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利用信號傳遞理論解決農戶金融抑制的新視角。通過把農戶收入結構、農地租賃抵押權、個人信譽和聯合信譽等一些非傳統抵押品作為經濟信號引入貸款合約,可以有效提高農村信貸資金的供給能力,提高農戶金融市場效率,部分緩解農戶金融抑制程度。
關鍵詞:信號傳遞;金融抑制;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44-02
引言
金融抑制是農村金融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來,中國農村金融機構的供給一直在增加,除了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外,2006年批準成立93家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開業,2007年開始設立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金融抑制的現狀。但農村金融機構供給增加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抑制問題,“有機構、缺服務”、“有制度、缺執行”、“有存款、缺貸款”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村金融機構在放貸時要求貸款農戶提供抵押品。但是在現實背景下,大部分農戶無法提供金融機構合意的抵押品。為降低風險,農村金融機構只有實行信貸配給,從而造成農戶金融抑制問題。根據信號傳遞理論,如果能夠找到合適信號顯示農戶的還款能力,使農戶與金融機構的博弈達到分離均衡,并在此基礎上設計農貸技術就可以部分解決農戶金融抑制的問題。
一、國內農戶金融抑制的現狀
1.農村政策性金融結構職能缺位。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應履行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的扶持和保護職能,但其未能很好地調控農村經濟、支持農業發展。如85% 的農戶認為銀行或信用社從未對其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專門輔導;70%的農戶認為銀行或信用社辦理貸款的手續煩瑣、歷時長;65% 的農戶和鄉鎮干部認為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不能滿足當地需求。
2.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覆蓋面非常有限。由于在加快產權改革之后,農村信用社更加強調貸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選擇性貸款趨勢加強,貸款結構單一。半數以上的農戶認為個體工商戶可以更方便地向信用社借錢,而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不能方便地向農村信用社借款,且有擔保人與否占其申請貸款條件的比重最大。
3.農戶金融需求特征明顯。從農戶所需資金的用途來看,60% 的貧戶農戶貸款用于生活與消費,如看病、子女育等。這些用途都屬于非生產性支出。從農村資金需求的特點來看,不論是農戶還是農村企業,所需貸款往往是臨時性的生產周轉需求,而這種需求既難滿足正規金融的 “高門檻”,往往也很難有足夠高的預期收益來支付非正規金融的高成本。農戶認為農業生產的回報率較低,加上物價的劇烈上漲導致了廣大農戶的非生產性消費需求加大。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1.金融機構宏觀視角。張杰(2005)從長期視角研究中國農貸制度,認為應該給“內生金融”提供成長的土壤,完全照搬商業銀行模式不適合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實際。針對金融結構和資金價格中存在的問題,農民得不到金融支持,僅僅靠自我積累生產規模難以擴大,當前改革的方向首先是改善金融機構,增加能夠給中小企業和農民提供貸款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增加涉農資金的供給(林毅夫,2007)。
2.農戶微觀視角。Kochar(1997)基于印度的數據表明,印度農戶普遍存在信貸配給現象。為了系統研究信貸配給給農戶帶來的影響,Boucher等(2008)在數量配給的基礎上引進了“風險配給”的概念,并實證檢驗了風險配給對農貸政策的影響。Guirkinger 等(2008)利用秘魯的數據,在對信貸配給進行完備分類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信貸配給對農戶農業產出的影響。朱喜和李子奈(2006)區別了兩種不同的信貸配給:數量配給和服務配給。所謂數量配給,即銀行向農戶提供的貸款數量不能達到農戶的需求規模。服務配給是指銀行拒絕向具有貸款需求的農戶提供信貸服務。韓俊等(2007)利用全國1 962戶農戶典型調查數據,應用Probit和Tobit模型對信貸配給條件下農戶借貸的發生率和借貸需求規模進行估計。結果表明,利率不是農戶考慮的主要變量,農戶的家庭收入、生產經營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影響農戶借貸的主要因素。李銳和朱喜(2007)利用Match模型區分了是否貸款和貸款多少,計量分析了農戶金融抑制的程度及福利損失的大小。研究發現,農戶金融抑制的程度為70.92%,所有農戶平均福利損失約為15%。劉西川等(2009)提出了一個可以直接識別和完備分類信貸配給的概念性框架,在此基礎上實證檢驗了影響農戶對正規信貸需求及其規模的因素。
上述研究雖然加深了對農戶金融抑制問題的認識,但較少涉及如何解決農戶金融抑制問題。部分學者從農貸技術設計視角對該問題展開研究。為減少監管成本,貸款者通常要求借款者相互之間提供擔保。Christian Ahlin等(2007)應用泰國數據研究居民財富與擔保形式之間的關系。陳建新(2008)利用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對傳統的農貸技術、農地抵押技術和小額信貸技術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在激勵相容問題上,小額信貸和農地抵押都是符合激勵相容條件的。在有效利用信息問題上,小額信貸技術的信息成本要高于農地抵押技術。小額信貸技術是市場環境處于中等完善情況下的最優選擇,而農地抵押是在市場環境比較完善情況下的最優選擇。Madajewicz(2010)討論了聯合擔保和個人擔保并存的經濟學機理。研究發現,低收入者通過聯合擔保相互監管,有效降低信貸提供者的監管成本;低收入者中相對富有者傾向于使用個人擔保技術。兩種擔保技術都是農戶效用最大化的最優選擇。
三、政策建議
