正意義上獨立和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情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了解大學生的情感訴求渠道,對于把握、化解大學生情感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困惑無助時候大學生的傾訴對象占比分別是朋友43.06%、父母17.36%、自己解決14.35%、兄弟姐妹12.04%、老師10.19%、其他3%。這說明大學生的情感獨立意識較強,當面對情感問題的時候大多選擇跟自己相近的朋友作為傾訴對象或者自己解決。在“誰是你最好的朋友”一題的選擇中,30.56%選擇同宿舍舍友、21.3%為同班同學、13.66%為同校校友,近66%都來自同一學校。這說明大學是大學生結識朋友和播種友誼的主要場所,且在同一學校內隨著空間、時間的距離擴大,好朋友的范圍和數量逐漸縮小。
4.學習動機及興趣專業匹配度。對“你認真上課,努力爭取好的考試成績的動機是什么?”一題的選擇中,51.62%選擇了找個好工作、18.29%為對得起父母、15.28%為拿到畢業證、14.81%為爭取獎學金。在對專業選擇情況一題的選項中,37.96%是按自己興趣選擇、21.3%是按父母意愿選擇、11.11%是人云亦云的選擇、29.63%是選無可選的選擇。過半的同學選擇就業作為學習的最大動機,反映了大學生隨著大學教育改革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市場化不斷深入,競爭意識得到加強,擁有強烈的自我、自立意識;18.29%的同學選擇了對得起父母說明滿足家庭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業興趣不高的現狀會造成學習效果不佳、持續鉆研主動性降低、在該領域成為專才可能性減少等問題。
(二)外因系統
1.家庭因素。在對“你覺得對你成長影響最大因素是什么?”一題的選擇中,家庭占52.54%、學校占20.13%、社會占13.65%、個人11.11%、媒介占1.15%。可見家庭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影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家庭成員中最能影響大學生的成員選擇中,父母占64.81%、同輩占18.29%、親戚占11.81%、其他占5.09%。可見父母是能夠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對子女的影響涉及到性格、學習動機、專業選擇、情感等等方面。
2.學校因素。校園文化氛圍、學風情況、生活環境、師資力量、同學舍友、社團組織、配套設施、社會實踐等等都會對大學生造成影響。在對學校影響因素的選項中,校園學風狀況占41.20%、學校生活環境占31.25%、校園文化活動占17.82%、學校師資力量占9.73%。在對大學里誰最能影響大學生的調查中,44.68%選擇同學或朋友、15.74%選擇舍友、14.81%選擇班主任或輔導員、13.66%選擇任課教師、11.11%選擇社團組織。在對大學生在校業余時間最喜歡的活動調查中,31.71%選擇看書、18.52%選擇社團活動、17.59%選擇上網、14.58%選擇參加同學聚會、9.26%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8.34%外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對學生參與學校社會實踐的情況調查中,積極參與受益匪淺的占48.38%、積極參與收獲不多的占30.09%、應付了事沒有收獲的占13.66%、懶得參與的占7.87%。總體來看,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基本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校園環境的氛圍影響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3.媒介因素。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媒介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書籍、名人事跡、網絡等。從媒介對大學生影響度的調查問卷答案中,以上媒介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度分別如下:電影、電視、廣播45.14%,書本、雜志、報刊為23.15%,名人事跡為11.81%,其他(如網絡)占19.9%。
4.社會因素。我們選取物質、道德、人際交往、就業這四個內容作為選項對大學生對其進行影響力度調查,結果為:人際交往39.12%、社會風氣(如倫理道德等)32.87%、就業壓力17.36%、物質方面10.65%。人際交往和社會風氣對大學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因素,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對社會的認識首先是對人的認識,從單純的家庭環境進入自我獨立的跟人交往的大學校園,人際交往就成了大學生認識人、認識社會的第一個課題。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我們發現,當前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道路上擁有較好的條件和環境,但同時也在內外條件和環境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特征,值得我們注意和利用。一是當代大學生的性格、心理因素中還明顯存在著意志力薄弱、團隊合作精神不強、包容力不夠、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二是大學生的自我思考決斷能力較強,但同時又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和波動;三是大學生情感訴求渠道最重要的是朋友和父母,朋友的分布又隨空間擴大而減少;四是他們對社會實踐、專業技能和人際關系具有強烈的主觀學習需求;五是校園因素和社會、媒介因素具有非常強的相互重合、補充、調節作用。
三、對策及建議
