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剖析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及其規律的基礎上,堅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融合式的思路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長效機制等方面來探索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24-03
在創意經濟時代,作為創新主體的非公有制企業離不開鼓勵創新的制度設計與支持體系,也離不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生態和文化氛圍。思想政治工作是企業增強凝聚力、提升創造力的內生動力,它必須適應創意經濟對包容性文化和承載這種文化的“人文環境”的要求,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作為自己的目標指向,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在人的能力素質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為推動企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一、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及其規律
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美國沃納等人定義為“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1]。非公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更強調簡約和效率,更注重特色和實用性,也由此帶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多樣化。從福建省非公企業的實踐來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與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1)以黨建帶工建模式,這是最普遍、也最傳統的工作模式。企業黨政領導和管理層往往通過“一崗雙責”制度實現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企業黨組織負責人一般擔任副總裁或副總經理職務,有職有權,能較好地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結合,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2)以工建帶黨建模式,一些外資或臺資企業更尊重工會組織的地位,更著重于思想政治工作在處理勞動關系方面的作用。以工建帶黨建,不僅可以吸納大陸員工加入工會,而且可以吸納外籍員工或臺籍員工加入工會,通過工會來維護各類員工權益,完善溝通渠道。(3)行業區域聯建聯管模式,對黨員人數較少、力量較為薄弱的非公企業和中介組織,一些地區按照“行業相近、地域相鄰”的特點,組建“行業黨委”、“商圈(商街)黨總支”、“樓宇黨總支”等,以聯合黨組織的形式來統籌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4)以相關標準為底線的工作模式,有的以精神文明建設或創先爭優對本行業的要求結合管理實踐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以AS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來細化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以EAP(員工心理援助計劃)來拓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相關標準為底線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化。(5)以頂層設計為藍圖的工作模式,有的以企業“云管理”戰略規劃的組成部分來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助推團隊創業;有的以轉型躍升期的人才規劃為要求,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對人才的“跟蹤培養”,同步構建“人才素質”和“創新生態”,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二次創業”的“助推器”。(6)依托企業文化的工作模式,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各具特色的原因就在于所依托企業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有以“報國奉獻”為核心,有以“家文化”為特色,有的強調“誠信為本”,有的強調“以人為本”,有的拓展“精細管理”,有的構筑“凝聚力工程”等等,不一而足,但都盡顯特色。
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獨立性、差異性表明,只有找準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需要的結合點,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模式的獨立性、差異性中也蘊含著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規律,主要有:(1)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思想政治工作所代表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主導與非公企業多元文化的結合可以形成不同要求、不同價值取向的模式。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就要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搞“一刀切”,試圖只用一種模式來規范所有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放棄一元主導,任憑低級、錯誤、庸俗、落后的思想文化在企業文化中的發展膨脹。(2)找準定位與處理關系相統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是企業黨群組織,黨章規定的非公黨組織“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團結凝聚職工群眾,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發展”[2]的定位,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主體的黨組織并不處于核心地位,要處理好開展工作與促進企業發展、團結群眾和維護各方權益等關系,就必須轉變方式,強化“服務”。(3)理論性與現實性相統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通過“務虛”,通過組織理論學習,來引導廣大員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導企業依法經營、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須通過“務實”來幫助廣大員工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排憂解難,把務虛和務實、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才有生命力。(4)“文化”化與個性化相統一。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企業文化的落腳點是“文化人”,這與思想政治工作推動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基本一致。個性化的企業文化必然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個性化和開展工作的個別化。(5)傳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隨著非公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擴大和視野的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比較注重在內容、方法、載體上的創新,更注重現代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更注重求真務實,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逐步構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維度。
二、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策略
