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別計量分析了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市值、總利潤、平均市盈率與各省區市GDP總量和人均值的關系,發現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市值的區域分布主要與各區域的GDP總量和人均值有較大的關系,而創業板上市公司總利潤、平均市盈率與GDP總量和人均值的關系強度較弱。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上市數量在各省區市之間的分配,可能主要不是依賴于各創業型公司的質量。有計劃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企業,若注冊在GDP總量或人均值比較靠前的東部省份,其成功上市的概率更高。
關鍵詞:創業板;上市公司;GDP;成功上市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68-08
自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首批29只創業板股票上市以來,中國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153家創業板股票公開上市。由于資本市場,尤其是創業板市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新興企業通過創業板上市,來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本文試圖從分析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有關表現與各省GDP之間,來探討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與GDP之間的關系。
一、中國創業板發展概況
(一)中國創業板的發展歷程
中國創業板市場,是相對于深滬主板市場而言的,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
1998年12月,原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盡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國證監會正式呈送《深圳證券交易所關于進行成長板市場的方案研究的立項報告》,并附送實施方案。2000年4月,證監會向國務院報送《關于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設立二板市場有關問題的請示》。2000年5月,國務院原則同意證監會關于設立二板的意見,將二板市場定名為創業板市場。當年10月,深市停發新股,籌建創業板。2001年11月,由于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全球各股票市場開始單邊下跌行情,科技網絡股泡沫破滅。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表示,主板市場整頓好后才推出創業板市場。2004年5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復深交所設立中小企業板市場,標志著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2007年8月,國務院批復以創業板市場為重點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方案。200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優化資本市場結構,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建立創業板市場。2008年3月17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爭取在2008年上半年推出創業板。2008年3月22日,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就創業板規則和創業板發行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1]。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開板儀式在深交所舉行;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首批29只創業板股票上市。
2010年6月1日,深交所正式發布了創業板指數,包括價格指數和收益指數兩條。創業板價格指數為主指數,簡稱“創業板指”,代碼為“399006”,創業板收益指數簡稱“創業板R”,代碼為“399606”。創業板指數的基日為2010年5月31日,基點為1 000點。
(二)中國創業板的作用
中國創業板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資本市場包括外匯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國債公開業務市場、深滬A股主板市場、三板市場、債券交易市場、港澳臺證券市場及中國的創業板市場、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期貨現貨市場、其他期貨市場等。由于資本市場體系中,其他市場一般具有較高的門檻或者與實體經濟有一定的距離,;為了更有效的發揮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推動作用,創業板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創業板市場對于鼓勵創新、產業結構調整有戰略性作用。由于創新性的、戰略型的產業,需要大量的社會資金來支持其發展,而在目前的主板市場等其他資本市場中,這些新型產業都難以短期內獲得社會資本支持。從國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只有創業板市場才能承擔將社會資源有效分配給新型產業,并鼓勵新型產業發展的重任。
中國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對于提升中國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品牌的階段。能否盡快地促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能否盡快地從中國廣袤的經濟沃土中發現、培育、壯大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和企業,事關中國經濟的能否健康的繼續發展。而創業板市場在引領社會資源的新一輪配置中,具有導向性價值。從國外經驗來看,凡是創業板市場發展比較快、比較好的國家,都是綜合國力較強、經濟能夠持續快速發展的國家。從這一點說,創業板的發展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創業板的現狀
中國創業板的上市制度。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原則上應該是從事高科技的新興企業,具體的上市條件為:(1)發行人是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按原賬面凈資產值折股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續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2)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二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 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 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3)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于2 000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4)發行后股本總額不少于3 000萬元[1]。除本上市條件外,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告制度,與主板上市公司一致;但是并購、退市等制度,目前正在完善過程中。
中國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市值與交易、融資情況。根據同花順軟件整理,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共有153家;市值合計7401億人民幣。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10月25日,創業板累計成交達到了12 867.34億元。平均日成交金額為54億元。融資規模,截至2010年9月30日,前23批已上市的120只創業板股首發合計融資854.62億元,平均每股首發募資7.12億元。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創業板的9.53%的日均換手率,遠遠超出同期深市主板、中小企業板的2.13%、3.32%。
中國創業板市場的問題與趨勢。(1)中國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穩定。2009年創業板公司的凈利增長是45.69%,而2010年中期只有22.65%,同期主板和中小板分別是42.9%和41.28%。(2)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高管辭職套現頻發,信息發布流程不規范。(3)中國創業板市場容量小。相對于中國的貨幣市場規模,中國15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和7 401億的市值規模,都顯得很小,這也是中國創業板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的主要原因之一。(4)中國創業板市場的各種制度規范亟需完善,尤其是信息發布制度、并購、退市制度、盈利分配制度,與市場健康發展的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二、中國各省區市GDP的概況
中國各省區市GDP的歷史概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9.7%;而由于歷史、地理、政策等各方面的差異,長期以來,中國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長期以來,GDP的增長速度高于中西部、內地。
中國各省區市GDP的2010年概況。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從總量的地區差別上看,中國GDP總量前三名正處于中國的東、南部的沿海地區,而GDP總量后三面正處于中國西部;從各省的差別來看,GDP總量最多的省是最少的省的90多倍,GDP人均最多的省是人均最少的省接近8倍;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分布的極端不平衡。
三、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與GDP的關系
創業板上市公司是特定區域經濟的市場主體,其經濟的總量、結構、活躍程度都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產生、發展有各種深層次的關系。同時,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必然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
由表4可以得出結論:各省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與各省區市的GDP的總量之間相關關系系數達到0.849743,說明了各省區市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主要與各省區市的GDP總量有較強的相關性。
四、各省區市創業板上市公司總市值與GDP的關系
上市公司市值是公司股東的財富表現形式。各省區市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市值反映了各省區市創業板市場上公司的價值,比公司數量指標應該更有代表性,更能說明創業板公司在各省區市之間的分布狀況,現也利用Eviews6.0分析。
根據上述數據可知,各省區市的GDP總量排名、人均排名與創業板平均市盈率排名之間負相關,即各省區市的GDP總量、人均越大的區域,其創業板的平均市盈率更高,但是負相關的程度較弱。
七、總結
由上述從各省區市創業板市場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市值、總利潤、平均市盈率等緯度來分析與各省區市GDP總量排名、人均排名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各區域的GDP總量和人均值主要與各區域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市值有較大的關系,而與利潤、市盈率的關系強度較弱。
這說明了中國不僅GDP的區域分布很不平衡,而且創業板上市公司在各省區市之間的分配,可能主要不是依賴于各創業型公司的質量,即從各省區市來看,創業型公司的經營質量不是決定其能否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應該是除了公司的經營質量外,有計劃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公司中間,在GDP總量或人均值比較靠前的東部省份,其成功上市的概率要高很多。
同時,這也說明了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創業板市場發展過程中間,應該更多地從公司經營質量來選拔上市公司,應該注意從中西部區域選擇優秀的公司促其上市。因為同樣質量的公司,中西部區域的公司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概率要低很多。
參考文獻:
[1] 涂成洲.創業板上市操作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 徐博英.中國GDP增長與上市公司規模發展的實證分析[J].現代經濟,2009,(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