由于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因素眾多、復雜且相互交叉影響、互為因果,所以無論是個人的內因還是外因都會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最終改變是由內而外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想讓更多的大學生更快地成人、成才,必須使其內在的主觀能動因素得以改變。良好的性格,優秀的道德品質,健康的情緒、情感狀況,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堅強的自制力、自信度、意志力,海納百川的包容度、團隊合作精神,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以及符合時代、國家要求和利益的人生價值觀等這些自身素質和特質都是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肩負著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重任的高校必須根據影響大學生內外因素的現狀和特點,牢牢以學校這個角度為出發點,整合構建全部外因各個因素與內因因素之間的對應聯系橋梁,通過外界因素的介入來培養、熏陶、教化、影響大學生的內在心理、思想、品質、動機、行為等發生變化,才能達到幫助其成長、成才這一目的。為達到這個目的,筆者認為高校應該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關注學生心理,鼓勵、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參與有助于提升自身性格優勢的活動。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步入成熟期的關鍵時刻,良好性格的形成在這個階段顯得非常重要。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生活管理當中充分認識到對大學生良好性格培養工作的重要性,持續關注學生心理狀況,積極探索、創造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來對大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鼓勵、創造條件多讓學生參與諸如體育活動、拓展訓練等能有效提升其自制力、自信力、意志力、團隊精神、包容度等心理、性格優勢的活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強大的自身性格和心理基礎。
2.創新“三觀”教育傳統模式,強化大學“三觀”教育影響力。總體看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斷能力較強,也有著非常積極“入世”的態度和動機,但同時他們的目標、態度和動機都還非常的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高等教育者要時刻以滿足其對學習內容的最大需求為基礎,把正面、積極向上、符合國家民族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貫穿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把緊密與學生自我成長、成才需求結合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創新性地開展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目標追求和方向符合國家、集體的利益,使三者有機結合的思政教育,有效激發大學生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動力源泉功能。
3.重視情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積極開展校風、班風、舍風建設及家校聯系制度建設。經過大學生情感訴求渠道的分析,我們知道大學生的情感依賴主要是朋友、父母、自身、兄弟姐妹和老師,同時好朋友的最主要來源又是同一學校的舍友、同班同學和校友,這就對學校校風、班風、舍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校風、班風、舍風建設是促進大學生之間互為良性影響的重要手段,通過校內、班內、宿舍內的正面、積極向上風氣的建立,必定會對個體在情感訴求的微觀渠道上得到正向、積極的影響和熏陶。家庭因素,特別是家庭中的父母監護人的影響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影響作用的客觀存在,也是我們對大學生成長、成才關注、研究必須要加以重視的方面。這要求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的時候充分考慮家庭因素所能帶來的作用和效果,積極構建各個層級的家校溝通、對話平臺,及時發現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問題,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心理、行為干預和教育,幫助大學生盡早、盡多地實現人生價值和健康成長。
4.注重從學生需求出發,因勢利導開展素質能力教育。社會經驗、專業技能、人際關系是目前大學生在競爭時代下自立發展的自然學習需求,如何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需求開展提升學生社會經驗、專業技能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速度和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實踐和專業教育中充分考慮和增加社會交往、心理學、專業技能、人際交往技巧和方法等內容;在形式上,針對不同受眾和年紀的學生開展諸如選修課、課外專題輔導、講座、主題班會、同伴教育、游戲比賽等等形式多樣的素質能力提升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還可以不斷深化學校固有的社會實踐和專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形成良性互動,良性發展,真正做到從學生需求出發,因勢利導提升學生素質能力。
5.充分利用校園資源,積極引導社會媒介因素。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將近要有三年半時間置身其中的學習、生活場所,同時它還是一個開放、包容兼收的地方。我們不可能對社會、媒介絕對地屏蔽,但我們可以用科學、理性和思辨來對其進行沉淀,為我所用。一方面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來加強校園文化氛圍建設、生活環境改善、師資力量提升、社團組織管理、配套設施改進等。一方面要針對社會、媒介各種熱點問題采取不逃避、不躲閃的態度,積極構建討論、思辨的平臺,讓學生能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學會判斷和批判。另外一方面還要對于那些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年齡承受的各種思潮、行為和態度加強監管。目的就是為大學生提高一個良好的成長、成才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蘇寶芳.人際交往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J].泰安師專學報,2002,(7).
[2] 陳艷,邱培彪.論情緒因素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4):55.
[3] 劉雪梅,賈恩峰.學習動機調查與大學生成才動因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27):6.
[4] 史華楠,周志進.論大學生學習成才的內外動力系統[J].高教建筑教育,1999,(6).
[5] 陳麗萍.試論影響大學生成才的基本因素[J].蘭州學刊,2004,(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