1.創新目標體系,從政治動員向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勞資博弈明顯、群體利益分化、價值取向多元的非公企業中,選邊站的政治動員不僅無助于化解矛盾沖突,甚至還可能激化矛盾,導致尷尬的局面,從傳統的“政治動員”目標要求向現代的人文關懷目標要求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強調的是對現實人的尊嚴、權利、價值的肯定,強調的是對人的主體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終極指向追求的肯定。以人文關懷為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本質特征是“服務”,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指導思想上實現從“動員”為主到以“服務”為主的現代轉型,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地位,也才能有力地提升員工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是勞動者,因為勞動者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起著決定的作用。勞動者作為生產實踐的主體,其本質特征之一就是人的主體性,只有發展人的主體性,才能激發人的自覺、能動和創造的特性。人的主體性的發揮關鍵是要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這種環境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去營建、去創造。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應立足于人與環境的互動,大力倡導“共建共享”的價值觀,為勞動者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性的發揮創造良好的文化、制度和物質生活環境。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應立足于心理疏導,把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結合起來,外在激勵即物質和精神鼓勵,內在激勵即促進個體心理上“知、情、意”相互作用和道德“內化”。再次,思想政治工作應立足于能力本位視角,注重通過個體能力素質的發展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2.創新內容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內容體系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和踐行,在非公企業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導向性,以先進文化來引領企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要有力地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通過優化以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大力推進“共建共享”價值觀的形成。
二是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性,以群眾的參與來完善“齊抓共管”。群眾性關鍵是解決廣大員工的認知認同問題,可以通過討論,提煉企業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把誠信文化、關愛文化、共同愿景文化、品牌文化等滲透于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融入廣大員工的意識,使之成為“齊抓共管”的精神基礎,同時完善制度建設,以制度來保證群眾參與的深度和質量。
三是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的實踐性,著力建設和諧關系。勞資關系是非公企業最為重要的關系,勞動爭議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就有可能挫傷群眾積極性,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思想政治工作在關系協調上大有可為:第一,可以借助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創造一種不同利益群體平等表達、民主溝通的對話機制;第二,可以借助集體工資協商三方機制,推動政府部門、企業、工會在承擔各自責任的基礎上,健全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第三,可以借助現代企業制度,在共建共享的基礎上,構建責權利相統一的事業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四是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建立長效化的學習機制。在創意經濟時代,學習成了企業最核心的任務之一,學習的過程就是競爭的過程,就是提升創造力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學習型組織創建,就要強調目標一致,知識共享、高效學習、順利蛻變。用新知識、新理論武裝員工頭腦,是思想政治工作最為重要的工作,也是優化企業社會公民道德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根本保障。
3.創新方法和載體,努力搭建群眾易于參與的廣闊平臺。創新方法體系從微觀角度看,由于政工干部兼職化的現實,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整體呈現出小型、靈活、務實、多樣的特點;從宏觀角度看,由于各級黨委政府對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和社會組織的介入,傳統封閉、獨立的工作格局已為開放、生成的社會化工作格局所取代。具體來說,方法上要實現以下一些轉變。
一是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經驗型主要依據感覺和經驗來做工作,是傳統條塊分割與內向封閉的工作模式在方法論上的體現,其主要特點是單向灌輸、話語霸權,更多地強調“服從”而不是“服務”。而科學的方法則是以理性分析為基本特征,它綜合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行為學等諸多學科研究成果,按照人們思想行為的規律來做思想工作,更多地強調民主、平等、服務、善治等思想和服務管理。
二是從平面型向立體型轉化。所謂平面型是指單一、靜態、平面的“就事論事”方法;所謂立體型是指多樣、動態、立體的綜合方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更多的是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個體職業生涯、人際關系、家庭生活等諸方面沖擊所引發的,更多地折射出他們生存的困境與發展的難題,只有立體地處理好現實問題,才能有效地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
三是從集中,運動式向分散,滲透式轉變。集中動員,自上而下灌輸是與傳統群眾運動緊密相連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以效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的非公企業中,不僅企業主不允許經常停工開會,員工也不歡迎沒有效益的“一鍋煮”,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滲透在生產管理、文化教育、生活幫扶和心理疏導上。
四是從注重說教向強化疏導轉變。在非公企業,競爭的壓力和價值觀沖突,容易引發人們的落差心理、攀比心理、焦慮心理及對社會不公的怨恨心理和挫敗感,進而引發道德失范 、信仰危機、人格分裂等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從說教向疏導轉變是客觀要求。強化疏導要做到:第一,及時把握動態信息,增強疏導的時效性;第二,抓住“人的需要”這個根本,換位思考才能實現心理溝通;第三,努力營造個人發展的空間,強化事業上的激勵;第四,心理疏導要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等結合起來。
五是從運用傳統載體為主向運用新興載體為主轉變。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傳統載體主要有文件載體、會議載體、大眾傳媒載體、群眾運動載體等,這些載體今天仍然起著一定作用。要努力搭建廣大員工易于參與的廣闊平臺,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善于創新載體。其一,管理載體,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使之成為“軟管理”。其二,文化載體,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業文化,著力于文化價值上的“人本化”。其三,活動載體,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設,讓群眾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自教自律。其四,網絡載體,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互聯網,建立網站、網頁、微博互動等數字化平臺,以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學習交流需要。其五,環境載體,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創新生態”建設,優化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人文環境,不斷提升員工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
4.建立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化。建立長效機制,最根本的是要強化社會化的“三層次”管理體制。第一層次是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職責。地方黨委政府要把非公企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納入本地區黨建總體布局,并作為黨政領導責任制和相關部門領導班子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目標管理、定期研究、情況通報、領導干部聯系點等制度。第二層次是依托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組織對大量分散的、規模以下非公企業實行區域化、網絡化管理。對專業性、行業性較強的企業,可依托相關管理部門或行業協會(商會)建立黨組織,實行歸口管理。依托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在企業建立各自的組織,指導開展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層次是企業內部以黨組織為核心,以管理層和群眾組織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在引導企業主或經理人積極參與的前提下,完善“崗位責任制”,明確黨群組織和管理層的工作職責;支持群眾通過“職代會”制度和工會組織參與民主管理,強化民主監督,實現齊抓共管。“三層次”體現的是“分類指導、各方配合、落實責任、聯動推進、全員參與”的社會化要求,從體制機制上強化保障,有利于推進非公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韓桂鳳.現代教學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50.
[2] 中國共產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