1.農戶收入結構作為經濟信號減少農戶金融抑制。農戶收入分為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隨著農民外出打工、種糧補貼以及新農合等新情況的出現,農戶收入結構發生變遷。具體表現為高收入農戶的非農收入占比高,低收入農戶的農業收入占比高,且二者差距有拉大趨勢(潘志強、孫中棟,2007;陳立中,2008)。把農戶收入結構作為一種能夠反映農戶類型的經濟信號引入信號顯示模型。給具有非農收入占比高的農戶進行放貸可以有效減少農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該建議實施的前提條件是金融機構能夠以較低成本了解農戶的實際收入結構,而這一點正是中小銀行的優勢所在。從農村金融的供求分析,“正規”的農村金融很難滿足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民間金融信貸為農村金融提供了必要的補充。在中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業生產的分散性,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條件下,農村民間金融起到特殊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利政策的支持下,要鼓勵民間資本在農村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專業化貸款公司,增加農村信貸供給,在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設立民營銀行,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積極引入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培育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使各金融主體在競爭環境下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降低農戶貸款成本,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
2.農地租賃權抵押作為經濟信號減少農戶金融抑制。土地所有權是一個理想的抵押物,但是由于中國現有法律體系的限制,農戶并不擁有土地的所有權,而僅擁有土地的租賃和使用權。雖然只有58.4%農戶拿到了土地承包合同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葉劍平,2010),但是農戶擁有土地租賃權確是不爭的事實。
3.個人信譽和小組聯合擔保作為經濟信號減少農戶金融抑制。個人信譽擔保是一些非政府組織(NGO)實行的一種擔保機制,該方法已經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小組聯合擔保機制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擔保機制。一些單獨無法取得貸款的農戶聯合起來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如果其中一位農戶無法還款,則小組中的其他農戶需要替他還款。這樣部分解決農戶既無抵押物又無足夠信用申請貸款的難題。
4.繼續開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試點。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和“農戶社區內互助合作”的原則,構建鹽城市地方性、區域性、小型化、草根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體系,是解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矛盾的最佳選擇。農村合作性金融是合作社員聯合起來自愿入股、團體互助的一種資金融通形式,與商業金融不同,它是基于互助原則、共擔風險的金融形式,其本質上是一種“人合”即人的合作。合作金融組織與其成員之間,既是借貸關系,又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關系。通過社員之間的互相了解、制約,將社員與金融組織的信息成本內部化,來解決資金融通中信息不對稱和監督成本高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Ahlin,Christian and Robert M.Townsend.2007.Selection into and across Credit Contracts:Theory and Field Research.[J] Journal ofEconometrics,136(2):665-98.
[2] 陳立中.轉型期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對農村貧困減少的影響——方法、特征和證據[J].南方經濟,2008,(6):3-14.
[3] 陳建新.三種農戶信貸技術的績效比較研究[J].金融研究,2008,(6):57-144.
[4] 韓俊.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5] 李銳,朱喜.農戶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損失的計量分析[J].經濟研究,2007,(2):146-55.
[6] 林毅夫.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和出路[J].經濟學信息報,2007,(752).
[7] 劉西川,黃祖輝,程恩江.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信貸需求:直接識別和經驗分析[J].金融研究,2009,(4):36-51.
[8] 潘志強,孫中棟.非農化進程中農戶農業投資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1):86-91.
[9] 葉劍平,豐雷,蔣妍,羅伊·普羅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調查研究[J].管理世界,2010,(1):64-73.
[10] 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J].金融研究,2005,(2):1-12.
[11] 中國人民銀行農戶借貸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小組.農戶借貸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12] 朱喜,李子奈.農戶借貸的經濟影響:基于IVQR模型的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3):69-75.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